1例TAT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与体会
破伤风抗毒素系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马血浆,经酶消化、盐析制成(以下简称TAT)。属抗血清,对于人体而言属于异体蛋白,极易引发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注射前均需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我科于2008年8月19日救治了1例因进行TAT皮试注射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经及时抢救,患者愈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赵××,女,26岁。因“右足底被铁钉扎伤2 h”于2008年8月19日来院就诊。行清创术后医嘱给予TAT注射。注射前询问了患者的用药史、家族史及过敏史,患者自诉曾有一次食用虾类过敏史。08:40进行TAT皮肤试验。取1500IU TAT针剂0.1mL,加0.9%NS0.9mL稀释至1mL,在患者左前臂掌侧下段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丘1 cm大小。皮试后5min左右护士发现注射部位皮丘发白,范围扩大至3 cm×5cm 大小伴周围红晕,表情紧张,面色苍白,呼吸稍促,脉搏细弱,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患者自诉咽喉发痒,持续性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立即将患者平卧于抢救床上,氧气3L/min吸入,同时通知医生。医嘱给予心电监护,测T 36.9℃,P 85次/min,R 19次/min,BP 90/60mmHg,SPO2 98%。同时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mg;肌注非那根25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8:45医嘱给予5%GS250mL+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滴;甲强龙40mg静推;9:00患者出现颜面部皮疹并向颈部蔓延,有痒感,眼睑水肿,进行性呼吸、吞咽困难,清水样鼻涕增多,皮丘发白变硬,范围扩大至5 cm×10cm大小;9:20上述症状仍未缓解,皮疹继续蔓延至躯干、四肢内侧,有明显痒感,出现阵发性咳嗽、胸闷,咽喉部哽噎感加重,患者自觉呼吸困难,9:23医嘱给予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再一次),立即通知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准备;此时SPO2为95%,给予面罩给氧5L/min,9:45医嘱给予静脉注射0.9%NS10mL+地塞米松10mg;5%GS250mL+VC 3.0+VB6 0.2+西米替丁0.6续静滴。10:00患者自诉咽喉部哽噎感较前好转,颜面部皮疹逐渐消退,瘙痒感较前好转,10:25测T37.2℃,P:78次/min,R17次/min,BP127/75mmHg,SPO299%,躯干及四肢皮疹有所消退,精神好转,医嘱停吸氧,停心电监护。11:15患者输液完毕,自诉无明显胸闷,无咳嗽,皮疹消退,在家属的陪同下安全离院。
2 护理
2.1 发生过敏性反应立即停药,并嘱患者平卧位,必要时给予休克卧位。注意保暖。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3L/分吸入。
2.3 及时开放静脉通道,必要时开两路。
2.4 床旁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其他病情变化,按护理常规实施护理。
2.5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按医嘱迅速、准确给予各种抢救药物。如使用特殊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就注意保护静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外渗,防止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
2.6 由于患者是用药后突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在心理上毫无准备,抢救初期,患者表现得非常恐惧,护士一方面向患者进行解释,使其明白这是用药的过敏反应,现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经过治疗很快就会好转;一方面鼓励患者增强信心,使患者得到了很大的心理安慰,情绪逐渐趋于平静。
2.7 皮肤护理
患者发生过敏性反应后出现大量皮疹,且痒感明显,给予患者湿冷敷,修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预防感染。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
2.8 告知患者及家属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如需要预防破伤风杆菌感染应避免使用TAT,可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患者门诊病历上用红色水笔注明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2.9 嘱患者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3 体会
3.1 护士要时刻保持高度职业敏感性,熟悉并掌握各种抢救技术,一旦发生危急情况立即组织抢救。
3.2 进行过敏试验前均需详细询问患者用药过敏史等,准备好抢救药品、物品,随时进行抢救。
3.3 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对于高敏反应的患者因机体处于高度敏感状态,对某些抗过敏药物也能发生过敏反应,造成反复的过敏表现,因此,在抢救、治疗过敏患者时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反应,决不能麻痹大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4 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及家属过敏性反应发生的原因、症状及愈后情况,减轻患者的焦虑感。
3.5 及时、准确完成患者抢救记录。做好药物过敏史的登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