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术语解释
1、 2、增值额 3、法定增值额 4、货物 5、销项税额
二、填空题
1、的基本税率为_____。
2、我国实行凭_____扣税的办法。
3、凡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_____、_____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地位和个人为的纳税人。
4、是以商品价值中的_____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
5、条例规定,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_____万元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人。
6、我国起征点幅度规定如下: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_____;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_____。
7、我国规定采取还本销售方式销售货物,其销售额为_____。
8、购进免税农产品进行进项税额抵扣时,其抵扣率为_____。
9、我国规定纳税人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_____。
10、进口货物应纳的,应当由纳税人或其代理人向_____海关申报缴纳。
三、判断题 (判断对错,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1、小规模纳税人的两档征收率是6%和10%。( )
2、纳税人将购买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视同销售征收。( )
3、锅炉生产企业发生的混合销售行为,其非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一并征收。( )
4、条例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销售方式销售货物,在计算销项税额时可以扣除折扣额部分。( )
5、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视同销售计征。( )
6、是价外税,消费税是价内税。( )
7、居民用煤炭制品按17%的税率征收。( )
8、纳税人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款收到的当天。( )
9、固定业户到外县(市)销售货物的,一律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
10、出口退税“免、抵、退”计算方法,适用于外贸企业。( )
四、选择题
1、 条例规定,纳税人采取托收承付方式销售货物,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 ( )。
A.货物发出的当天 B.收到销货款的当天
C.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D.签订合同的当天
2、 根据条例规定,企业下列 ( )行为视同销售货物,计征。
A.购进材料用于在建工程 B.自产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 <
C.自产货物用于集体福利 D.委托加工货物对外投资
3、划分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标准主要有( )
A.企业规模的大小 B.企业应税销售额
C.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D.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
4、 我国的征收范围包括 ( )。
A.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 B. 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
C. 进口货物 D.过境货物
5、纳税人视同销售的销售额按下列方法顺序确定( )。
A.当月同类货物的最高销售价格
B.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
C.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
D.组成计税价格
6、按照的类型划分,可分为( )。
A.生产型 B.消费型 C.积累型 D.收入型
7、按期纳税的,下列期限( )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分别核定。
A.1日 B.7日 C.15日 D.45日
8、下列项目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
A.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
B.用于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
C.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劳务
D.外购固定资产支付运费所含的税额
9、进口货物应纳的计算公式为( )。
A.组成计税价格=到岸价格+关税
B.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
C.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D.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消费税
10、条例规定,允许抵扣的货物的运费金额包括( )。
A.随同运费支付的装卸费
B.运费上注明的建设基金
C.运费上注明的运费
D.随同运费支付的保险费
五、问答题
1、不同类型的在财政收入效应和投资激励效应上有何差异?
2、为什么的税率设计应尽可能少些?
3、简述混合销售行为、 兼营非应税劳务行为 及其税法的相关规定。
六、计算题
1、某进出口公司2004年3月进口商品一批,海关核定的关税完税价格为500万元,当月在国内销售,取得不含税销售额1400万元。该商品的关税税率为10%,税率为17%。
要求:计算该公司 2004年3月应纳的进口环节和国内销售环节应纳的。
2、某洗衣机厂2004年2月发生以下经营业务:
(1)批发销售洗衣机一批,取得不含税销售额400万元。
(2)向个体户销售洗衣机一批,价税合并收取销售额80万元。
(3)将零售价2万元的洗衣机作为礼品赠送给客户。
(4)购进原材料一批,专用上注明的货款和进项税额分别为240万元、40.80万元,专用本月已通过税务机关的认定。另外支付运费1.3万元,并取得承运单位开具的普通。
(5)购进生产设备一台,专用上注明的价款和税款分别为120万元、20.40万元
要求:计算该洗衣机厂 2004年2月应纳的。
3、某电器商场为一般纳税人,2004年4月发生以下购销业务:
(1)购入空调300台,专用上注明的价款和税款分别为96万元、16.32万元。另外支付运费1.1万元,承运单位开具的普通上注明运费1万元,装卸及保险费0.1万元。
(2)批发空调一批,取得不含税销售额128万元,采用委托银行收款方式结算,货已发出并办妥托收手续,货款尚未收回。
(3)零售空调取得零售总额98万元,货款已收回。
(4)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空调30台,每台零售价0.35万元,另支付顾客每台旧空调收购价0.05万元
要求:计算该电器商场 2004年4月应纳的。
4、某机械厂为一般纳税人,采取直接收款结算方式销售货物,购销货物的税率均为17%,2004年1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开出专用销售 A产品60台,单价7800元,单位成本6100元,并交给购货方。
(2)基本建设工程领用材料800公斤,不含税单价60元。
(3)将30台 B产品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单位成本5000元,无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
(4)改建职工食堂领用A产品1台;领用材料100公斤, 不含税单价 60元。
(5)丢失材料50公斤,不含税单价60元。
(6)购进货物的全部进项税额为66000元,专用本月已通过税务机关的认定。
要求:计算该机械厂 2004年1月应纳的。
答案:
1、是对在商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或提供劳务服务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2、增值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额,即全部商品价值额扣除由于生产耗费所转移进来的价值额之后的余额。
3、法定增值额指的是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要求,在制度中人为规定的增值额。
4、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
5、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根据实现的计税销售额和税法规定的适用税率计算出来的,并向购买方收取的税额。
二、填空题
1、17% 2、专用 3、加工、修理修配
4、增值额 5、180 6、600元-2000元 200元-800元
7、销售货物的价格 8、13% 9、货物发出的当天 10、报关地
三、判断题 (判断对错,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1、× 正确的是:小规模纳税人的两档征收率是6%和4%。
2、× 正确的是:纳税人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视同销售征收。
3、√
4、× 正确的是:条例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销售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上分别注明,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征。
5、× 正确的是: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作进项税额转出。
6、√
7、× 正确的是:13%
8、× 正确的是:纳税人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9、× 正确的是:固定业户到外县(市)销售货物的,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10、× 正确的是:出口退税“免、抵、退”计算方法,适用于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
四、选择题
1、C 2、CD 3、BD 4、ABC 5、BCD
6、ABD 7、ABC 8、ABD 9、BC 10、BC
五、问答题
1、答:在实行生产型时,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就意味着这种类型的税基包含了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因而存在对固定资产价值重复征税问题。这种类型的对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的发展,以及加快技术进步有不利的影响;但这种类型的由于法定增值额大于理论增值额,因而有利于扩大财政收入。在实行收入型时,允许在折旧期内扣除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就意味着这种类型,法定增值额等于理论增值额,理论上讲它是一种标准的。但由于外购固定资产价款是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期转入产品价值的,使得凭扣税的计算方法在操作上存在
一定的困难,进而影响了其广泛应用。在实行消费型时,允许将当期外购固定资产已纳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具有提前补偿固定资产价值的性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投资、加速设备更新的作用。由于消费型可以彻底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技术进步,所以它在大部分实行的国家得到了采用。但由于这种类型的法定增值额小于理论增值额,因而从静态上看,对组织财政收入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答:从各国的实践看,在确定的税率时一般都遵循了尽可能减少税率档次的基本原则,这主要与该税种实行税款抵扣方法以及该税种具有中性税收的性质有关。如果采用多税率档次,会使的计算征收变得相当困难和复杂,尤其是对经营品种繁多的商业企业,采用多税率时遇到的计税困难就更大。此外,采用多税率也给税务机关的征管及有关部门的审计带来困难。同时采用多税率,会损害的中性税收效应。作为中性税种,其主要体现普遍调节、公平税负、保证财政收入的作用,而调节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许多实行的国家往往在发挥普遍调节作用的同时,还辅以征收具有特殊调节职能的其他间接税种,从而构建一个与其他间接税相互配合的流转税体系。事实上,正是这种与其他间接税相配合的税制模式,决定了可以不必承担调节经济的任务,因而也可以尽量少地设置其税率档次。
3. 答: 混合销售行为是指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其中:“一项销售行为”是指销售货物与提供非应税劳务,两者同时发生,密切相联,且从同一受让者取得价款。税法规定:从事货物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单位及个体经营者,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和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应税劳务的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征收 (征营业税)。其它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应税劳务,不征收。其中:“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和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应税劳务”是指纳税人年货物销售额与非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的合计数中,年货物销售额超过50%,非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到50%。混合销售行为属于
征收的,其销售额应是货物销售额与非应税劳务营业额的合计数,其中非应税劳务所用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凡符合条例规定的,在计算该混合销售时,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上述“凡符合条例规定的”,是指该混合销售行为涉及的非应税劳务所用购进货物有扣税凭证上注明的税额。
兼营非应税劳务行为是指纳税人在从事应税货物销售或提供应税劳务的同时,还从事非应税劳务,且从事的非应税劳务与某一项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并无直接的联系和从属关系。 税法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对货物和应税劳务按各自适用的税率征收,非应税劳务的营业额按适用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如果不分别核算或不能准确核算的,其非应税劳务应与货物或应税劳务一并征收。纳税人兼营的非应税劳务是否应当一并征收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确定。
六、计算题
• 答案
(1)进口环节应纳的=500×(1+10%)×17%=93.50(万元)
(2)国内销售应纳的=1400×17%-93.50=144.50(万元)
2、答案
(1)销项税额=400×17%=68(万元)
(2)销项税额=80÷(1+17%)×17%=11.62(万元)
(3)销项税额=2÷(1+17%)×17%=0.29(万元)
(4)进项税额=40.80+1.3×7%=40.(万元)
(5)不得抵扣进项
该洗衣机厂应纳 =68+11.62+0.29-40.=39.02(万元)
3、答案
(1)进项税额=16.32+1×17%=16.39(万元)
(2)销项税额=128×17%=21.76(万元)
(3)销项税额=98÷(1+17%)×17%=14.24(万元)
(4)销项税额=30×0.35÷(1+17%)×17%=1.53(万元)
该电器商场应纳的 =21.76+14.24+1.53-16.32=21.14(万元)
4、答案
(1)销项税额=60×7800×17%=79560(元)
(2)进项转出=800×60×17%=8160(元)
(3)销项税额=30×5000×(1+10%)×17%=28050(元)
(4)销项税额=7800×17%=1326(元)
进项转出=100×60×17%=1020(元)
(5)进项转出=50×60×17%=510(元)
(6)进项税额=66000元
该机械厂应纳的 =(79560+28050+1326)-66000+(8160+1020+510)=52626(元)
课堂教学补充讲解的作业及答案:
1.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02年10月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购进生产用材料1批并取得专用,中注明的价款、款分别为160 000元、27 200元;发生运输费用1 500元,其中:运费及建设基金1 300元、装卸费和保险费200元,已取得运输部门开具的运输1张;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及运杂费已转账付讫。
(2)购进生产用辅助材料1批并取得的专用,中注明的价款、额分别为40 000元、6 800元,货款已付,材料已验收入库并部分地投入使用。
(3)购进建筑材料1批并取得专用,中注明的价款、款分别
为20 000元、3 400元;该批材料已运抵企业,并用于厂房修建工程;货款已转账付讫。
(4)购进生产用设备1台,并取得对方开具的普通,中注明的金额为585 000元;发生运输费用3 400元,其中:运费及建设基金3 000元、装卸费和保险费400元,已取得运输部门开具的运输;设备已运抵企业,货款及运杂费尚未支付。
(5)向A公司销售自制产品1批,开具的专用上注明的销售额为280 000元。代垫运杂费2 340元,其中:运费及建设基金2 100元,装卸费和保险费240元,取得由运输部门开具该企业的运输;该企业另开普通(金额2 340元)向A公司收取该笔代垫运费。上述款项已办妥托收手续,月末尚未收回。
(6)因管理不善,致使库存生产用材料丢失,实际成本50 000元。该厂在购进该批材料时已取得专用,其进项税额已在购进月份申报抵扣。
其他资料:该企业上月无留抵税额,本月末无在途材料;各类货物税率均为17%。
要求:根据税法规定,计算该企业本期应纳的税额。
2.某生产企业系一般纳税人,2002年8月份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购进生产用材料一批并取得专用,价款为300 000元,税额为51 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尚未支付。
(2)接受某单位投资转入生产用材料一批并取得专用,价款为100 000元,税额为17 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3)收回上月委托加工的包装物一批,并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月末尚未支付加工费,未取得专用;据委托加工协议规定,该批包装物的加工费(不含税)为10 000元。
(4)将上月购进的生产用材料无偿赠送给某单位,账面实际成本为20 000元。该批材料已在上月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5)向某公司销售自制产品1 000件,每件不含税售价为500元,共获销售额500 000元。
(6)本月销售货物发生运输费用3 200元,其中运费2 900元、建设基金100元、装卸费和保险费200元,已取得运输部门开具的运费。
(7)经营设备修理、修配业务,取得修理、修配收入(含税) 5 850元。
已知该企业各类货物适用的率均为17%。
要求:根据税法规定,分析计算该企业本期应纳的税额。
3.某服装厂(一般纳税人)2002年11月份有关业务情况如下:
(1)购进生产用原料(布匹)一批并取得专用,价款、税款分别为210 000元、35 700元;该批货物已运抵企业,货款已付。
(2)购进生产用设备1台,支付款项4 680元;支付运费200元(已取得运输部门开具的运费);该台设备已投入使用。
(3)以自制服装100套向某纺织厂换取布匹一批,服装厂开具的专用上注明的销售额为50 000元;取得的纺织厂开具的专用上列明的价款40 000元、税款6 800元;其余款以支票结算。
(4)发出各式服装委托某商场代销。月末收到商场送来的代销清单,代销服装的零售金额81 900元;服装厂按零售金额的10%支付给商场代销手续费8 190元。
(5)向某百货公司销售服装一批,货已发出,开具的专用上注明的销售额200 000元,货款尚未收回。
(6)为某客户加工服装100套。双方商定,服装面料由服装厂按客户要求选购,每套服装价格(含税)1 170元。该厂为加工该批服装从某厂购进面料300米并取得专用,价款、税款分别为30 000元、5 100元,货款已付。该批服装已于当月加工完成并送交客户,货款已结清。
(7)赠送某学校运动服100套,实际成本7 000元;该批运动服无同类产品销售价格。
(8)上月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18 500元。
要求:根据税法规定,分析计算该厂本月应纳的额。
4.某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国有生产企业,主要从事货物的生产、出口销售和国内销售业务。该企业2002年11月份和12月份有关购销业务情况如下:
(1)11月份购销情况:
①报关离境出口货物一批,离岸价100万美元。
②国内销售货物三批,销售额(不含税)共计200万元人民币。
③购进生产用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三批,均取得专用,价款1 100万元,税款187万元;支付运费及建设基金10万元、装卸费和保险费5万元,取得运输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开具的普通;货物均已到库并部分地投入生产使用。
④购进车间厂房维修用建筑材料一批,取得的专用上列明的价款、税款分别为16万元、2.72万元,货款已付,材料已运抵企业。
该企业上月末无留抵税额。
(2)12月份购销情况:
①报关离境出口货物二批,离岸价150万美元。
②国内销售货物若干批,销售额(不含税)共计350万元人民币。
③购进生产用原材料一批并取得专用,价款、税款分别为500万元、85万元;支付运费及建设基金4万元,取得运输部门开具的普通;货物均已到库并部分地投入生产使用。
④企业维修房屋使用上月购进的建筑材料16万元、生产用材料3万元。
假定11、12月份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均为1:8.20。该企业经批准采用“免、抵、退”
办法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各类货物率均为17%;出口退税率为15%。该企业各月均无免税购进原材料。
要求:根据税法规定,分别计算该企业11月份和12月份的出口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作业参
1.
(1)销项税额=280 000×17%+2 340÷(1+17%)×17%=47 940(元)
(2)进项税额=27 200+1 300×7%+6 800+2 100×7%-50 000×17%-=25 738(元)
(3)应纳税额=47 940-25 738=22 202(元)
2.
(1)当期销项税额=500 000×17%+5 850÷(1+17%)×17%+20 000×(1+10%)×17%= 590(元)
(2)当期进项税额=51 000+17 000+(2 900+100)×7%=68 210(元)
(3)当期应纳额= 590-68 210=21 380(元)
3.
(1)当期销项税额=50 000×17%+81 900÷(1+17%)×17%
+200 000×17%+1 170÷(1+17%)×100×17%
+7 000×(1+10%)×17%
=72 709(元)
(2)当期进项税额=35 700+6 800+5 100+18 500=66 100(元)
(3)当期应纳额=72 709-66 100=6 609(元)
4.
(1)11月份:
①出口货物免税。
②不得免征或不得抵扣税额=100×8.20×(17%-15%)=16.40(万元)
③当期应纳税额=200×17%-(187+10×7%-16.40)=-137.30(万元)
④当期免抵退税额=100×8.20×15%=123(万元)
⑤因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37.30万元大于当期免抵退税额123万元,故当期实际应退税额为123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为0。
结转12月份抵扣的税额=137.30-123=14.30(万元)
(2)12月份:
①出口货物免税。
②不得免征或不得抵扣税额=150×8.20×(17%-15%)=24.60(万元)
③当期应纳税额=350×17%-(14.30+85+4×7%-3×17%-24.60)=-14.97(万元)
④当期免抵退税额=150×8.20×15%=184.50(万元)
⑤因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4.97万元小于当期免抵退税额184.50万元,故当期实际应退税额为14.97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184.50-14.97=169.53(万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