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20分) 1、默写。(9分)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白头吊古风霜里, 。
(3)《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2、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出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 )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 (3)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 4.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断绝)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回:回旋)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欣赏)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既望:农历十六) 5.对下面这首北朝民歌赏析欠妥的一项是( ) (2分)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首北朝民歌,歌颂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B.“穹庐”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居室,用穹庐比喻草原天空,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C.民歌写川、山、天、四野、牛羊,由上而下,再到四野,又由近而远,有层次,有立体感。
D.一个“风”字令人欣赏,清风吹过,草浪起伏,牛羊闪现,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
6.下列相关的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三峡》——《水经注》——郦道元——南朝魏 B.《答谢中书书》——《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观潮》——《武林旧事》——周密——宋代 D.《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维——唐代
二、阅读题。(共50分) (一)(16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7.本文选自 ________ ,作者是北魏的_______ 。(2分) 8.补全文中的空缺处。(1分) 9.翻译句子:(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10.按要求填写有关语句:(4分)
(1)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是 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山之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秋境的凄清,令读者恍若身在在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你联想到了哪个诗人的哪两句古诗?(3分) 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三段文字写出了三峡怎样的景色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哪个词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
常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4、按要求填空。(4分)
(1)交代看雪的时间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 (2)交代看雪地地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3)交代看雪时的天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4)交代看雪前准备的物质条件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亭中饮酒二人为何见作者“大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鸣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哪首唐诗?你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1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④念无与为乐者 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但少闲人 20.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译:
21.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 _____________ (事),这是事之雅者; _____________ (景),这是景之美者; _____________ (情),这是情之深者。(3分)
22.文中“闲人”指谁,该如何理解?(2分)答: 23.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四) (11分)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 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24、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5、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指 。(2分) 26、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7、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3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20分) 1、默写。(9分)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白头吊古风霜里, 。
(3)《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2、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出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 )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
(3)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 4.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断绝)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回:回旋)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欣赏)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既望:农历十六)
5.对下面这首北朝民歌赏析欠妥的一项是( ) (2分)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首北朝民歌,歌颂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B.“穹庐”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居室,用穹庐比喻草原天空,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C.民歌写川、山、天、四野、牛羊,由上而下,再到四野,又由近而远,有层次,有立体感。
D.一个“风”字令人欣赏,清风吹过,草浪起伏,牛羊闪现,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
6.下列相关的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三峡》——《水经注》——郦道元——南朝魏 B.《答谢中书书》——《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观潮》——《武林旧事》——周密——宋代 D.《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维——唐代 二、阅读题。(共50分) (一)(16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7.本文选自 ________ ,作者是北魏的_______ 。(2分) 8.补全文中的空缺处。(1分) 9.翻译句子:(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10.按要求填写有关语句:(4分)
(1)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是 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山之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秋境的凄清,令读者恍若身在在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你联想到了哪个诗人的哪两句古诗?(3分) 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三段文字写出了三峡怎样的景色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哪个词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
常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4、按要求填空。(4分)
(1)交代看雪的时间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 (2)交代看雪地地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3)交代看雪时的天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4)交代看雪前准备的物质条件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亭中饮酒二人为何见作者“大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鸣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哪首唐诗?你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1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④念无与为乐者 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但少闲人
20.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译:
21.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 _____________ (事),这是事之雅者; _____________ (景),这是景之美者; _____________ (情),这是情之深者。(3分)
22.文中“闲人”指谁,该如何理解?(2分)答:
23.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四) (11分)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 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24、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5、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指 。(2分)
26、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7、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3分)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参: 1、略 2、C 3、(1)比喻 (2)夸张 (3)对偶、拟人 4、A5、C6、B76、《水经注》 郦道元 8、略 9、略 10、(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高猿长啸,属引妻异 11、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2、清荣峻茂 13、趋 14、(1)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2)西湖湖心亭 (3)大雪三月 (4)小船 毳衣 炉火 15、略 16、湖中人写声俱绝 17.情趣相同 18、《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9.①想到②睡③一起④只,只是20.略21.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22.指作者与张怀民,能超脱尘俗以豁达的胸怀应对事物。 23.略24、例: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25、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 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26、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27、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父爱在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