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每周一测
1.“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出自于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的《超越启蒙心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2.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治大国,若烹小鲜
D.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3.《韩非子·解老》中说:“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B.法家思想主张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C.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D.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4.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渊源于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传统道教
5.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这些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 C.科举制没落 D.反映宋代现实生活
7.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8.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据此推论,他们都主张
A.改革科举制度
B.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 D.抨击封建君主
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公私之间的对立关系 B.反映了当时新经济因素的要求 C.批判了人们自私自利
D.肯定了私有开始向公有的转化
10.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轴心时代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相通之处是 A.探讨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 B.研究抽象意义的哲学理论 C.提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D.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
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儒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升华”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
(3)依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成为“欧洲式的人物”的主要原因。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史记》 《汉书》 《三国志》 《后汉书》 《宋书》 《魏书》 《梁书》 《陈书》 《隋书》 《新唐书》 《宋史》 《金史》 《元史》 成书年代 西汉 东汉 西晋 南朝宋 南朝梁 北齐 唐 唐 唐 北宋 元 元 明 表彰名教的列传 列女 孝义 孝感、节义、列女 孝行 孝行 孝义、列女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思想主张。材料“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体现了“礼”及封建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反映儒学突出内省及自觉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个人发展的主张,可见材料的观点体现了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的同等重视,故选D。A、B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儒学突出了社会中的人,而非个体的人,故C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根据材料中“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分析可知,该学派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因此该学派应为道家,故C项正确。A项是孔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荀子的思想,故B项错误;D项是墨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变法图强,故A、D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可得出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故C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材料反映了“天人感应”学说,该学说起源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故B项正确。 5.【答案】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可知,贾宝玉的父亲重视“四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理学的兴起,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命题的内容,故A项正确;孔子权威地位的动摇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贾宝玉的父亲仍重视科举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中“宋代”的说法错误。 7.【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无论是理学倡导的“存理去欲”和“格物”,还是心学所主张的“存心去欲”和“格心”,都没有跳出封建伦理道德这个范围,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学进步的思想。由材料“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可知,黄宗羲、赵翼两人均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表明他们均主张“经世致用,学以济世”,故选B。 9.【答案】B
10.【答案】A
【解析】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二者都对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进行了探讨,都重视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孔子的学说多是入世之学,较少涉及抽象意义的哲学理论,排除B项;尽管二者都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但其主张迥异,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孔子的思想,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个
性发展,排除。
11.【答案】(1)主张:孔子的“仁”(或“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
表现:批判君主;主张君主权力。
(2)说明:学术思想上,宋开创了理学和心学,涌现出朱熹和陆九渊等大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文艺上,宋词繁荣,涌现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等词人;宋代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3)表现:关心社会;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 原因:君主强化(政治统治黑暗);小农经济占主体;儒学僵化。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思想发展。
第(1)问,先秦儒家主要指孔子、孟子和荀子,列出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即可。根据材料中“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得出反对君主。 第(2)问,根据材料二“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书形式”可知在思想方面主要体现在理学和心学,文艺方面主要体现在宋词、宋代的绘画和书法等,注意要分析出其具体的特点和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概括得出;第二小问,从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行分析。
12.【答案】示例1 趋势: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原因: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封建主义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示例2 趋势: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
原因: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