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罪与罚读后感
想证明自己是个很“不平凡的人”,要么万人拥戴,要么十恶不赦。生活上的绝对贫困让拉斯科尔尼科夫“深思熟虑”以后毅然选择了后者。
这是一本写农奴制改革以后社会生活各方面和探讨贫穷与犯罪的问题的社会哲理长篇不朽名著。小说讲述了贫困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被迫辍学后想不平凡而杀死了高利贷者当铺老板娘,以及犯罪以后心灵的忏悔过程,成功揭示了犯罪人的心理变化全过程,可以说给我上了一堂《犯罪心理学》课。
1.杀人前:由于生活拮据一度陷入绝境:辍学、交不起房租、房东停止提供伙食+催租。他见证了马尔美拉多夫因失业而让女儿索尼娅当妓女,他认为这样任人鱼肉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他便寻找干一番大事的机会。错误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再加上当铺老板娘惟利是从心狠手辣,使得他的犯罪意向很快萌发了,他有什么理由不替贷款者除掉这么一个“坏人”呢?这就是他的犯罪动机了。
为了能够成功实现犯罪目的,他亲自上门观察,了解了老板娘和她妹妹的作息及出入情况,并选择好了时机。“杀人利器,刀不如,不如斧,斧不如锤”。他用什么杀人呢?选择还是很“中庸的”。这就是犯罪准备了。
2.犯罪时:与大多数初犯一样,临场时他也紧张,尽管大衣里准备好了斧子,但这并不能影响发挥,因为犯罪意向就在一念之间,而犯罪行为的实现也只在一瞬间就实现了(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以及其他几种犯罪都如此)。出人意料的是,老板娘的妹妹此时不知道怎么就出现了,还未失去知觉的他当然选择了杀人灭口,一不做二不休,照样砍死,所以他在犯罪中实施了多罪。
3.犯罪后:杀人后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反而心理十分痛苦了,他想投案自首,但由于某些戏剧性的转变使他与警方周旋斗智起来,如果不是他发表的那篇论文,警方是无论如何也破不了案的。
犯罪后他从精神到肉体上一直经历着“罚”的折磨,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听索尼娅的话承认错误,接受惩罚;要么说服自己杀人只是自己对方社会不公的合理行为。这种精神枷锁比身处囹圄还要难受。
拉斯科尔尼科夫之所以犯罪,并不是因为杀人快感,而是那个罪恶的源头——赤贫。
也是因为生活所迫,他的犯罪动机里多了想做个“不平凡的人”的极端理由,当然,这也让他的“罚”比一般犯罪人更加深恶痛疾。
这本书充满了戏剧性和真实性,读来身临其境,好似我在犯罪,或许读这本书时候我的思想就在犯罪了。书中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心理勾画得细腻周到以及深刻的哲理性问题让我读来既是享受也是折磨,不过我喜欢这个过程。同时这部“忏悔录”也实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信:“这部忏悔录将会确立我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