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作者:杨琚法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2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是说,要想科学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首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文字描绘情景,设计成导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祖国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噩梦。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三千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防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弥漫了整个北京城,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化作了一片灰烬。课件出示:(圆明园废墟图)这是被大火烧后的圆明园,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圆明园是怎样一座皇家园林?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你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就这样,学生主动“进入”了圆明园。
二、教师范读,以求感情感染学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内容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增强朗读情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等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进行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能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所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五、长期坚持,扎实“训”
朗读训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扎实的训练。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步骤,循序渐进。首先要读准字音,尤其是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对有些受地方方言影响的学生,教师要反复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不断纠正,从而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其次是读对字音、停顿等。要求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进行。在此处指导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要千人一腔,也不要求学生都达到最高的水平。应该经常问一问:“有没有不同的感受?”“谁跟他读的不一样?”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