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

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

来源:九壹网
万方数据第20卷第5期自    然资源学报Vol.20 No.52005年9月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Se  p.,2005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章锦河‘,,,张捷‘,梁明琳‘,李娜’,刘泽华’(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文章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以九寨沟为例,构建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效率的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模型。结果表明:O1 2002年九寨沟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61h M2,其年度转化值为8.881 7hm2,是当地居民人均生态足迹0.961 6h m2的9.27倍;②叠加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九寨沟总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05 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02 6hm2,生态盈余为0.197 3hm2;③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8 643元/Am',是当地居民生态足迹效率2 613元/h m2的3.31倍;④以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直接收益损失作为生态补偿最低标准,户均应补偿2 159元,人均应补偿472元,以退耕还林还草的游憩功能价值作为生态补偿上限,户均应补偿7 142元,人均应补偿1 561元,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来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户均应补偿4 983元,人均应补偿1 088元。关键词:旅游生态足迹;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生态足迹效率;九寨沟;漳扎镇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5)05-0735-101引言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能为旅游地物流、能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提供畅通的渠道,充分展示旅游地的吸引力,是旅游地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旅游环境的概念模式、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旅游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旅游容量、旅游环境保护对策等方面。尽管旅游业发展对区域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长期被关注[1-31,但研究者与制定者们似乎超然于这种研究[[41。近年来大量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包括旅游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具体操作层面的技术设计等,旨在谋求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地环境质量的保护[5,61,然其大多着眼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忽视旅游地环境资源的生态性、经济性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压力、生态责任的区际转移与扩散等。旅游地是由于旅游流的产生、    分配、集聚与扩散而形成并成长的复杂、开放的地域综合体,该地域综合体主要包括国家、地方、企业、旅游者、居民等5个方面的利益主体(stakeholder),他们对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利益诉求有差异性,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企业要效益、旅游者要风景、居民要增收,这种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目标的差异性导致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为发挥保护区环境资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休闲娱乐、文化科教等方面的作用,国家从法律、法规与上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严格保护,采取诸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手收稿日期:2005-01-18;修订日期:2005-(9-18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30);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2004jgw34)a第一作者简介:章锦河(1970-),男,安徽望江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区域旅游影响研究。E-mailmhan幻inhe818@263.net万方数据自然资源学报20卷段,保护区所在的地方以及旅游投资商、经营商等企业鉴于为满足旅游者的利益,增强旅游地吸引力,获得旅游经济效益,也通过地方以及旅游规划等途径不断对保护区环境进行保护,诸如严格划分保护范围、保护级别,严禁在保护区内采伐、狩猎、放牧等;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地方、企业等加强了对保护区环境资源的保护,重视了环境资源的生态效益功能,但却忽略了保护区内以及周边居民同样享有的合理、平等利用保护区环境资源的权利。由于缺乏对居民利益进行生态补偿的相应机制与,导致居民利益失衡,影响保护区环境资源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保护区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漳扎镇为例,根据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模型,测度旅游产业发展对九寨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程度,评估当地居民生态足迹以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生态效应,探索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偿的机制与标准,以期有助于九寨沟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开发与管理提供借鉴。2研究区域背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地处1    03046'10404'E,32054'-33019'N,保护区总面积64 297.3hmz。因沟内有荷叶、树正、则查洼、盘亚、亚拉、尖盘、黑果、热西、郭都9个藏族寨子而得名。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北面和西面与九寨沟县漳扎镇接壤,东北与白河乡相邻,东与马家乡毗连,南与松潘县、平武县交界,即保护区周边与保护区关系密切的地区主要是漳扎镇、白河乡、马家乡以及松潘县、平武县等(图1)0草地乡一九寨沟县界‘一河流图1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空间关系Fig. 1 Spatial erlationship of Jiuzhaigou natural reserve    九寨沟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山和藏族民俗文化等原始和天然个性魅力,自1984年正式开放以来,已成为世界级成长性旅游目的地。九寨沟因管理成效显著,    旅游发展迅速,于1992年被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被纳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1年获得“绿色环球21”证书,是目前我国惟一拥有世界自然保护区领域三项最高级别桂冠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游客呈现3个特点:一是游客总量攀升快,旅游者由1984年的2.752 9x100人次增加到2002年的125.343 9x104人次,年均增长率高达23.63%;二是人境游客增势迅猛,数量呈两倍数增长;三是游客层次多元化,国5期章锦河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内大中城市和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端客源显著增长。九寨沟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在于获得旅游美学的享受,九寨沟高质量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民情风俗和藏文化所形成的良好自然生态与文化环境对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九寨沟的沟内外居民利益差距显著,周边社区发展和保护区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20    世纪60年代以前,沟内藏民半农半牧,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活,1984年旅游开发后,为还原和保护九寨沟的原始自然风貌,九寨沟内居民停止耕种,还林还草,1998年沟内居民开始使用液化气,结束民用采伐,2001年保护区内全面禁止牧业活动。目前保护区内有居民238户,1 117人,以从事旅游业为其主要经济来源,除管理局的正式职工外,从事的职业主要有环卫、导游、驾驶、林政、消防、巡山、餐饮服务等工作,还有部分出租服装、出售旅游工艺品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保护区内居民的经济收人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1998年人均年纯收人4000元,2001年10000元,2002年14 700元。沟内居民依靠保护区的发展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保护区与沟内居民已融为一体,沟内居民已成为保护区的保护者。但受益的主要是沟内居民以及离保护区较近和公路沿线的少数居民,而保护区外的社区比较贫困,人均年收人1 1001 200元,不及保护区内居民的1/10,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周边社区发展和保护区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保护区外的居民居住在比较偏远的山区,生产、生活环境差,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他们对森林和其他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依赖程度高,通过采药、采集野菜、放牧、少量的偷猎和伐薪,获取生活能源、物资和经济收人,这些活动对保护区具潜在威胁。九寨沟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遗产地,    需要进行严格保护,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与保护区关系密切的漳扎镇居民共退耕还林还草774.272hm2,为保护区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除漳扎、彭丰、隆康等3个村以外,漳扎镇其他10个村的居民未能从九寨沟的旅游开发中获益,调查发现,他们保护九寨沟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因此,保护区重视带动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对周边居民进行生态补偿的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是九寨沟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共同进步的关键。3研究方法与资料处理3.1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与测度方法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年由其博士生Wackenragel等加以完善,是一种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消费的需求性态足迹)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供给(生态承载力)之间差距的方法r7}。该方法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实践的可操作性,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但其在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外仅见Colin Hunter[", Stefan等[11]的概念阐释,国内章锦河、张捷首次提出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并以黄山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1210旅游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生态消费活动,其通过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的占用、耗费与消费,从而对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依据生态足迹的理念,旅游生态足迹((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TEF)可界定为:是指旅游地支持一定数量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由于旅游地所支持的人口包括当地居民与旅游者,两者都消费当地自然资源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因此旅游者的旅游生态足迹通过与当地居民生态足迹的“叠加”效应,共同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与作用。定量测度旅游者与居民生态足迹的大小并进行效率差异比较,可以明晰旅游者与居民对当地环境资源影响与利用效益的差异性程度,为对居民进行生态补偿提供决策依据。测度旅游地居民的生态足迹,    应通过各种资源消耗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计算、产量调整和等量化处理3个步骤,具体测度如式(1):万方数据自然资源学报20卷EF=Nel'--N艺(aa;)=N艺(cilpi)(1)万方数据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人的类型;P‘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N为人口数;o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因此,可知生态足迹是一定区域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一个函数,表征为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性面积的总和。由于旅游消费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之中,涉及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因此旅游生态足迹的测度是基于以下3个基本事实:①游客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生理、心理和享受的需要而进行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同时产生旅游废弃物;②可以确定游客消费的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③这些自然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根据旅游生态消费的特点,旅游生态足迹主要由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种旅游生态足迹类型组成,其概念测度如式(2),各类型旅游生态足迹的具体计算方法,限于文章篇幅,请参阅文献「121oTEF=Y.( NXCa/P;)(2)式中TEF为总的旅游生态足迹,从为第i种旅游生态足迹类型的游客人数;C为第i种旅游生态足迹类型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只为i种旅游生态足迹类型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旅游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体系中,生物生产性土地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可划分为化石    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成地和水域等六大基本类型。3.2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标准    生态补偿源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是对由于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进行处罚,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补偿的制度,旨在寻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保护区居民的退耕还林还草行为,一方面恢复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尤其是生态系统的游憩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居民牺牲了享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人均耕地减少,就业安置、替代产业发展困难,收入减少,生活贫困,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消耗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占用了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造成了环境资源利用的压力,保护区通过发展旅游业置换了游憩功能价值,对此理应向保护区居民做出相应的生态补偿。生态补偿在国内外尚处研究早期阶段,    其核心是要解决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以及补偿方式等问题。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据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作为补偿标准的依据,采取机会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炭税法、造林成本法等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据此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移民等行为确定补偿的额度。本研究主要从生态足迹的角度,比较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生态足迹的差异,评估旅游产业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以及居民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行为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做出生态补偿的额度标准。具体标准的设定如下述。3.2.1以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的直接收益损失作为补偿的下限以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的直接收益损失作为补偿的下限,    是最低的补偿标准,也是对退耕还林还草居民利益的最低保障,低于此标准实际上是对居民利益的剥夺。由于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综合反映了居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能力与效益,因此,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的直接收益损失价值可由式(3)确定。                       R=EefxS                      (3)式中,R为居民的直接收益损失价值,Eef为居民生态足迹效率,S为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5期章锦河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3.2.2以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的游憩功能价值作为补偿的上限以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的游憩功能价值作为补偿的上限,    是最高的补偿标准,其前提是假定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面积全部用于发展旅游业。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保护生态环境行为,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科教、净化降污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客观上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这些价值的现实表现为游憩功能价值的提高,游憩功能价值的实现或置换主要是通过发展旅游业。退耕还林还草的游憩功能价值应按式()计算,’并可以此作为对居民进行生态补偿的上限。                        V=ETf,xS                     (4)万方数据式中,V为游憩功能价值,场为旅游生态足迹效率,S为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3.2.3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由于旅游业发展与当地居民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益方面存在差异,一方面旅游生态足    迹效率高于居民生态足迹效率是以挤占当地居民生态足迹为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居民退耕还林还草所增加的游憩功能价值不可能通过旅游业得以全部置换,因此,可选择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来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即式(5);EC=                          (ET j凡)xSxk(5)式中,EC为居民生态补偿价值,ETf,为旅游生态足迹效率,凡为居民生态足迹效率,S为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k为生态补偿调节系数。值得注意的是,    k作为生态补偿调节系数,主要是由于生态补偿牵涉的面广,需要国家、地方、旅游部门以及居民等的共同协作,要综合考虑各方的意愿,k一般取值为103.3资料来源及处理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所需数据分为三类:    ①基础数据,包括各类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游览、购物等设施的总量及构成,能源消耗总量及构成,当地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食品类型、数量,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当地当年生产力水平,游客总量及其消费总支出等,这些数据来源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统计年鉴以及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漳扎镇经济综合统计年报等;②调查数据,包括各类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游览、购物等设施的面积,各类旅游设施的游客使用率,游客构成,游客消费构成,游客区际、区内平均旅行距离,游客交通工具选择,游客平均旅游天数等,调查对象包括九寨沟游客与当地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③标准数据,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单位平均距离的能源消耗量,世界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等,数据来源于交通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研究文献。4计算结果与分析4.1九寨沟旅游者的旅游生态足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2002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25.    343 9x104人次,根据式(2)和上述资料来源(各类型旅游生态足迹的具体计算过程请参阅文献【12]),2002年九寨沟旅游者的旅游生态足迹总值为76 017.587 76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61hm2(表1)04.1.1旅游生态足迹的结构层次    从土地类型结构来看,其中化石能源地面积最大,占87.43%,受客源空间结构的影响,九寨沟游客中约10%乘坐飞机,平均旅行距离2000 km,约90%选择公路交通,平均旅行距离1 200km,能源消耗主要表现为公路以及航空交通的消耗。这一方面表明,旅游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具有高耗能的特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与能源资源压力对旅游目的地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表明,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有效降低旅游交通工具单位能源消耗,完善交通结构,优化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等是有效降低化石能源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建成地、耕地面积其次,分别占5.43%和4.80%,主要是旅游交通、住宿、游览、餐饮所需。草地、林地、水域面积相对较小,分别占2.23%,0.03%,0.09% o自然资源学报20卷表1 2002年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及结构比较Table 1 The total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Jiuzhaigou in 2002人均生态足            ___均衡人均生{旅游生态足均衡人均生态土地类型化石能源地建成地  耕地  _均衡因子___比例(%)I迹(              lunj态足迹(hm,1迹类型结构0.029 456 316    1.8      0.053021      87.43旅游交通0.001 028 441    3.2      0.003 291      5.430.0009的632      3.2      0.002 911      4.80足迹(hmj比例(%)0.052 857 231     87.16旅游住宿0.002 810 043     4.63草地    0.003 388 319    0.4      0.001 355      2.23林地    0.000 008 577    1.8      1.54E-05       0.03旅游粉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0.004 319 435     7.121.540 32E-05      0.035.105 95E-06      0.01  水域0.000 532 829    0.1      5.33E-05       0.09旅游游览0.00064         1.06总计    0.035 324 096             0.060647     100.00总计  0.060 647 218     100.00从旅游生态足迹的类型结构来看,旅游交通、餐饮与住宿等基本旅游消费部分的生态足迹大,约占旅游生态足迹的98.9%,而游览、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旅游消费部分的生态足迹小,约占1.1%o4.1.2方多游生态足迹的空间扩散    由于旅游生态足迹测算的是维持游客的旅游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而游客来自不同的客源地,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旅游地为游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除当地承担主要部分以外,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进口贸易”,由旅游地以外的地区供给,故旅游生态足迹是旅游地及其以外地区共同承担的结果,这表明,一方面游客在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对旅游地“输人”(占用本地)了生态足迹,另一方面,旅游地通过“进口贸易”对区外“输出”(占用区外)0.姗80了生态足迹,这种“输人”与“输出”表明了旅0.姗!二二〕旅游生态足迹游业发展所导致的生态影响与生态责任在姗姗一旅游生态足迹空间分割率70 忿户0. 哥县0.印韶余不断进行区际转移,在空间上不断扩散,旅刹0.姗50回游活动的生态影响具有全球性。根据对九寨叫0.撇侧袖40溯用沟旅游者生态消费的旅游产品及服务的贸洲0.叫编300.0150袖攫20州易额的调整分析,九寨沟旅游者的旅游生态0.0100翁10沮足迹空间尺度的扩散影响,即旅游生态足迹00.以加刃‘.0050{的区内、区际以及全球的分割比例分别为区内  区际全球72.18%,23.92%,3.90%(图2)。也即为维持图2  九寨沟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空间扩散九寨沟游客的正常旅游活动,每位游客占用Fig.2 Spatial distirbution of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of九寨沟地区的生态足迹0.043 8hm2,占用九寨Jiuzhaigou in 2002沟区外生态足迹(中国境内))0.014 5hm2,占用全球生态足迹(中国以外)0.002 4hm2o4.2九寨沟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周边与保护区关系密切的地区主要是漳扎镇、白河乡、马家乡以及松    潘县、平武县等,其中漳扎镇是九寨沟最主要的旅游集散中心,测度其居民的生态足迹具有典型性,代表九寨沟地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生态消费需求的一般水平。根据式(1)与漳扎镇2002年度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2002年漳扎镇居民的生态足迹总值为4 123.212 243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961 6hm2(表2)04.2.1生态足迹的叠加分析对于一个旅游地而言,    其支持的地区人口包括地区常住人口和旅游者,两者均消费当地自然资源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前者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可称为“区域本底生态足迹”,后者称“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通过与区域本底生态足迹的“叠加”效应,共同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与作用。2002年九寨沟地区居民的人均本底生态万方数据5期章锦河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表2 2002年九寨沟潭扎镇居民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值Table 2  Ecological footprint summay rof Zhangzhazhen in 2002生态足迹                              1-一    t G*叁 t一一一一--土地类型总面积均衡面积I}土地类型总面积____均衡面积/人)户量囚士(              hm'/人)                          均衡因子(hm`/人)}(hmz(hm'/人)耕地0.0389      2.8         0.10910耕地0.0401       0.78      0.031 3草地0.7547      0.5         0.3774草地6.0750       0.05      0.3038林地0.3866      1.1         0.4253林地24.300       0.04      0.9720化石燃料地0.0148      1.1         0.0163C仇吸收0.0000       0.00      0.0000建筑用地0.0120      2.8         0.0336建筑0.0400       1.49      0.0596居民的总生态足迹0.9616总供给面积1.3666旅游者占用区内的旅游生态足迹0.0438生物多样性保护(120/c)                 -0.1640叠加后的九寨沟总生态足迹1.0053总可供给面积1.2026足迹为0.961 6hmz,叠加人均旅游生态足迹的区内分割部分0.043 8hm2,则总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05 3 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需求仅占4.36%。但应看到:12002年,九寨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 253 439人次,平均逗留1.8d,游客人次数是整个九寨沟县6.2x 104人的20.22倍、漳扎镇4 288人的292.31倍,游客人天数是九寨沟县人口人天数的9.97%,漳扎镇人口人天数的1.44倍,对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进行年度转化,其值为8.881 7hm2,是当地居民人均生态足迹的9.27倍;②由于游客总量较大,2002年游客总旅游生态足迹的区内分割部分为54 865.938hm2,是当地居民总生态足迹的13.31倍,占叠加后总的生态足迹需求58 989.150 41hm2的93.01%。随着旅游者的增多,其所占的比例将更大。由此可见旅游发展对九寨沟区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大量占用了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掠夺了当地居民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造成了居民利益损失,故此应进行相应的生态补偿。4.2.2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分析由表2可见,    九寨沟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02 6hm2,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05 3hm2,生态盈余为0.197 3hm2,目前九寨沟地区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态。但应看到:①旅游者的大量涌人,不但增加了“旅游生态足迹”需求,同时通过旅游消费的“示范效应”,引致当地居民的消费方式发生转变,增大“区域本底生态足迹”,未来旅游者、居民两个方面生态足迹需求的大幅攀升,将造成对九寨沟生态系统的强大压力;②九寨沟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环境条件差,耕地的产量因子为0.78,同时,由于保护区加大了保护力度,大面积的草地与林地对当地居民生态消费贡献的产量因子很小,仅分别为0.05,0.04,使得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值小。随着当地居民人口的增加,摆脱贫困、提高收人水平诉求的增强,居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将加强,对九寨沟的威胁将更大。4.2.3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生态足迹效率差异分析生态足迹效率是通过单位生态足迹的产出,定量评估及比较不同地区资源利用效益差    异的方法。2002年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总计76 017.587 76hm2,旅游收人6.57x10“元,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8643元/hm2,是中国平均水平3 386元/Am'的2.55倍,反映了九寨沟旅游业利用资源的相对高效性,但不及全球平均水平(1 106美元/hm2),美国为3 337美元Am',新加坡为3 358美元/hm2,为5 560美元Am',为3 982美元/hm2,仅占澳门15 258美元Am'的6.91%1'31,即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在于旅游交通、旅游餐饮的生态足迹效率较低所致。这一方面表明九寨沟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另一方面表明不断完善旅游交通网络,畅通旅游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降低旅游交通工具单位能源消耗、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是减少旅游生态足迹的同时提高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自然资源学报20卷旅游生态足迹效率的重要方向。2002年漳扎镇居民的生态足迹总值为4 123.212 243hm2,经济总收人1 077.34x 104元,本底生态足迹效率为2 613元/hm2,旅游者的旅游生态足迹效率是当地居民的本底生态足迹效率的3.31倍。4.3九寨沟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标准如前文分析,    九寨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必须以与周边社区共同进步为基础,重视与获得周边社区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对周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补偿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4.3.1生态补偿最低标准目前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沟内的居民利益得到了重视,除享受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补贴    的财政以外,保护区每年对保护区沟内居民的各类补贴达800x104元以上,人均年补贴约800()元,而保护区沟外的居民未能得到相应的收益,极大地影响了其保护九寨沟资源的积极性。2002年九寨沟漳扎镇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为2     613元/hm2,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774.272hm2,根据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的直接收益损失价值公式((3)计算,居民的直接收益损失价值为202.32x104元,以此作为生态补偿最低标准,2002年漳扎镇居民户均应补偿2 159元,人均应补偿472元。4.3.2生态补偿上限标准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保护生态环境行为,    客观上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这些服务功能价值的现实表现为游憩功能价值,游憩功能价值的实现或置换主要是通过发展旅游业。李巍、李文军运用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TCIA ),评估了九寨沟200()年的自然资源游憩功能价值,结果为10.85x108元[[141,陈浮、张捷在实地调查基础上,运用支付意愿、旅行费用等方法组合对九寨沟游憩功能价值进行核算,计算结果为16.074 4x108元[[15]。鉴于目前九寨沟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与现实,全部置换上述游憩功能价值仅是理念的诉求,不能作为生态补偿的现实依据。2002年九寨沟漳扎镇居民的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8643元/hm2,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    774.272hm2,根据退耕还林还草的游憩功能价值公式((4)计算,退耕还林还草的游憩功能价值为669.18x104元,以此作为生态补偿上限标准,2002年漳扎镇居民户均应补偿7 142元,人均应补偿1 561元。4.3.3生态补偿合理标准由于旅游业发展占用了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    对当地自然环境施加了影响,影响了当地居民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公平权的实现,同时由于旅游业与社区原有产业在利用自然资源效率方面存在差异,选择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来确定补偿的合理水平,是现实与可行的途径。2002年九寨沟漳扎镇旅游者与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为6     030元/hm2,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774.272hm2,根据式((5),取k为1,结果为466.89x 104元,以此作为生态补偿合理标准,2002年漳扎镇居民户均应补偿4 983元,人均应补偿1 088元。5结论与讨论    九寨沟是世界瑰宝,必须进行严格保护,但应充分认识到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区重视带动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对周边居民进行生态补偿的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是九寨沟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共同进步的关键。(1)    2002年九寨沟旅游者的旅游生态足迹总值为76 017.587 76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61hm2。游客总的旅游生态足迹的区内分割部分为54 865.938hm2,是当地居民总生态足迹的13.31倍,占叠加后总的生态足迹需求58 989.150 41hm2的93.01%。对游客人均旅游5期章锦河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生态足迹进行年度转化,其值为8.8817hm2,是当地居民人均生态足迹的9.27倍。旅游发展对九寨沟区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大量占用了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掠夺了当地居民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造成了居民利益损失。(    2)九寨沟旅游者的旅游生态足迹具有空间尺度的扩散特征,维持九寨沟游客的正常旅游活动,每位游客占用九寨沟地区的生态足迹0.043 8hm2,占用九寨沟区外生态足迹(中国境内)0.014 5hm2,占用全球生态足迹(中国以外)0.002 4 hm2o(    3)2002年漳扎镇居民的生态足迹总值为4123.212 2431rn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961 6hm2,叠加人均旅游生态足迹的区内分割部分0.043 8hm2,则总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05 3万方数据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02 6hm2,生态盈余为0.197 3hm2,目前九寨沟地区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态。    (4)2002年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的效率为8 643元/Am',是漳扎镇居民生态足迹效率2 613元/hm2的3.31倍,旅游者与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为6 030元/hm2o    (5)2002年九寨沟漳扎镇居民退耕还林还草的收益损失价值为202.32x104元,以此作为生态补偿最低标准,户均应补偿2 159元,人均应补偿472元。退耕还林还草的游憩功能价值为669.18x104元,以此作为生态补偿上限标准,户均应补偿7 142元,人均应补偿1 561元。选择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生态足迹效率之差来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户均应补偿4 983元,人均应补偿1 088元。(    6)由于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国内外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本文提出基于定量测度旅游者与居民生态足迹大小并进行生态足迹效率比较,据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模型,只是对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一种尝试。由于旅游者与居民生态足迹测度具有时效性,k作为生态补偿调节系数存在的客观性,因此,生态补偿标准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参考文献(References)[1]  Hunter C.On the need to reconceptualiz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田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5,3(3):155-165.      [2]  Hunter C.Sustainable tourism as an adaptive paradig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24(4):850-867.[3]  Hunter C,Green H.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A Sustainable Relationship?[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4]  Butler R W.Sustainable tourism:A state-of-the-atrre view[J].Tourlsm Geographies,1999,1(1):7.25.[5]  Buckley R.Tools and indicators for managing tourism in parks田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208-211.[6]  Wight P.Toola for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in planning and managing tourism and receration [A].In:C M Hal,A Lew.Sustai-nabl    e Touris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C].Hariow,Longman,1998.[7]  Ree W E.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yr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J].Environment andUr    banization,1992,4(2).[8]  Wackenragel M,Ree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ytPubl    ishers, 1996.[9]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阴.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76-782.[WANG Shu-hua,MAOHa    n-ying,WANG Zhong-jing.Progress in research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ll over the world.)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    17(6):776-782.][10]   Colin Hunter.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 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2,4:7-20.      [11]   Stefan,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s a tool to assess tourism sustainabiliyt田.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3:199--211.      [12]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田.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ZHANG Jin-he,ZHANG Jie. Touristicec      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and analysis of Huangshan Ciyti n 2002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4,59(5):763-771.]744自然资源学报20卷[13]李金平,王志石,澳门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田.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97203.[LEI Kam-peng,WANG Zhi-shi.Thea      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Macao in 2001.joum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2):197-203.][14]李巍,李文军.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i].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4):548--555.[LlWei      ,Ll Wen一un.Using a modified travel cost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ecreational benefits of Jiuzhaigou natural erserve.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3,39(4):548-555.][15]陈浮,张捷.旅游价值货币化核算研究—九寨沟案例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37(3):296.303.[CHENFu,      ZhANG Jie.Analysis on capitalization accounting of travel value-A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 scenic spotJournal of万方数据Nan      jing University,2001,37(3):296-303.]An Analysis of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compens        ation of Jiuzhaigou in 2002ZHANG           Jin-he'2, ZHANG Jie', LIANG Yue-lin', LI Na',LIU Ze-hua'(l.Depatr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2.Colege of National TerritoiralRe                  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suit of eco-compensation system for natural reserveresidents,and which is the key to acqui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nature reserve.The paper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its calculation model场takingJiuzhaigou natural reserve as an example,calculates and analyses the tourists and residentsecological footprints.Based on the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it constructs an eco-compensationestimate model for residents of the nature reserve.Four conclusions have been summarized:(1)The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Jiuzhaigou is 0.061hm2 per capita in 2002.1n comparison,extrapolating the footprint of a tourist to Jiuzhaigou(1.8 days)  to 1 year,results in an area of8.8817hm2 per capita in 2002, 9.27 times that of the average footprints 0.961 6hm2 of citizens ofJiuzhaigou. (2) Plus the tourist ecological footprint,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Jiuzhaigou in2002 is 1.005 3hm2 per capita,ecological capacity is 1.202 6hm2 per capita,ecological remainderis 0.197 3hm2 per capita. (3) In Jiuzhaigou,the average tourist output of 1 hm2 ecological footprintis 8 643 yuan,3.31 times the average output 2 613 yuan of the Jiuzhaigou citizens ecologicalfootprint. (4) Takes the direct lost benefits of De-farming and Reafforestation as the lowest eco-compensation leveljiuzhaigou residents should be paid 2 159 yuan per family or 472 yuan perperson.Takes the adding recreational benefits of De-fanning and Reaforestation as the highesteco-compensation level,Jiuzhaigou residents should be paid 7 142 yuan per family or 1 561 yuanper person.Takes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between touristsand residents as a reasonable level,Jiuzhaigou residents should be paid 4 983 yuan per familyor 1 088 yuan per person.Key words: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compensation; stakeholder; economic efficiency ofecological footprint; Jiuzhaigou; Zhangzhazhe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