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旅游(人文社科版)2009/05总第213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九寨沟景区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再开发
———基于世界遗产价值的重新解读
孙 艳
[摘要]本文首先在重新解读世界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九寨沟的遗产价值有待补充,文化保护亟待
加强;然后展示景区文化的构成,反思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历程及现存问题;最后为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作互补的目标,文章提出了景区未来的工作构想。[关键词]世界遗产;九寨沟;文化保护;旅游再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9)05—0158—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藏区旅游业发展及其和谐机制研究
(2007JJD790138)
作者简介:孙艳(1974-),女,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博士生。四川成都 6100
一、世界遗产价值的重新解读
1972年通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
首先,“无论是自然遗产也好。还是文化遗产也好,都包含了文化的创造过程,或是由文化赋予它意义,或是文化所直接创造。”遗产所揭示的文化由历史发展而形成,无法再生与复制。其次,遗产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过程是永续的———人们可以从包括旅游在内的各个角度不断挖掘其价值,为人类社会提供常用常新的精神食粮。最后,文化还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世界旅游组织曾经提出,“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存在的”。旅游发展需要依靠文化,同时也容易失去文化,正因为如此,遗产旅游才与文化保护休戚相关。
如何全面体现遗产价值、实现文化保护与遗产旅游的协作互补?九寨沟的个案值得探究。从1978年第一篇有关九寨沟的文章见报以来,
[3]
[2]
约》开启了保护遗产的全球性事业。从遗产保护的意义而言,各类遗产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哲学等多方面价值均属无法计算的非经济价值。
我国是在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组织之后才逐渐展开对遗产的研究。如今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世界遗产的价值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悄然变化,其表现之一是随着遗产申报热潮和遗产数量的逐年增加,遗产逐渐由精英阶层研究欣赏的对象变为普通大众熟知喜爱的旅游产品。这一变化使遗产最初的历史、科学等非经济价值相对弱化,而大众旅游作为遗产面向公众的价值载体则不断被强化,遗产价值越来越凸现为游客人数和经济收益等可计算的经济价值。
遗产旅游能使保护自然与文化的遗产立意宗旨日渐普及,同时旅游带来的经济价值又能增益地方经济,这些无疑都是值得推崇的好事。问题在于遗产的创设初衷并非为旅游产业的发展铺下基础,更反对将遗产视为直接以经济价值称量的实际财产;而遗产价值一旦被经济价值所主导,遗产的非经济价值就难免遭到冷落,进而引发遗产旅游不当经营的弊端。
[1]
九
寨沟的遗产旅游日渐成为关注热点。不过,已有成果大多从观光旅游或景区管理着笔,而景区文化却一直少人问津,更鲜有从遗产价值的解读入手来审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文章。鉴于此,笔者于2006年4月、2007年1月和2008年10月在九寨沟进行了三次外业调查,工作包括部门访谈、居民入户走访和游客调查。以此为基础,文章尝试对九寨沟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二、九寨沟遗产价值有待补充
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境内的九寨沟原是一条幽秘荒远、鲜为人知的山谷,因其间坐落有九个藏族
[4]
其实,遗产的本质绝不仅仅存于物质层面的自然或历史遗迹,而同时存于精神层面的文化。
(人文社科版) 2009/05总第213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本刊网址:www1xuebao1net159
村寨而得名。1984年,将九寨沟划为第一
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正式对外开放,同年接待游客数千人。1992年,九寨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被命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此后,海内外游客人数呈指数增长,2001年起就超出了100×104/年,2004年首次突破200万,2007年接待游客231万。(图一)在全球377处世界自然遗产中,仅次于著名的美国优山美地和黄石公园,名列第三。
志》卷一山川中载:“翠海:县东北一百余里,中羊峒番部内,海狭长数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岚,故名。”
这里的安多藏族居民信奉原始宗教———本教,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历史上以半耕半牧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土木结构的榻板房。由于地处汉藏交汇区,属于川西北高原向陇南地区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多种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九寨沟文化纷陈复杂,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表一)
表一:九寨沟文化的表现形式
自然经济下的生活文化
农区藏民服饰、青稞酒、酥油茶、藏寨、偶耕方式、排架、古代水利(磨房、水车)、栈桥、手工艺品的制作、婚俗、敬献哈达、禁忌、礼节等、
表现为原始、粗犷、质朴、豪爽、高远、宏大、从容人与天地、生灵、大山、林泉湖泊、虎豹牛羊融为一体的想象力、亲和力语言、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戏剧、民间游乐、民间传说(格萨尔传说、达戈和色嫫的传说等)
本教信仰、自然崇拜、白色崇拜、宗教建筑(扎如
信仰文化
寺、佛塔)、扎如寺面具、经幡、隆达、煨桑、牙则、嘛知石、转经筒、八字真言、雍忠苻号
扎如寺宗教节日(麻孜珍卿、娘美都卿、顾朵)、转
节日文化
山活动、祭山水仪式、请山神(九寨沟藏语叫图摩里)、春节期间各种欢庆活动、
图一:景区游客量增长示意图①
高原文化山水林文化
游客增长使景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急剧增加,其增长速度之快,收入水平之高,远超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为九寨沟管理局带来良好的
经济绩效。(图二)2007年,九寨沟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旅游收入、综合经济实力、媒体关注度均排名第一。
民俗文化
图二:景区旅游收入增长示意图
作为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旅游肩负着保景富民、发展经济的使命,因此把经济价值列进遗产价值的考评指标本是无可厚非。单从经济指标衡量,九寨沟的旅游开发无疑也是成功的,可是这种“成功”是背离了遗产立意宗旨的片面的“成功”———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九寨沟而言,遗产的经济价值固然重要,而文化保护更不容忽视。
三、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历程
九寨沟古属氐羌地,沟内有人类居住的历史至少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藏文古籍《多美宗教源流》记载,吐蕃王朝东征时,由达布和贡布率领的两个部落的驻守在今松潘、南坪、平武一带,没有被召回,于是他们就世代定居下来,成为“安多”藏族的一部分。据《南坪史志》记载,九寨沟属中羊峒番部,因九个寨为一个部落,所以有“九寨沟”之称。九寨沟又称“翠海”。《松潘县
[5]
旅游开发以后,作为一种“他者”和“我者”的
文化叙事,游客和东道主在各自的文化展演中进
[6]
行“他者”与“我者”的意义交换。游客的服饰、饮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逐渐渗入当地人的生活,九寨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同时,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沟内居民全部退耕还草、禁养牲畜,改为从事旅游业,而“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重要基础与其社会文化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制约着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精神文化的构成方
[7]
式。”被旅游大潮裹挟前行的九寨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从行政上划归城镇居民,但是在文化上,他们却逐渐变成游走于城市与乡村、外域与本土的边缘人。他们急需一种理性引导,以帮助其在思想上适应变化的同时亦保留自身的文化身份。
(一)忽视文化保护引发传统文化的缺失
令人惋惜的是,在2000年以前,九寨沟因全力打造自然观光旅游、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等原因而忽略了遗产的文化价值,文化保护工作一直是不系统、不全面和不自觉的。文化缺失直接导致
②
160 旅游(人文社科版)2009/05总第213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九寨沟的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危机首先表现在民族文化的载体———母语逐渐遗失,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由于九寨沟内的孩子大多被送到外地求学,他们长期远离家乡,逐渐淡忘母语。九寨沟藏语又属于无文字方言,即使是学习藏语的孩子,学的也不是当地藏语。这使得九寨人千百年热烈生动的人生和朴实深邃的智慧面临因母语失传而无法薪火相传的绝境。其次是宗教信仰逐渐淡化,参加宗教活动和去寺院的人数减少,部分居民用布施更多的钱证明他们的信仰。相比于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去寺庙,对转山等其它宗教活动也大多缺乏热情,更不愿意做僧侣。
危机还表现在传统文化加速变迁。旅游是文化权力的延伸:民族旅游者一般都生活在自已的文化罩中,只能委屈土著居民来适应自已。以沟内九个特色各异的藏寨为例,它们原本依山而建、错落有致。1984年家庭旅馆兴起后,村民陆续下山选址建房,景区主干道旁很快矗立起街道格局的新房。民居装饰风格也逐渐改变:游客希望藏寨装饰有他们认知中的泛藏化特征,为了迎合游客需求,招揽其前去消费,有能力美化居所的村民纷纷淘汰掉过去简单朴素的装饰风格,代之以更加丰富的图案和更为鲜艳的色彩,赶时髦般将新居内外涂画一新。由于聘请的画匠大多来自文化各异的周边地区,图案装饰经常出现违背传统乱嫁接的现象,宗教与民间绘画题材相混淆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以至于不少游客将涂画过度的民居误认为是寺庙。如今的藏寨虽然外观艳丽,但在少数口岸人家获得商机的同时,整个藏寨却早已失去昔日朴素自然、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原始风貌,传统建筑文化被损害殆尽。正如一位当地老人所说,除了房前屋后的竖幡外,路旁的藏寨几无本土特色。
③
[8]
文化进行保护、挖掘、开发、利用,随即展开有组织
的文化工作:一是收集了部分民俗宗教物品,供游客中心展出;寻访民间说唱老人,录音保存口述史《九寨沟格萨尔王的传说》;收集编撰《九寨沟民间故事集》,正式出版《九寨沟藏族文化散论》和部分山歌、酒歌、劳动歌的磁带。二是建设了树正民俗文化村;恢复了部分民俗活动,如树正、则查洼和热西寨的舞龙、盘亚寨的舞牦牛、尖盘寨的舞狮活动,村寨春节集体活动等;开展了一些宗教活动;在沟口陆续增加了民族风情歌舞晚会、以烤全羊为主的藏家乐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保存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源,丰富游客的审美知觉和旅游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九寨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的缺陷,对提升遗产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对文化资源现状缺少调研,没有系统科学的文化开发及社区参与方案,加之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所以目前九寨文化的保护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已有的文化开发也局限在表层,缺乏文化主题的统领,文化特色被淡化和遮蔽,文化危机远未解决,游客对九寨文化的感知依旧模糊。
四、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展望(一)遗产地文化保护的措施
在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中做好遗产保护教育和传统文化培训,提升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重塑文化主体的自觉与主动,这是文化保护的关键。居民对此亦十分支持,据2007年1月居民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84%的居民认为应加强自身的本土文化教育。另外,“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时尚潮流是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的,需要长期的文化熏陶才能对特定文化遗产的
[10]
价值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因此,遗产保护教育和传统文化培训迫在眉睫。
调查、搜集和整理文化资源,建立数据库。九寨沟的文化资源至今缺乏清楚认识和准确定位,有必要开展一次全面详细的文化资源调查,摸清自己的家底。以九寨历史为例,九寨沟很少有现成的历史文献,九寨沟的历史更多留存于当地人的生活、传说中,通过调查走访和发掘文化遗址等工作,找出九寨沟历史文化的渊源,推进九寨沟历史文化的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录音、录像等工具,运用3S(RIS、GIS和GPS)等科技手段,建立起九寨沟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并形成及时
④
文化缺失还表现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早已有了极具市场号召力的品牌定位,如“水景之王”、“童话世界”,其旅游宣传也借此一味宣扬遗产的观赏性,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完全忽略了遗产的文化意义。这造成旅游对自然资源过分依赖,影响游客对九寨沟旅游环境与功能的感知评价。
[9]
(二)启动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
九寨沟的旅游再开发急需弘扬和利用文化。2000年,九寨沟管理局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对景区
(人文社科版) 2009/05总第213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本刊网址:www1xuebao1net161
补充和完善的机制。
(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作互补
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观赏水景一直是绝大多数游客的首要目的,因此在未来的旅游开发中,仍要保持水体景观的稳定性和开发的优势地位,但文化建设必须融进观光旅游,使单一的自然观光变为以自然生态为形、地域文化为神的复合旅游模式。
“九寨归来不看水”———以独有的喀斯特水景为例,它固然是九寨沟的核心,但如果纯粹局限于自然,就妨碍了其它资源的利用。从文化意义剖析,“水”正好是高原文化和山水林文化的直接载体。青藏高原东缘特有的水文化与平原水文化有本质不同:高原的水离不开相依相伴的山,高原水文化的本质是人与山水的和谐共生。这一文化本质应该贯穿到九寨旅游的宣传资料、网络信息、解说词、导视系统中,通过文字介绍和导游宣讲来传播“水文化”,实现世界遗产地最主要的教育和宣传功能。以“水文化”为核心,依托高山峡谷中散布的湖泊叠瀑为主体,以水的色彩美和动态美为主线,以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自然背景,可供开发的旅游产品除了观光旅游外,还有重在体验参与的藏族民俗旅游、重在体验欣赏的冬季冰瀑旅游以及科考、摄影等各类专题旅游。
其它文化旅游产品还包括:
11宗教旅游产品。扎如寺是九寨沟唯一的本
⑤
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并举的转变,又
能将景区内创建的文化品牌向景区外拓展。这里还可作为印象九寨大型实景演出的场所。目前九寨沟口诸多的藏羌歌舞晚会虽然欢庆热闹但缺少文化灵魂,给游客传达的仅是一些表层、片面甚至误导的信息。中查村大型实景演出要用广阔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深刻揭示九寨文化的内核,打造极具艺术震撼力的文化精品和九寨旅游的文化品牌。(三)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空间布局[11]
依据自然文化遗产“功能分区”原则和“前
[12]
台、帷幕、后台”的文化保护与开发模式来规划布局。对开发已基本定型的树正寨采取轻硬件重策划的软性开发,增加其文化内涵;在可进入性好又尚未开发的村寨,如离沟口十分钟车程的扎如寨,开辟或选取特色线路作为文化旅游的主线;将位于高山之上的尖盘老寨子作为文化遗产区和生态保育区加以保护,只接待少数高端游客和科研工作者。这样既拓展了游客游览线路,增加了新的游客吸引点,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又使游客适当分流,减缓重点景区的环境生态压力。
随着树正寨民俗文化村的优化改造,扎如沟内扎如寺的宗教旅游的开展、郭都寨文化博物馆方案的制定,中查村休闲度假规划以及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的筹建,九寨沟景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渐趋成熟。(图三)
教寺院,具有宗教、教育、文化三大功能。九寨民族文化的精华大多集中在扎如寺,如文献、音乐、美术、舞蹈、服饰、建筑、雕塑、面具等等。它是游人了解九寨文化的主要窗口。有选择地开放扎如寺,同时开发游客能自愿参与进来的本教文化旅游项目,如转本教灵塔、观摩麻孜节等,增加游客对九寨沟宗教文化的了解。
21郭都寨文化博物馆。依照“修旧如旧”原
图三:九寨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
则,在郭都寨复原九寨藏寨原貌,包括房屋外观及内外部陈设。开发居民传统生活的体验项目,做文化动态展示的尝试。游客可以亲自尝试背水、挖药材等生产劳动,参与制作土豆糍粑、青稞匝酒等特色饮食和羊毛毡帽、褡裢等手工纺织,成品有的可以当场品尝,也有的可作为旅游商品供游客购买收藏。
31中查村文化休闲度假地。景区外围的中查
四、结论
“‘遗产’这两个字既显示了某种价值又表示
出一种责任。同‘自然’一词相连,这一术语提出了这样一种认识,即对有价值的地区和生命形式
[13]
有保护的责任。”中国自然遗产旅游大多停留在自然观光的层面,文化保护普遍滞后。“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促使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旅游业的健
[14]
康发展。”
村文化资源品位高,可作为展示安多藏族原生态生活的文化休闲度假地。此举既能推进旅游方式
162 旅游(人文社科版)2009/05总第213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罗佳明著1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M]1上海:复旦
加强文化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升遗产价值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世界遗产旅游的共同使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应当保持良性互动———文化保护彰显地域特色,提升遗产地的旅游形象,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后盾;旅游开发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提供平台,从而促进文化保护,帮助其摆脱被外来文化同化和弱化的危机。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和景区居民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注释:
①文中有关九寨沟经营业绩的数据来自九寨沟管理局。②据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吕红亮博士见告,该所主持发掘的九寨沟尖盘寨考古遗址C14年代测定,距今2500年左右。
③九寨先民因出身军户,故经幡多为竖插,又因沟内森林资源丰富,旗杆多取高大笔直的木条,有别于其他藏地的横幡。访谈人:荷叶寨泽仁珠(45岁),访谈时间:2006年4月10日。
④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第六部分第27条第一款的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2条中所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
⑤据管理局居民办2006年统计:景区内共有居民1067人,十分之九以上是原住居民(藏族94%、汉族5%、羌族1%、回族
0104%)。其中六十岁以上老人110人,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317
大学出版社,2004:71
[3]田树昌1紧急呼吁保护九寨沟自然风景区[N]1四川日
报内参,1978,401
[4]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索1980-2008年
数据,仅以“KY=‘九寨沟’AndAB=‘旅游’AndAB=‘景区管理’为条件搜索到论文339篇,而以KY=‘九寨沟’AndAB=‘文
(搜索时间2008年11月17化保护’为条件搜索到论文13篇。”
日)
[5]阳泽仁布秋1九寨沟文化散论[M]1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21[6]Harkin,M1Modernistanthropologyandtourismoftheauthen2tic[J]1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22(3):650-6701
[7]张文勋等著1民族文化学[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145-1461
[8]Van.Den1Berghe,P.L.Thequestforother:ethnictourisminSanCristobal[C]1Merico: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941
[9]唐文跃等1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J]12007,629(6):599-6081
[10]杨福泉1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
想法[J]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32-371
[11]谢凝高1关于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J]1旅
游学刊12002,17(6):8-91
[12]杨振之1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
发的新模式探索[J]1民族研究,2006(2):39-461
[13]陶伟1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1旅
游学刊,2000(5):40-411
[14]文学菊,朱创业.科学发展观:世界遗产地实现可持续旅
人。居民总户数为297户。
游发展的新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6(8):
参考文献:
[1]德村志成1世界遗产开发与旅游发展问题之探索—兼论
181-1831
中国与日本的相关比较[J]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27(5):21-261
收稿日期:2008-12-25 责任编辑 杨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