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教学细节 打造灵性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邮 编:441000
摘要: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增多,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就迫使我们数学老师细心体会教材意图,精心捕捉数学课堂上的预设及非预设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菜肴”,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灵性与高效。
关键词:关注:教学细节:生成性:资源:捕捉与利用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产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产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光要利用预设性生成教育资源,更要学会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教育资源。
一、把握教材内容,精心预设细节中蕴藏的生成性资源。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的教学过程
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我们想象的意外的精彩。教学时,必须摒弃硬性的按预定教案进行教学的做法,把学生顺应教师的教变为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使课堂更显动态性与生成性。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师一番铺垫后: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
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那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我知道,把平行四边行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师: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试一试。(原是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教学变成了现在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倒行逆施”,打乱了教师的设想,打乱了教学的程序。面对这种现象这位教师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选择面对,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乘机调整方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必须摒弃硬性的按教案进行的做法,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二、创设灵动课堂,善于捕捉细节中蕴藏的生成性资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在备《认识乘法》课时,笔者无意间听到其它班的同学在摇头晃脑的背“三四十二,四四十六……”现在的孩子的文具盒、玩具计数器等许多地方不都印着乘法口诀表吗?二年级的孩子或许对乘法口诀表并不是那么陌生,可能知道其中的一句或是几句,但他们真的弄懂了吗?他们也许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陷入了深思。上这节课时,果然刚板书课题,就有几个机灵鬼迫不及待的在下面小声说“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面对此,我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算式:2+2+2+2+2+2+2,7+7+7+7+7,5+5+5+5+5+5,然后说:“老师先和大家进行一次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不用说,当然是我赢了。学生有点不甘心,于是我装着很神秘的样子说:“老师之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有一件法宝。”停顿一下,我接着说:“其实你们也有这个法宝,只是你们不会运用它而已!”学生很是吃惊。我说:“这个法宝就是乘法口诀,有的同学虽然会背,但不了解它,所以它就不会为你服务。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运用它。然后再进行比赛,好不好?”接下来的课,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
三、善待学生的错误,高度重视细节中蕴藏的生成性资源
及时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巧妙地利用意外进行“生成”,会成为课堂一个预料
之外的精彩之举!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捧上,而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可以使教学平添一些美丽。
例如:“梯形面积的练习课”有一道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3米,下底是2.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一个学生这样回答:1.3+2.5=3.8(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十分发窘,教师没有将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他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孩子的思维是独特而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面积是又要除于2,乘2与除于2相互抵消了,实际就是上下底的和。教师进而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形成了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上下底长度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应为:(1.3+2.5)×2÷2,但在计算时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教师为:“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全般同学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那种羞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拥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善待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大力挖掘错误潜在的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这样对待学生的错误,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思考以及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学习方法。教师这种对错误宽容的态度、开放而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着学生,保护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是“错误”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它表现为老师的教灵活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尤其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老师的预设不一致的候,教学中随机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智慧,也是
教师的魄力。说是智慧,因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看似“离谱”的回答、“茫然”的眼神中,听出创造、读出渴望来;说是魄力,因为当预设偏离实际时,取舍本身就是一种教学风险。在教学中,到处蕴含这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奇思妙想中,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只要蕴含这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连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打造灵性高效课堂!
注释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等教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