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内容
【备考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体感知”在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理念,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该部分内容的主要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理清行文思路。这部分内容包括找出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故事的情节。分析段落、层次的依据可以是时间的转变,空间的转换,人物、情景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度的变化等。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线索(如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间线、感情线)有助于准确地概括故事情节。(考虑文章的线索首先要考虑文章的题目)
2.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定的有关内容和中心等。考查的要求一般为能从文中直接提取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或者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
考生在解答这方面题目应注意:⑴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住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⑵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
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 ⑶注意语言标志。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⑷注意找出中心句。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渡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
【例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年的召唤
马国福
①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②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
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④年是在岁月深处汹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⑤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 a 的脸庞, b 的方言, c 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⑥年,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道具、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你可以在异乡将泪水咽下,但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你泪水汹涌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即便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只要回到你的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你的孤寂如煤燃烧,不觉寒冷。
⑦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花
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有删改)
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感情线是是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游子在他乡 的感受和在故乡 的感受。
【命题精析】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本题考查的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辨别人物的思想感情线索主要方法有:全文看人物思想感情、看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看人物的心理历程、看人物的认识过程等。本文从题目到内容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第二问是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感知游子的情感变化。初中课文中有类似的文章,加上初中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回答这一问题,不会有难度。
【规范答题】
对故乡亲人的爱 落寞(忧愁,孤单等) 温暖(快乐,安逸等)
【能力提升】
故乡的桂花雨
琦君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②小时候,无论什么花,我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③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④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 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
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⑤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⑥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⑦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⑧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1.梳理文章思路,在下面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杭州吃桂花恋故乡——( )—— ( )
2.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就写“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3.本文题目是《故乡的桂花雨》,而第⑥段中作者花了许多笔墨介绍了在杭州满觉珑的桂花,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参
1.中秋忆桂花思故乡 童年摇桂花爱故乡
2.在文中桂花是故乡的代名词,通过桂花的香味引起思乡之愁,为全文定下了浓浓的怀乡的感情基调,更好地抒发怀乡思亲的感情,也很好的点题。
3.作者在文末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使上述的部分一下成为了故乡的桂花和“桂花雨”的陪衬,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衔接与排序
把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一般可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
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他们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
综合各句的意思想这句话主要说的什么内容。
第三步:想想全段内容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
第四步:
按确定的排列顺序依据排列顺序。
第五步:
排好顺序后仔细读两遍,看排的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的顺序不对,就进行调整。
技巧:
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
陈述对象,即文段的叙述角度统一,是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陈述对象 话题若是固定明确的,则必须紧紧围绕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角度,并由此选取合理正确的答案。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前年,在,我看到了大片大片夏季的白桦林。在宽阔因而显得壮丽无比的额尔齐斯河的两岸, 将那冷冷的河水覆盖着。
A.无数的白桦生长着,浓阴蔽日,如同一道绿色的云
B.生长着无数的白桦,如同一道绿色的云,浓阴蔽日
C.无数的白桦生长着,如同一道绿色的云,浓阴蔽日
D.生长着无数的白桦,浓阴蔽日,如同一道绿色的云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 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A.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
小马路边上的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
B.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
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
C.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
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
D.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
小马路边上的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
2.符合时间或空间或逻辑顺序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传承奥运遗产,弘扬奥运精神, ,进而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让我们大家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为建设绿色北京做出贡献。
A.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B.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C.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D.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生态文明知识
2.考虑语句对应 词语呼应。
特点文段中包含某种句式,要求衔接相同或相似句式,解答时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对应关系,由已知推未知,选符合文意的衔接句。
依次填入下段文字括号里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
一些人( ),( )。而我( ),( )。”
A.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 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 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 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B.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 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 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
C.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 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 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 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D.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 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 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
依次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让我们对所有的苦难心存感激,因为,生命_____,思想______,意志______。
①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②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③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4.保持语境统一,音节和谐。
整个文段所描写画面环境氛围是和谐一致的,因此,衔接句从内容,风格,氛围等方面都要与整个文段协调。
结合语境,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语句是:
青翠的山,苍郁的树,苔染的石壁,滴水的竹林,都在江中投入绿油油的倒影, ,就连我自己也融入那闪闪的绿色之中了。
A.天空中的艳阳洒下金辉一片 B.天空和地面整个绿成一片
C.碧绿的江水轻轻拍打着船舷 D.大地像—块绿茸茸的地毯
5.注意一些具有指代作用和总结作用的词语。
这类词往往能够提示部分句子的前后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先把一部分句子排列好,再进行整体排列。
在括号内填入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是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忽略了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①玉兰花肥大的绿叶上闪烁着太阳的金光 ②连平常我非常喜欢听的清脆的鸟鸣,也听而不闻了③窗外碧水粼粼,垂柳依依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景致,现在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