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
一、定义
防中暑应急处理措施
中暑:中暑是指由高温气象条件直接引起人员出现轻症中暑或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并能排除普通感冒、急性胃肠炎、低血糖等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可以考虑诊断。
轻度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度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着。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醒,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二、事故预测
由于高温作业(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引起的中暑事故;夏季装卸引起的中暑事故(如成品车装车、配件卸车搬运等); 密闭空间内作业引起中暑事故(如:密闭设备内作业、喷漆作业场所通风不畅等);
三、防止中暑事故出现的预防措施 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2、充足的清凉解渴饮用水,最好是20-25度内的。 3、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
4、防暑降温药物(比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凉茶、冰镇绿豆汤等); 5、其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外出办公时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设定过低;多吃各种瓜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等)
四、应急救援措施及方法
1、当救助者发现有人中暑倒下时,要根据病人不同的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
2、有中暑先兆的,要尽快离开高温潮湿的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坐下休息,喝些糖盐水或其他清凉饮料,在两侧太阳穴擦些清凉油,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多可恢复。
3、强烈的阳光照晒下或闷热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导致中暑的抢救方法。 4、应迅速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下躺下,头稍垫高、脱去病人的衣裤,用纸扇或电扇扇风。
5、用冷水或酒精擦身或淋浴,以加快病人体内热量的散发。
6、有条件的用酒精擦身以加散热,也可将冰块装在塑料袋内,放在病人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
7、若无电扇冰块等降温条件,也可将病人直接浸泡在水中降温,救助者要始终保持病人头部露出水面,以防病人溺水。或把病人衣服用水浸湿。
8、神志清醒者,应喂服清凉饮料、糖盐水及霍香正气水、人丹或十滴水等清热解暑药(公司备有应急救援物资,各班组长作业时负责从安全部领取并妥善保管)。
9、若病人昏迷不醒,则可针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等,以促使病人苏醒。 10、对于高烧不退或出现痉挛等表现的病人,在积极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应将其尽快送往医院抢救。
五、过度疲劳导致中暑的抢救方法。
1、应尽快将病人抬到凉爽通风的地方躺下,松解解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 2、用冷手巾湿敷前额及颈部即可,不要给予其他任何降温处理,以免使症状恶化。
3、对于昏迷不醒的病人,则可针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内关穴及合谷穴,以促使病人苏醒。
4、病人苏醒后给予清凉饮料、糖盐水,以补充出汗造成的体液损失。 六、救援注意事项
1、患者如有呕吐症状,应将病人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2、救助者在抢救病人的同时应不断的按摩病人的四肢及躯干,直至皮肤发红,以促使循环血液将体内热量带到体表散出。
3、经解救清醒后的病人,必须在凉爽通风处充分安静休息,并饮用大量淡盐水以补充体液损失;此时若病人再重回炎热的环境或参加体力活动后果将更加严重。
4、物理降温处理时间不宜过长,只要病人体温下降并清醒过来即可;同时也可避免因皮肤很快冷却而引起皮下血管过度收缩,妨碍体内热量散发。
           制造中心精益办
               批准:贾雨 审定:王玉营  审核:马国庆  编制:单海明
会签: 姚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