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森立之《素问考注》
森立之《素问考注》:森立之(1807~1885),江户后期日本杰出医学文献家与考据学家,著述等身,存者尚有《素问考注》、《神农本草经考注》、《伤寒论考注》、《金匮要略考注》、《四时经考注》、《奇疾方考注》、《游相医话》等。诸书多以“考注”命名,极见学力深湛。
清代学者讲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敦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清代自乾隆、嘉庆以降,文字、音韵、训诂、考据、辨伪之学蔚然成风,一时学者几乎无不谈考据与训诂。此风一开,远及东瀛。日本学者尤其是江户医学界之考据派学者,莫不精研清据学开山顾炎武(1613~1682)《日知录》、《音学五书》及其门徒江永(1681~1762)《古韵标准》、《音学辨微》。江永之弟子为戴震(1723~1777),戴氏为清代皖派奠基人(金栋注:皖派以以戴东原-震为中心,以求是为标帜,即考证学),在音韵、训诂、考据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上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第一流的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如段玉裁(1735~1815)、王念孙(1744~1832)、孔广森(1752~1786)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念孙之子王引之(1766~1834)的《经传释词》、《经义述闻》诸书,皆为江户考据学者爱不释手,森立之在《素问考注》中大量引用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17~1849)之成说,用以解诂释难,排疑解纷。我们研究学习《素问考注》时,首先应该得到启发并获得精神营养的,是沿着先贤的芳躅,读他们已经读过的书,掌握他们已经掌握的治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新的时代,赶上先贤,超过先贤。
在研究《素问考注》时,宜研究考察森立之撰写《素问考注》的时代背景与考注方法。此书始撰于 1860年正月初五(安政七年岁次庚申),撰毕于18年(元治元年岁次甲子)十月十五日,共用五年时
间。撰注此书之主要原因有三:㈠1837年(文政八年),森立之三十一岁,此年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他携妻将雏流浪他乡,艰难险阻,困苦备尝,行医糊口,读书自强,读了大量清代文字音韵训诂著作,作了一百余卷读书笔记,为日后新生奠定坚实根基。1848年5月,“本藩遇赦,再来江户居住”,结束了流浪生涯,于是整理旧稿,开始撰写多种考注。中国古代哲人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森立之之谓乎?㈡当时他已在江户跻寿馆讲授此书,以此稿为讲义,边讲边修改。㈢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要利用发现不久的《太素》、《医心方》、宋版《千金》、《外台》、旧抄《明堂》一卷、真本《玉篇》及全帙《新撰字镜》等新材料,运用清代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学的新方法,“以解诂明理为本旨”,撰写一部与桂山《素问识》、茝庭《素问绍识》、喜多村直宽《素问札记》不同的著作。他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森立之撰写《素问考注》的核心方法是“解诂明理”。他说:“其读经之法,一奉茝庭先生之口授,以解诂明理为本旨。”何谓“解诂”?即解释《素问》之文字、音韵、训诂、句读、校勘。语言明则医理明。在文字上,他深晓《说文》,兼通俗字。俗字流行于三国至唐末五代(公元220~961)期间,多用于抄写药方、医书、账薄等,而这个时期正是先秦两汉医书向下传抄流行时期,俗体字可以任意增损和改变笔画,有许多字与规范化汉字相距甚远,所以《素问》、《灵枢》、《甲乙》、《太素》中的许多可疑文字常与俗字有关,森立之在书中辨识解读了许多俗字,其功至伟。日本珍藏许多中国古代手抄本文史哲医古书,其中蕴藏大量俗字,若加收集分析,真乃藏之名山不朽之盛业也。在音韵上他通晓上古音与声纽学,尤令人敬佩;在训诂上,他熟悉《尔雅》、《方言》、《广雅》、《玉篇》及清代训诂大师诸种训诂巨著;在校勘上,他运用《甲乙》、《太素》校正了《素问》不少讹字,实为研治《素问》难得之佳作。
《素问考注》成就巨大,内容丰富,启迪亦多。概括言之,以下四点尤为突出:
第一,博取中国多种《素问》古注及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素问》考据训诂名著,审慎取舍,辨别是非,精思博考,断以己意,网罗前训,徵引群书,为今后研治《素问》不可不读之书。
第二,对当时发现不久的二十三卷本《太素》的原文与杨上善注,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校勘,为今后校注《太素》必读之作。
第三,以中国传统语言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整理研究考证中国古典医籍,无论是江户时代的学术史还是清代的学术史,都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森立之在这方面堪称著名专家,因此成就十分突出。
第四,森立之具有坚忍不拔、钢铁般的意志与人格力量。十二年的艰苦磨难,终于不坠青云之志,刻苦读书,勤记笔记,终于给自己铸造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不朽丰碑-《素问考注》。(《素问考注·钱超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