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与增效 林美贤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之 后,全国上下纷纷开展减负讨论和行动,这说明减负 工作之重要,减负工作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如何 处理好减负与增效的关系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也 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我认为处理好这个问题也正 是落实党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关键所在。 揭示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活动,提高教育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一 辩证关系我认为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是客体、 是外部条件,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只能通过学生的 内因才起作用,这是一条不可否定的客观规律,遵循 这条规律就成功,违背这条规律就失败,当前学生过 重负担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教师布置大量重 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两点认识: 一、过重的学业负担能否提高质量 复的、机械.『生的作业,竞赛、考试很频繁,这样不仅挤 掉了学生的休息、自主时间,而且摧残了学生的身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 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这~关系深刻 健康,辨证法认为外因对内因起作用,但不是决定的 “三项举措”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 心理念,满足了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实现了个体的 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明确提出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所以,在今后十 年教育发展中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管 自我激励,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学校将 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不仅让学生在高雅的育人环境中感受快乐,还要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成功中体味快乐。 要办好一所学校,作为校长,更应思考的是:如 何不断丰富办学理念的内涵,促学校可持续发展? 理者不仅要思考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还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 社会责任感,更要思考如何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引着教育走过了十年 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在“让学生 成功让学生陕乐”的过程中,体悟快乐应建立在怎样 的改革之路。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面貌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出台的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是对《决定》的继 承与发展,它将是指导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优 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的基础之上,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如何处理好个人 快乐与集体快乐间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服务 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改革在继续,我们将任重而道远。办学思想的思 考与实践将随改革而深入,随发展而深化。校长应不 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的20字的工作方针,在方针的统领下提出:教育改 做智慧型校长。肩负起培养人、造就人才的重任,承 担起校长的责任,让每位教师和学生快乐成长。 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46{霜 下旬刊(教学研究) l 201 7年第1期 因素,决定矛盾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内因,适当的学习 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 时间,适当的课业负担,会使内因起作用,激发兴趣, 说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今天的减负,也应遵循这一 自主学习,促进进步,提高全面素质,过重的课业负 规律,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减轻过重的学生课业负 担不仅使内因向逆向转化,出现逆反心理,而且学生 担,又要坚持学生应有的合理的负担,要区别对待。 的身心会受到摧残,过重的课业负担绝不是提高质 有一些学校学生负担,本来就不重的,也大做减负文 量的手段,而且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 章,结果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遵循客观规律,联系实际,切 (四)处理好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实把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把做好这项工作当作 减负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执行命令、衡量师德的政治任务来对待。 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家 二、正确认识减负与增效的关系 庭的原因,既有教育原因,也有教育部门本身原 减负与增效是辩证的统一,减负的目的在于增 因,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本身的原因。由于学校 效,使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是前沿阵地,难免首当其冲,作为教育者,其天职是 怎样达到目的,关键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处理好以 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减负与我们的 下几个关系: 天职并非矛盾,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对待,自我检查, (一)处理好减负与增效的关系 切实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负担。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 减负的真正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使学 相联系,相互制约的。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自始至终 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使之迅速健康成长,克服那 用好指挥棒,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摇摆不定的现象,只 种不遵循教育规律,摧残青少年身心的做法,当然我 有这样才能消除广大教师顾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 们的出发点是增效,因此我们在减负工作中,不能忘 地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 了“增效”二字,否则会适得其反。 其次,社会要与学校形成共识,特别是家长,必须理 (二)处理好过重负担和必要负担的关系 解减轻不合理负担的重要性,与学校教师取得一致, 假如一个人在社会中没有任何负担,对社会就 要全面合理评价一个教师,不能以此非议教师,更不 会没有贡献,地球上的人都没有负担,那么这个世界 能对学校、教师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否则减轻不合理 也将不会存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劳 的负担,也有难度,或者就算暂时减轻也不会长久。 动、研究、改造,这些过程都有一定的负担,所以负担 (五)处理好减负前后的关系 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是人类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崇高 减负后,不少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校时问和课 的职责,所以我们要理解负担的必要性和过重负担 业负担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时的宽松,许多学生 的危害性,把过重负担和必要负担区别开来,不要一 会觉得无所事事,好动贪玩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必然 味抹掉,否则会给学生、家庭、社会带来危害。 自找乐趣,摆在面前只有两个趋势,或是变好,或是 (三)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变坏,由于年龄太小,加上现在的电子游戏室遍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很有吸引力,家长担心会变坏,这并不是没道理。因 且要通过特殊性显示出来,但是特殊性不能代表普 此,如何处理好减负前后的关系,如何创造条件,引 遍性,不能用普遍性标准解决特殊性问题,要从客观 导学生走健康、上进之路,过好每一个节假日,是一 实际出发。中国的和社会主义建设充分说明只 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有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中国才会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会蓬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 201 7年第1期 霜孑 下旬刊(教学研究)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