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贤有云“至乐莫如读书”。元人翁森曾作诗《四时读书乐》——“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这是春季读书之乐;“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这是夏季读书之乐;“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这是秋季读书之乐;“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冬季读书封之乐。
②书中世界异常丰富,只要开眷便能有所收获。正如杨绛所言:“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种“为所欲为”的自由岂一个“乐”字了得!
③在书中,我们很容易交到朋友,只要推门进去,就会有不少朋友蜂拥而来,对你微笑,对你敞开心扉。难怪南宋诗人尤表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表,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材料二:
①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②跳读也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如《西游记》中一些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有“说书人”渲染夸张的痕迹,大多处于“游离状态”,可以略而不读。
③“礼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礼记,则无穷妙堵,皆如雨珠落大海矣!”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环节。青年时期的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读书必做笔记的好习惯。的读书笔记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课堂随记,一类是文章摘录,还有一类就是课后自学的笔记。动笔墨主要表现为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
试卷第1页,共8页
1.下列关于“读书之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按时温习所学知识能获得快乐。 B.《四时读书乐》旨在告诉人们:四个季节读书学习所获得的感受不同。 C.杨绛认为读书时沉浸于书中丰富的世界,便能获得读书的快乐。 D.读书学习能让你在书中找到快乐,也可以让你交到很多“朋友”。 2.下列对“读书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只求知道大概,不求理解内容。 B.若是碰到疑问一时无法解决或是可以略而不读的地方可以采用“跳读”方法。 C.喜欢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常常将心得或评论写下来。 D.“札记之功,必不可少”一句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顽童变成小书僮
叶辛
①我小时候,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玩“官兵捉强盗”,就是去摸螃蟹、捉小鱼。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挖空心思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每次她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
试卷第2页,共8页
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的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读了描写天空生活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当我仔细端详书的封面上这个外国老头儿的相貌时,我突然觉得,我在哪儿见过这个人。想了半天,总算给我想起来了,在少年宫的阅览室里,这个人的像画得老大,和鲁迅的像挂在一起。
⑥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大家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
⑦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在农村插队期间,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空气……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
⑧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只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书本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精神,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3.阅读①①段,请简要概括“我”小时候的“顽童”形象特点。 4.阅读①~①段,请简要概括“我”变成小书迷的过程。
5.请你说说对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
6.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
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西游记》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3页,共8页
①三藏师徒四人行过岭头,下西平处,有一所楼台殿阁。三藏道:“徒弟们,看是个什么去处。”行者抬头,用手搭凉篷,仔细观看。行者看罢,回复道:“,那去处便是座寺院,观此景象,也似雷音,却又路道差池。我们到那厢,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唐僧道:“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灵山?你休误了我诚心,耽搁了我来意。”行者道:“不是不是!灵山之路我也走过几遍,那是这路途!”三藏策马加鞭至山门前,见雷音寺三个大字,口里骂道:“泼猢狲!害杀我也!现是雷音寺,还哄我哩!”行者赔笑道:“莫恼,你再看看。山门上乃四个字,你怎么只念出三个来,倒还怪我?”长老战兢兢的爬起来再看,真个是四个字,乃小雷音寺。三藏道:“就是小雷音寺,必定也有个佛祖在内。经上言三千诸佛,想是不在一方:似观音在南海,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这不知是那一位佛祖的道场。古人云,有佛有经,无方元宝,我们可进去来。”行者道:“不可进去,此处少吉多凶。”三藏即命八戒取袈裟,换僧帽,结束了衣冠,举步前进。
②只听得山门里有人叫道:“唐僧,你自东土来拜见我佛,怎么还这等怠慢?”三藏闻言即便下拜,大圣牵马收拾行李在后。又闻得莲台座上厉声高叫道:“那孙悟空,见如来怎么不拜?”行者又仔细观看,见得是假,遂丢了马匹行囊,掣棒在手喝道:“你这伙孽畜,十分胆大!怎么假倚佛名,败坏如来清德!不要走!”一些阿罗揭谛、圣僧道者一拥近前围绕,将三藏捉住,用绳缠索绑,紧缚牢栓。原来那莲花座上装佛祖者乃是个妖王,众阿罗等都是些小怪。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8.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孙悟空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三、选择题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僵卧”写诗人闲居的老病状态,“孤村”也暗示诗人的孤独。 B.第二句是对“不自哀”的精神状态的解释,意思是诗人还想去守边关。 C.第三句“风吹雨”不仅是现实中的风雨,更是指南宋国势的风雨飘摇。
试卷第4页,共8页
D.第四句写诗人将收复国土寄托于梦境,表现了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
四、名句名篇默写
10.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句子。 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杭州张开双臂喜迎四海宾朋,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                    。”中国男子篮球队在比赛中输掉了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鼓励队员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何晏七岁,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国欲以为子。姜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类女,在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戚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武奇爱之    爱:喜爱。 .B.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别。 .C.焉别颜回    别:区别。 .D.尝月下戏    戏:玩耍。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A.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B.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C.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D.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试卷第5页,共8页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晏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去曹操府里玩,所以曹操想认他做儿子。 B.何晏在曹府里地上画个方框说是何家的房子,曹操把他送回了何家。 C.《咏雪》结尾交代谢安侄女的身份,暗示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D.谢仁祖小时候聪明颖悟,父亲带着他去送客,他在应答时思维敏捷。 1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
六、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作为中国诗歌中情感最充沛[A]流传最广泛的诗歌[B]乡愁诗洋溢着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记录着诗人对故乡风物民俗的审美观照,对世事变迁的生动记述[C]对故乡本土文化的诗意表达[D]在吸引世人传唱品读的过程中,也在传播着诗人怀乡思亲的亲情意识、时光飞逝的生命意识、落叶归根的价值追求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①________传唱久远的乡愁诗,伴着诗人的浅吟低唱,________文字里的乡愁,________记忆中的故乡,________灵魂深处的故园,对远离家乡生活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故乡亲人的刻骨思念,还是对举家团聚的心驰神往。记忆里的故乡总是有温度的。千百年来,古代诗人在寻找“诗和远方”的过程中,基于对亲情的渴望、对伦理温情的向往、对安宁幸福的憧憬,唱出了一曲又一曲乡愁之歌。只要深刻理解了传统 诗词里的文化乡愁,就能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更好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理解。
①今天的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返乡时,依然可以在乡愁诗里找到共鸣。即便脚步受到羁绊,我们仍然可以与“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的刘长卿“同病相怜”,可以与“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杜甫“休戚与共”,可以与“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武元衡“殊途同归”。初闻不识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在全民阅读中,跟随古代诗人的脚步,沿着古典诗词的长河,追溯中国乡愁的传统,既可以慰藉思乡之情,又能够为书香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何乐而不为? 15.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及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充沛 .
B.洋溢(yì) .
C.桑梓(xīn) .
D.时光飞逝 .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传唱久远的乡愁诗,伴着诗人的浅吟低唱,________文字里的乡愁,
试卷第6页,共8页
________记忆中的故乡,________灵魂深处的故园,对远离家乡生活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A.品读  品味  唤醒  追寻 B.品味  品读  唤醒  追逐 C.品读  品味  呼唤  追寻 D.品味  品读  呼唤  追逐
17.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作为中国诗歌中情感最充沛[A]流传最广泛的诗歌[B]乡愁诗洋溢着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记录着诗人对故乡风物民俗的审美观照,对世事变迁的生动记述[C]对故乡本土文化的诗意表达[D]在吸引世人传唱品读的过程中,也在传播着诗人怀乡思亲的亲情意识、时光飞逝的生命意识、落叶归根的价值追求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A.、
B.,
C.: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只要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就能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更好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理解。
A.只有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深刻文化乡愁,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B.只要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深刻文化乡愁,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
C.只有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
D.只要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就能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19.将“中国乡愁诗是有着丰富历史文化意义的乡愁载体。”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第①段开头
B.第①段开头
C.第①段结尾
D.第①段开头
七、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中世界异常丰富,只要开卷便能有所收获。正如杨绛所言:“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试卷第7页,共8页
这种“为所欲为”的自由岂一个“乐”字了得!
每个人都有与书为伴的经历,从书中获得了快乐。 请以《读书的快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试卷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