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每周一测
1.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不仅监察及地方,还监察皇宫。唐代设御史台,监察和地方,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机构。材料表明,唐代 A.官僚机构、数量更多 B.进一步弱化 C.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 D.国家更健全
2.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地方割据势力消除 C.皇帝独揽大权 D.各部门分权制衡
3.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上下相安,不亦善哉。”为此,宋太祖所采取的措施
A.削弱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B.达到了强化削弱地方的目的 C.造成了北宋内忧外困的局面 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4.北宋时,于州县之上设有更高一级的地方长官监司,但州官也可上书直达朝廷,因此,常有知州不满监司之决定,而直接上书要求朝廷重新做出决定的例子。甚至县亦有权在认为本辖区受到不公正待遇之时,向朝廷做出申诉。朝廷允许“越级申诉”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 B.加强集权
C.分化地方权力 D.扩大地方权力
5.“它创立了一种以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分驭地方,主要为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A.形成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自治 C.完善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6.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监察与官僚的分离。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 B.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 C.能够促进监察权力高效运作 D.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7.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九品中正》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据此判断,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B.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 C.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D.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8.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A.造成了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9.“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比华夏精致的主义,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粗糙”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
B.“粗糙”“精致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C.“粗糙”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D.“粗糙”和“精致的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
10.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恩格斯旨在强调罗马法 A.影响深远 B.具有永恒价值 C.非常完美 D.不可超越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皇城密逻者遍布京师,街头巷尾、公卿府第,一举一动皆被监视。宋神宗时,皇城逻者根据告人不轨的匿名信,侦查牵连百余家,神宗命开封知府“亟治之”。宋太宗曾命官探 “潜察远方事”。宋朝惯例,大臣出使,必有皇城刺事卒二人随行,“察其举措”,遇有密告,不辨真伪,即被处置。宋真宗,“告贾人有为契丹间谍者,捕系皇城司按劾”。
——摘编自《邵氏见闻录》、脱脱《宋史》等
材料二  厂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包括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明成祖设立的东厂、明宪宗设立的西厂、明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锦衣卫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巡查缉捕”的职能,负责侦缉刑事,执掌廷杖”,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监视、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明武宗时,司礼监太监刘瑾因与他们有矛盾,又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
——摘编自《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皇城司(逻者)的主要职责。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侦讯机构的特点。
(3)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九章律》和其他一系列法律,统称“汉律”。汉律的形式,主要有律、令、科、比四种。律为律条,令为诏令,科为法律适用,比为案例类推。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近代严复曾说:“三代以还,汉律最具。吾国之有汉律,犹欧洲之有罗马律也。”到明清时期,中华法系已走到尽头。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统治者对法律做了一些调整,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化的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而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律和罗马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在近代时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的权力缩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不是地方势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可知宰相的权力被分割,相权削弱,有利于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过分权以到达集权的目的,不是强调各部门的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宋代“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削弱地方权力,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行省制度。据材料信息“具有双重性”“代表分驭地方”“为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等可以看出,“它”是行省制,行省制恰到好处地协调了和地方的权力,故C项正确;A项是郡县制的作用,错误;B、D项说法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古代监察制度并不能确保官僚集团的廉洁,也保证不了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但是监察与行政的相对却有利于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故C项正确,排除A、B两项;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D项指的是郡县制的实行,排除。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题干说明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即它成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庶族无晋升之路,这显然会激化士族与庶族的矛盾,无助于巩固封建统治基础。所以B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教书先生、乡绅等不属于队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中进士或举人……考中秀才……”可知,科举制下,根据自身才能不同,各有不同的归宿,有利于人才相对合理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而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科举制下人才的流动,而非科考的内容,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粗糙”和“精致的主义”分别指希腊的民主政体和中国的政体。两者分别是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产物,从历史发展趋势看,民主政体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故A、B、C正确;两者分别体现了民主和的不同特性,有本质的区别,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恩格斯强调罗马法是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经典性法律。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影响主要在于它的私法部分,也就是直接有关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法律,故选A;具有超越时间、民族、地域的永恒价值的是罗马自然法精神,不是罗马法,排除B;C、D表述绝对。
11.【答案】(1)主要职责:侦查政治案件;监督行为;监视出访使臣;维护社会治安;反间谍活动。(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机构体系化;职能多样化,刑侦、司法一体;宦官参政,与相互制约;于司法机构之处,直接对皇帝负责。(答出两点即可)
(3)认识:监察权力与封建皇权紧密相连,封建监察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监察,设立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皇权,只对皇帝负责。总体趋势就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监察机构正是适应这一趋势而不断被强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2.【答案】(1)汉律:“汉承秦制”,由秦律发展而来;重刑法、轻民法;强调皇权至上,重视加强君主统治;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
罗马法: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法律制度;重视民法,重视个利和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以自然法(人生而平等,天赋)为核心理论。
(2)中华法系: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未能走上近代化道路,对近代化立法影响甚微。中华法系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以封建纲常礼教为指导思想;近代时期受到西方法律观念的冲击。
罗马法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以及世界各国资产阶级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系深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在罗马帝国的扩张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逐步完善;自然法观念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适应了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需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律和罗马法。
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渊源、内容、服务对象、理论基础四个方面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