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2月第9卷第3期Chin JModDrugAppl,Feb 2015,Vo1.9。No.3 ・27・ 治疗措施;⑧解痉止痛:腹痛剧烈时可以应用杜冷丁或者阿 疗,大多以胰腺水肿和间质炎症为特点,经过饮食控制、胃 托品肌内注射进行解痉止痛对症治疗。 肠减压、胰酶抑制剂及有效抗生素的使用可使病情好转。而 1.3.2手术治疗急性症状缓解之后择期手术,诊断不明 对病变较严重或者综合保守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情况下应 确和经保守治疗病情恶化者,及时手术治疗。该组l8例重 立即采取手术治疗;在胰腺疾病稳定后,是否重视胆石症的 症患者行手术治疗,39例轻症经保守治疗无效住院期间中转 处理直接影响到胰腺炎的复发率 J。胆管梗阻的结石在瘸隋 手术。手术主要以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和胰周炎症病灶,以减 稳定后应给予择期手术。如果胆石症引起胰腺炎反复发作, 少毒素和化学物质的刺激和吸收,引流胰腺分泌物和坏死脱 应中转手术去除诱因;如果综合治疗期间出现梗阻性化脓 落组织,广泛的胰腺组织清除是不可取的” ,一般行胰腺被 性胆管炎胆囊坏疽穿孔者,应早期采取手术治疗。对收治的 膜切开,胰周引流,胆囊造瘘、胃造瘘及空肠造瘘。 126例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病情评估,本组69例轻症患者 2结果 给予内科综合保守治疗,缓解症状,病情稳定后择期手术以 69例轻症者采取内科综合治疗,病情痊愈及好转出院, 降低复发率,术后给予基础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其余57 平均住院19 d,择期行胆囊切除术;18例重症患者及时手术, 例住院期间及时手术治疗,全部病例痊愈出院。 39例轻症保守治疗无效住院期间中转手术,均病情好转出院, 总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主张非手术治疗,对患者 平均住院26 d,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关注,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H J。 3讨论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急性胰腺炎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 后引起人体的胰腺组织出现水肿、自身消化、出血甚至坏死 参考文献 的炎症反应。其临床特点主要以急性上腹痛、呕吐、恶心、 [1]贾玉杰,裴德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实 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 J。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 用外科杂志,1992,22(12):655—658. 之一,其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2]李启祥,尹合坤,陈莉君,等.老年人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 患者,胰腺炎的发生与胆道疾病关系已明确,据国内外文献 急诊内镜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比较.现代消化及介人诊疗,2004 报道,胆道疾病占胰腺炎发病因素的55%~65%…,原因为胰 9(2):70-73. 腺与胆管有通道相通,胆管发生病变可以诱发胰腺的炎症反 [3]叶显道,章崇志.急性胆石性胰腺炎91例分析.临床外科杂志, 应,而胰腺的病变使组织水肿,引起胰胆管梗阻,使胆汁流 1995(4):217. 出不畅,反流入胰腺,使胰酶活化而引发胰腺炎。梗阻时间 [4]王钢,陈海龙,唐颖,等.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大鼠肺组织肿瘤 长短与结石的排出有关,细小的结石在胰管梗阻内部压力增 坏死因子受体一1与窖蛋白一1的表达及清胰汤的治疗作用.中 高时可能将结石推出壶腹部,梗阻消除,使胰腺炎症情况得 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7(10):1485—1488. 到缓解。对于胰腺炎患者,病情较轻者首先给予内科综合治 [收稿日期:2014一l1—06]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 张永举 【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 义。方法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 组均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观 察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05)。60岁以上患者的颈动脉形成 所占比例高于60岁以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占比 例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脂血症患者(120例)中72例患者有颈动脉 粥样斑块形成,非高脂血症患者(80例)中有3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脂血症患者中颈动脉粥 样硬化形成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脂血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 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患者的年龄、合并的高血 压和高血脂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磁共振血管造影 DOI:10.14164/j.cnki.cnl 1-5581/r.2015.03.018 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中,颈动脉粥样硬 超声多普勒检查较为常用,且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是,超声 化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手段中, 多普勒检查在总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动脉斑块情况有局限 性。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此方面有着较强优势,选择本院 缺血性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高分辨磁共振血管 作者单位:473000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磁共振室 ・2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2月第9卷第3期Chin J Mod Drug Appl,Feb 2015,Vo1.9,No. 造影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的 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72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非高脂血症患者(80例) 中有3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脂血症患者中颈动 脉粥样硬化形成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脂血症患者,差异有统计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 学意义fP<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组,上述患者符合缺 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均经MRI或CT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血 管病,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8岁, 平均年龄63.9岁。同时选择同期收治的非缺性脑血管病患 者共100例作为对照组,均经MRI或CT检查证实为非缺血 性脑血管病,上述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38岁,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等可导致颈动脉的远端动脉发生 完全闭塞或不完全阻塞,导致供血部位脑组织发生缺血缺 氧¨。J。本文中,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过磁共振 血管造影检查发现68%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 最大79岁,平均年龄63.1岁。观察组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 患者、高血压患者和高血糖患者分别为61例、42例和19例。 对照组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高血压患者和高血糖患者 分别为59例、41例和l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 高血脂、高血压及高血糖所占比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采 用本院1.5 T磁共振扫描仪完成。成像序列包括以下方面: 横轴3D时间飞跃法核磁血管成像;横轴位快速自旋回波双 反转恢复序列;横轴位心电门控FSE血管壁PD和T2权重像。 横轴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中,在颈动脉病变上下方均应用射 频饱和带抑制颈动脉和伴行颈内静脉的血流信号。分析磁共 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记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缺 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例数;分析两组患者中 60岁以上和60岁以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例数;分析两组患 者中高血压病史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 料采用 检验。P<O.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68例患者检查结果提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形成,占68%;对照组中35例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占 35%,观察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0.05)。两组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共104例) 共有颈动脉斑块形成78例;60岁以下患者(96例)的颈动 脉斑块形成共25例,60岁以上患者的颈动脉形成所占比例 高于60岁以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两组高血 压患者f83例)中48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非高血 压患者(117例)中有5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血 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血压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两组高脂血症患者(120例)中 对照组中为35%,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关系,所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有助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 ’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 查除了具有无创性特点外,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和颈 动脉超声检查相比),且其检查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颈动 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非常接近。本文结果中,6O岁以上老年 人、高血压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I—l1 2 3 4 1j 1J 所占比例较高,证实了老年人群、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 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此类患者要做好缺血 性脑血管病的预防。 总之,磁共振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相比具有较多优势, 但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费用较高,了其在人群中进行 大规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普查,所以要根据患者具体临 床情况选择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L 6 J。 参考文献 王拥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危险因素及治疗.国外医学 (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6(4):224—226. 张革,邵大宝,胡勇.磁共振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 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浙江医学,2007,1(4):311—312. 杨全新,孙泓泓,付建设,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磁共振血管成 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4(1 1): 1441—1444. 纪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当代 医学,201 1,17(28):42—43. 高怡,王节,安宁豫,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 诊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临床超声医 学杂志,201 1,4(12):816—820. 柏雪,张丕逊,朵振顺.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山西医药杂志,2008,7(3): 2l0-213. [收稿日期:2014—11-10] l—5 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