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验氢-氘原子光谱

实验氢-氘原子光谱

来源:九壹网
实验氢-氘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的测定与分析,为量子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1885年巴尔末(J. J. Balmer)总结出了氢光谱线的经验公式。1913年玻尔(N. Bohr),1925年,海森伯(W.Heisenberg)建立起他们的理论都是建筑在原子光谱的测量基础之上的。现在,无论在工业生产部门还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原子光谱的观察、测定和分析都是研究原子结构、物质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物理学、化学化工、材料、生命科学领域内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WPG-100型平面光栅摄谱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摄谱、识谱和谱线测量等光谱研究的基本技术。

2.通过所测得的氢(氘)原子光谱在可见和近紫外区的波长(误差小于0.5Å),验证巴耳末公式并准确测出氢(氘)的里德伯常数。

3.测量氢、氘同位素位移,求出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

二 实验原理

1.原子的激发与辐射

原子内部的不同能量状态称为能级。处于基态的原子可以吸收能量而跃迁到较高的能量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原子的激发。原子也可以从较高的能级退到较低的能级或基态而放出能量,如果放出的能量取辐射形式,那么放出的能量就成为一个光子的能量hv,这个过程称为原子的辐射。要使原子发光必须先将它激发,原子激发的方式通常分为碰撞激发和光激发两种。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原子、分子与某原子相碰撞而使后者激发称为碰撞激发;原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的激发称为光激发,即光的吸收过程。本实验采用碰撞激发,它又分为热激发和电场引起的碰撞激发两种形式,前者指在高温下各原子有较大的运动速度,相互碰撞而产生激发,本实验的铁光谱就是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场引起的碰撞激发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使原子激发,氢(氘)光谱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产生的。

2.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早在原子理论建立以前人们就积累了有关原子光谱的大量实验数据,发现氢原子光谱可用一个普通的公式表示,即

11~Rv22nm  (1)

其中:m取1、2、3、4、5等正整数,每一个m值对应一个光谱线系,如当m=2时便得到谱线在可见光和近紫外区的巴耳末线系;n取m+1、m+2、m+3、„等正整数,每一个n值对应一条谱线;R称为里德伯常数。式(1)称为广义巴耳末公式。

根据光谱实验规律和其它实验结果,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按照玻尔理论得到的氢原子光谱巴耳末线系的理式为

1

242me~vm(40)23hc1M11122n2  (2)

式中0为真空介电常数,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e为电子电荷,m为电子质量,M为氢原子核质量。

将式(2)写成

11~R v22n2

1 (3)

其中

22me4mR1 R 2m(40)3Mhc1M1 (4)

R为将核的质量视为无穷大(即假定核固定不动)时的里德伯常数。这样便把

里德伯常数和许多基本物理常数联系起来了。因此式(3)和实验结果符合程度就成为检验玻尔理论正确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由于用光谱实验可测得精确度很高的里德伯常数,因而也成为调准基本物理常数值的重要依据之一。

3.同位素位移

由于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具有不同的核质量和电荷分布,而引起原子光谱波长的微小差别称为“同位素位移”。一般来说,元素光谱线同位素位移的定量关系是很复杂的。对于重核,中子数目的增加除了增大原子核的质量外,还使原子核的半径发生变化,它们对同位素的光谱线都有影响。只有像氢原子这样的系统,同位素位移才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计算。氢原子核是一个质子,其质量为M,氘核比氢核多一个中子,其质量近似为2M。由式(1-2-4)可知氢原子与氘原子的里德伯常数分别为

MRHR

Mm2MRDR

2Mm (5)

(6)

对于巴耳末线系,氢和氘的谱线计算公式分别为

11~1Rv HH22Hn211~1Rv DD22D2n (7)

(8)

对于相同的n,由式(5)~(8)可得

2

1111RRRRHRDHDHD

1111R2222n2n2Mm2Mm2Mm M12M (9)

所以

M m2 (10)

上式中的是用R代替RH或RD计算得到的H或D的近似值。用式(10)计算

MM时,可取D的数值。从实验测得的每一个H和D可算得的一个值,最mm后求平均值。

三 实验装置

1.WPG-100型平面光栅摄谱仪(见附录) 2.比长仪(见附录)

五、实验内容

1.拍摄满意的光谱片

(1)摄谱前,正确选择摄谱条件,拟订摄谱计划并以表格形式列出。其中包括:狭缝宽度、哈特曼光栏、光栅转角、曝光时间、光源电参数、底板位置等。下面的表1可供参考。

表1 实验条件选择 狭缝宽度 哈特曼光栏 曝光时间 光源 光栅 板移 电参数 转角 氢位置 (氘) 铁 氢(氘) 铁 氢(氘) 铁 (2)熟悉装底片的暗盒结构。在暗室内装好底片,乳剂面朝下,切勿装反。将装好底片的暗盒带出暗室固定在摄谱仪尾部,板移到适当的刻度。

(3)摄铁谱

A.取两根棒状铁电极,各将其一端磨成半球状,装在电极架上,点亮对光灯,调节两电极间的距离和水平位移,使两电极头的像刚好与中间光栏矩形孔的上、下边缘相切。

B.将狭缝宽度和哈特曼光栏调整至你所选取的位置。熄灭对光灯,并将滤色片置于狭缝前的窗口上。

C.抽开暗盒挡板,接通电源,将控制选择旋钮拨至“手控”档,将高压电流粗调旋至第一档,工作状态选择旋钮拨至“电弧”档,按动高压开关中的“通”,电弧即启动,开始记曝光时间。到规定摄谱时间后按动高压开关中的“断”,并将工作状态选择旋钮旋至“电源断”。在起弧过程中,如发现电极弧光放电位置移动,可调节电极架上的水平位移或垂直升降旋钮。注意,绝对禁止触摸电极,.........以免高压触电,造成伤亡。 ............

3

(4)拍摄氢(氘)原子光谱

A.取下滤色片,盖上“十字对中盖”。将狭缝宽度和哈特曼光栏旋至你所选取的位置。

B.将上、下电极夹转动一个方向,腾出位置安放氢(氘)灯,点亮对光灯,使氢(氘)灯细管中部成像在“十字对中盖”中间。熄灭对光灯,取下“十字对中盖”。此操作过程应细心进行,不要碰碎氢(氘)灯。(此时能否移动暗盒?)

C.切断电源,检查高压变压器是否接好地,将调压变压器调在零位,再按图1-2-1接线,接电源,缓慢调节调压变压器(50~70伏)使氢(氘)灯发出淡红色光即可(放电管工作电压为5000伏左右,是致命的,因此在放电管工作时决不许接触它)。按你选好的曝光时间摄谱完毕将调压器降至零位,再切断电源,将氢(氘)灯放置于安全位置。

注意,在正式摄谱前,分别用氢(氘)灯和铁电弧作光源,用目镜在底片位置的毛玻璃板上应能观察到清晰的光谱线,否则要重新调节光路。

(5)插好暗盒挡板,取下暗盒到暗室参照实验室给定的条件进行底片显影和定影,然后将底片晾干待用。

2.识谱与波长测量

铁的光谱线在紫外和可见光区等波段十分丰富,绝大多数谱线的波长值都已由前人精确测出并汇编成波长表,因此可用它作为“精确的波长标尺”,通过“线性内插法”可测定未知谱线的波长。

(1)线性内插法的原理简述 当衍射角很小时,光栅摄谱仪的色散率接近常数,因此在小范围内谱线的间距与谱线的波长差近似成正比。如图1-2-2所示,Fe1、Fe2分别为靠近待测谱线x两侧的铁谱(波长已知),d1、d2和dx分别为Fe1、Fe2、x在谱片上的相对位置。由比例关系可得

图 线性内插法示意图

FeFe21d2d1xFedxd11

xdxd1Fe2Fe1Fe1

d2d1 (11)

由上式可见,只要测出相对位置d1、d2和dx的值,x就可以求出。

(2)辨认待测谱线和确定标准铁谱线

将处理好的底片放在光谱投影仪上,光谱被放大20倍。根据氢(氘)原子光谱巴耳末线系的特征(强度、谱线宽度、相互间距等)以及你所选用的哈特曼光栏的大小,确认氢(氘)原子光谱巴耳末线系的前几条谱线,然后用标准铁谱图与之比较,在被测谱线两侧(同侧可以吗?)各选一根铁谱线作为测量标准,

4

并记下它们的波长。

(3)用比长仪测量出各谱线的相对位置,用式(11)求出各待测波长。实验数据记录可参用表格2。

3.通过同位素位移确定质子与电子质量比。 4.经验公式的求得。

~; (1)将已测出的各波长值换成波数v~的关系曲线。其中n为与各谱线对应的序数(即主量子数)(2)作出n~v。 ~曲线形状,估写出n~v~函数关系式,通过函数变换再将关系(3)由n~v改写成

~AB(x) v (12)

(4)确定常数A、B,代入原关系式中,经过整理便可求巴耳末公式。

在确定方程中的常数A和B时,可采用平均法或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原理请参考本书0-2部分,下面仅介绍平均法所依据的原理和步骤。 表2 实验记录 数 谱线 测量      据 次数 名称 一 二 dFe1 三 平均 一 二 dFe2 三 平均 一 二 dH 三 平均 一 二 dD 三 平均 Fe 1 Fe 2H D  注:H为氢,D为氘,为同位素位移

5

在一组测量中,由于正负偏差出现的机会相等,因此在最佳的代表组中,所有偏差的代数和为零,即i0。设在方程中含有K个常数参量,用平均法求K个常数参量的步骤如下:

(1)将n个对应的波数值代入式(12),得到m个偏差方程; (2)将m个偏差方程分成K组,每组方程个数近似相等;

(3)将每组方程左、右两边各自相加合并为一式,得K个方程;

(4)利用i0的原理,解K个联立方程,就可求出K个常数。同学们可自编一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