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海初三物理 第七章综合练习

上海初三物理 第七章综合练习

来源:九壹网
第七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16分)

1.一只普通家用白炽灯正常发光时,通过它的电流约为 ( ) A.2×101安

B.2×102安

C.2×10-1安

D.2×10-2安

2.对于某个导体电阻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两倍,导体的电阻也增大两倍 B.通过导体的电流减小一半,则导体的电阻增大两倍 C.当导体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D.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之比

3.将甲、乙两个导体接入同一电路中,现测得通过甲、乙的电流相等,则这两个导体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 ( ) A.一定串联

B.可能串联

C.一定并联

D.不可能并联

4.如图1所示是两定值电阻甲、乙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图像,现在将甲和 乙并联后接在电压为3V的电源两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的电阻是乙的电阻的两倍 B.甲的电压是乙的电压的两倍 C.流过甲的电流是流过乙的两倍 D.流过乙的电流是流过甲的两倍

5.如图2所示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击剑比赛中的一个场景,甲的剑击中乙的导电服,乙头顶上的指示灯就会亮;乙的剑击中甲的导电服,甲头顶上的指示灯就会亮。这里剑相当于“电键”,图3中能反映上述比赛原理的电路图是 ( ) ( )

6.物理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转换法”等科学方法。在下列研究中,运用了“类比法”的是 ( ) A.研究电流形成原因时,将电流与水流相比较,从分析水流入手来分析电流的形成 B.研究电流的大小时,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

图1

C.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时,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

D.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时,为了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用一个电阻产生的效果来代替原来电路中所有电阻产生的效果

7.在如图4所示的电路,灯L1的电阻大于灯L2的电阻。闭合电键后,通过灯L1、L2和干路的电流分别为I1、I2、I,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I>I2>I1 B.I>I1>I2 C.I1>I2>I D.I2>I1>I

8.如图5所示电路,电键S闭合后,电路正常工作。过了一会儿两灯都不发光,且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 A.灯L1断路 C.灯L1短路

B.灯L2断路 D.灯L2短路

图5

图4

二、填空题(共26分)

9.家用电冰箱正常工作电压为 伏,电冰箱与洗衣机之间是 的(选填“并联”或“串联”)。

10.从微观结构上看,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 。用一节干电池给小电珠供电,发现通电60秒钟,流过小电珠的电荷量为9库,则通过该小电珠的电流为 安,加在该小电珠两端的电压为 伏,此时该小电珠灯丝的电阻为 欧。 11.导体的电阻由导体的长度、 、 和温度决定。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 来改变电阻的。 12.现将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不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A和B

接到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闭合电键S,通过A的电流为IA, 通过B的电流为IB,则IA IB(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若此时导体A和B两端的电压关系是UA=UB,则RA R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由此可知 导体的材料导电性能好。(选填“A”或“B”)

13.电阻值分别为10欧和30欧的R1和 R2串联后接入电路中,则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比

U1:U2= ;若将这两电阻并联在同一电路中,则电路中的总电阻为 欧,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

14.在“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实验中,如图7所示,闭合电键前,应将滑片移

动到位置 处(选填“a”或“b”);闭合电键S,将滑片慢慢移动到变阻器中间

图6

位置,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实验中,不能将滑片移动到变阻器阻值最小的位置,原因是 。

图8

图7

15.在图8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

动时,电压表V1的示数将 ,电压表V1与电压表V2示数之和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将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6、物理学中,当一个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几个电阻对电流共同的阻碍作用相同时,我

们把这个电阻称为总电阻。小红同学在探究“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和串联电阻之间的规律”时,先后按图9(a)、(b)所示电路图连接电路。图(b)中的R是她选择代替图(a)中串联电阻R1和R2的总电阻,实验探究过程中用到的器材还有电源、电流表A、电键S和若干导线等。则:

图9

(1)应满足的实验要求是: ; (2)此探究过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三、作图题(共6分)

17.在下图10所示电路的○里填上适当的电表符号;填上后使之成为正确的电路图,且闭合电键S,两灯均能发光。 18.在下图11所示的电路中,有一根导线尚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补上。补上后要求:

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变小。

图10 图11

L A 0.6 3 四、计算题(共24分)

19.将电阻R接在电压为3伏的电源两端, 30秒内通过电阻R的电荷量为12库仑。求:

(1)通过电阻R的电流;(2)电阻R的阻值。

20.如图12所示,有一个电铃,它的电阻是10欧,正常工作时电压是6伏。现在把它接到

电压是9伏的电源上,需要给它串联一只电阻。 求:(1)电铃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2)与电铃相串联的电阻阻值。

21.如图13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欧 2安”字

样。闭合电键S,电流表A1的示数为0.6安。求: (1)电源电压;

(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中点时,通过变阻器的电流; (3)在电路允许范围内,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流表A

的最小示数。

22.如图14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且不变,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20Ω 2A”字

样,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的示数为2V。 求:(1)滑动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 (2)定值电阻R1的阻值;

(3)当滑片P在最左端时,电压表示数。

图14 图13

五、实验题(共18分)

23.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表,使用时应将它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

测导体的两端,电压表的正接线柱应接在靠近电源 极这一端。

24.小章同学用“伏安法”测量一只小灯泡的电阻。实验时他按图15(a)所示的电路连接

实物,并把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右下的表格中。 (1)在电路连接过程中,电键应该 ;

(2)闭合电键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阻值最大处,目的是 。

(a)

图15

(b)

(3)小章同学进行了三次实验,部分记录见上表。若电压表示数为2.7伏时,电流表的

指针位置如图15(b)所示,读数为 安,此时小灯泡的电阻为 欧。 (4)老师看了他的记录,提示说:你注意到三次测量的电阻相差较大这个现象吗?通过

交流,其他小组同学也都有类似现象:灯泡电阻随电压增大、亮度增强而增大。经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实验有误差是肯定的,但这个现象不能单纯用误差来解释。因为:如果是误差,那么三次测得的电阻值应该相差 (选填“较大”或“较小”),并具有 的特点(选填“逐次增大” 、“逐次减小”或“时大时小”)。后来,同学们注意到灯泡发热发光的特殊性,认为灯泡的电阻可能与 有关,并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了证实。

25.如图16所示是某同学为研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和实验后数据

记录。研究过程中,该同学采用了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即:a、改变电源电压;b、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1)从实验序号1到2,所采用的实验方案为 (填序号)。

(2)从实验序号2到3,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向 端移动(选填“左”或“右”)。 (3)该同学分别采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4)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并联电路中,_ 。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1 1. 00 0.14 7.1 2 1.70 0.22 7.7 3 2.70

AA11 R1 实验 A1的示A2的示A3的示序号 数(安) 数(安) 数(安) A A22AA3 3 1 R2 0.16 0.32 0.20 0.10 0.20 0.20 0.26 0.52 0.40 2 3 图16 S 26.小李和小明为研究导体的某种性质。选用的器材有:多节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电

键、若干导线,以及长度相同,但材料不同(A、B两种金属)和横截面积不同(粗、细两种规格)的甲、乙、丙三根导体。该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 导体甲(金属A 粗) 表二 导体乙(金属A 细) 表三 导体丙(金属B 粗) 实验1 序号 U(V) 1.5 I(A) 0.3 3.0 0.6 4.5 0.9 2 3 序号 U(V) I(A) 3.0 0.3 4.5 0.45 6.0 0.6 实验4 5 6

序号 U(V) 1.5 I(A) 0.1 4.5 0.3 7.5 0.5 实验7 8 9 (1)在实验过程中,同学是用 (14) 的方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的电压和电流变化的倍数

关系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得的初步结论是:当导体两端电

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是不同的。

(4)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可得到的结论是:

(5)小李和小明在仔细研究了表一、表二和表三后又有了新发现:导体的材料和导体的

横截面积会影响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小明分析表二和表三得出了“导体横截面积越小,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越小”的结论,你认为这一结论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第七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16分)

1.C 2.D 3.B 4.C 5. B 6.A 7.A 8.B 二、填空题(26分)

9. 220; 并联。 10.电流; 0.15; 1.5 (6)10。 11.材料种类; 横截面积; 长度。 12.等于; 等于; A。 13.1:3; 7.5 ; 1:1。 14.b; 变大; 防

止电源短路。 15.变小; (20)变大。16.电源电压相同,电流表示数相同; 等效替代法。 一、作图题(6分)

17.电表均正确 18.接线柱正确 四、计算题(共24分)

19.(4分)(1) I=Q/t=12库/30秒=0. 4安 (2) R= U/I=3伏/0.4安=7.5欧 20.(5分)

(1) I1=U1/R1=6伏/10欧=0.6安 (2) I =I1= I2 R=U/I=9伏/0.6安=15欧

R2=R-R1=15欧-10欧=5欧

21.(6分)

(1)U=U1=I1R1=0.6安×10欧=6伏 (2)I2=U2/R2=6伏/10欧=0.6安 (3)I2min=U/R2max=6伏/20欧=0.3安 Imin=I1+I2min=0.6安+0.3安=0.9安 22.(9分)

(1)I1=I2=I=0.2安, R2=U2/I2=2伏/0.2安=10欧 (2)U1=U-U2=6伏-2伏=4伏

R1=U1/I1=4伏/0.2安=20欧 (3)I2/= I/=U/( R1+ R2max) =6伏/(20欧+20欧)=0.15安

U2/= I2/ R2max=0.15安×20欧=3伏 五、实验题(共18分)

23.并联; 正。 24.断开; 保护电路; 0.3安 9欧;较小; 大时小; 温度 。 25. a; 右; 多次实验,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 26.增加串联干电池的节数;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1、7或2、4或3、5、8;同一导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个定值; 错误。

初三第一学期期终试卷

一、选择题:16分(每题2分)

1.A。 2.C。 3.B。 4.C。 5.D。 6.D。 7.A。 8.A。

二、填空题:26分

9.220; 串联; 并联。10.阿基米德原理; 连通器; 压强。 11.1×10; 11.691千克每立方米; 每1米空气的质量是11.691千克;

温度; 随空气压强的增大而增大。12.横截面积; 长度; AP; 变大。 13.0.2; 15; 15。 14.0.5; 1; 不变。

15.电流表A1和A2示数都不为零,且示数相等; 电流表A2示数为零。

16.瓶内有密闭的气体,它对气球的压强会随着气球体积增大而增大,从而阻碍气球的体积增大; 大气压将气球壁牢牢压住的缘故。 三、作图题:6分(每题3分)

17.浮力的大小和符号1分、力的方向1分、力的作用点1分。 18.电压表1分、电源1分、电源正负极1分。 四、计算题:24分

19.(4分)F浮=ρ水g V排 =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5×103米3 =49牛 20.(6分) ⑴(电路图2分。)

⑵ ∵小灯R1与电阻R2并联,

I I1 R1 6

3

∴I2=I-I1=1安-0.6安=0.4安 U2=U1=I1×R1=0.6安×10欧=6伏 ∴R2=

I2

R2

6伏U2==15欧 I20.4安 21.(6分)

⑴ F水=G水=m水g=4千克×9.8牛/千克=39.2牛

(公式、过程、结果各1分,合计3分。)

F总G水G物G水物ga物h物1⑵ ∵p地=== 且p p水 地=22S物S物a物∴a=

2m水g12p水-物gh物

4千克9.8牛/千克11960帕-1.5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05米2=0.4米

22.(8分)

⑴ U1=I1R1=0.2安×10欧=2伏 ⑵ ∵R1与R1串联

∴U2=U- U1=5伏-2伏=3伏; I2=I1=0.2安;

U23伏 ∴R2= = = 15欧

I20.2安⑶(a)“50Ω 1A”; “R2” (b)I最小=

U

R1R变最大UI最小UI最大- R1 =

∴R变最大=

5伏 - 10欧 = 40欧 0.1安5伏 - 10欧 = 2.5欧 0.4安 R变最小=- R1 =

∴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为2.5欧≤R变≤40欧 三、 实验题:18分

23.(2分)深度; 、高度差; 24.(2分) R =

U; IV – 3 15 25.(7分)

A 增大 小 0.1 小

– 0.6 3 证明:∵R1(或R2)>0,∴

11>0,>0, R1R2图13

11>;因此R<R1; RR111>;因此R<R2; 小。 RR2同理:

26.(7分)

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同种液体内部,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2与9(或4与8)。

1、4、7或2、5、8或3、6、9可知:液体的密度与所处深度的乘积相同,液体内部压强相同: 1、4、7和2、5:8和3、6、9可知:液体的密度与所处深度的乘积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合理”

因为水滴呈球型,球面的表面张力,使得表面向内有压力存在,所以其内部有压强;又因为它悬空不动,所以内部各处压强相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