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知道普通公司选择的风险水平会受到其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同样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存在形式,其选择的风险水平会也会受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行业具有准入壁垒,以及长期以来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选择的风险水平将会受到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有可能发生变化。本文在考虑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统一框架下,建立理论模型考察以上多个因素对商业银行风险选择水平的影响。同时,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运用合理的计量模型对所建立的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随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降低和垄断特许权价值的降低,商业银行会增加自身选择的风险水平。本文创造性的在中国特有的银行业监管和经营环境下构建理论模型,同时首次运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垄断特许权;风险选择
第一章引言
商业银行是指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为其基本业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信贷支持占到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总和的80%以上,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的巨大的信贷支持,而由于银行业所承担社会角色的重要性使得对开设银行有着更多的,这就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一个因为进入壁垒而存在的垄断特许权的价值,由于这种垄断特许权的存在,商业银行就能分享由于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超额收益,这种价值对于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城市商业银行更为明显。由于这种垄断特许权的不可交易性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会选择降低自身的风险水平以避免破产导致的垄断特许权的消失。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润函数,推导出在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选择是否和垄断特许权价值存在这样的关系,是否受其他变量的影响,最后用实际数据对我们的理论模型得出的关系做出实证检验。
全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及和中国商业银行相关的监管机构权力机关的职责,同时介绍文本所借鉴的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笔者的创新。第二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理论框架进行推导和阐述,得出理论结果。第三部分,通过构建检验模型并设置变量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并做出解释。第五部分,做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发源于城市合作信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为了补充完善国有专业银行的金融功能,解决城市街道和个体工商企业结算、融资问题,全国各地县市纷纷组建城市信用社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其后根据金融业规范化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的统一安排
和部署下,城市信用社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和撤并重组,并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及后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城市金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开展跨区域经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又掀起了一轮更名热潮,尽管这些银行更名后还保留着地方区域特色,但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淡化地方城市金融的特点以及逐步成为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趋势。
2.2中国银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
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及和银行相关的制定机构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商业银行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并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管。银监会分别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贷存比,不良率,最大十家贷款占净资产比重,最大一家贷款占净资产比重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指标做出了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货币及相关的存贷款利率的制定与变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上下浮动额度,再贴现率等与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相关的指标的制定。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理论是把存款保险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和显性存款保险两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则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时,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
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2.3本文借鉴及创新
Keeley(1990)通过构建模型和实证检验说明了在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之下,随着商业银行所在各州对外来商业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的增加,会增加该州商业银行垄断特许权的价值,同时降低该州商业银行选择的风险水平。作者根据美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以来近50年的数据,发现银行并没有出现系统的违约风险。他提出的解释是虽然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倾向于冒险,但一旦面临清盘,银行将失去则特许经营资格,而这种特许经营资格能为银行带来额外的租金。基于维持这种特许经营资格的激励,银行即使在存款保险制度下也会审慎经营。这为分析中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银行风险选择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的目标有三:一是从理论上分析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银行风险选择的决定因素;二是从实证上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选择的特征;三是根据理论与实证结果,从层面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进行探讨。
Merton(1977)认为存款保险可以看做是一个以商业银行持有的一项看跌期权。在存款到期日,如果商业银行有能力支付所有对储户的负债,即商业银行总资产减去所有对储户负债的值为正,那么商业银行不会行使该看跌期权;如果商业银行无法支付承诺给储户的回报,即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减去所有对储户的负债的值为负,那么该商业银行就会将自己的所有资产总额以对储户负债总额的价格卖给存款保险机构,同时以从存款保险机构获得的资金支付对储户的负债。这篇文章的观点认为存款保险会增加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使得商业银行愿意冒更大的风险以博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它仅从存款保险的角度考虑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选择水平的影响,没有放入更多的因素进行考虑。本文在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下,又加入了中国特有的银行垄断特许权以及相关的其他制度性因素。
Sharpe(1978)把存款保险机构和其所保险的商业银行的放在同一的框架中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降低会导致风险向存款保险机构转移。
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以Merton(1977)为代表的期权模型,以及以Sharpe(1978)为代表的情景偏好模型。本文理论上应用Sharpe(1978)
的情景偏好框架,分为存款保险起动和不起动两种情景。在具体设置上则是一个以银行为决策主体的不确定条件决策模型。本文构建的这个理论模型,通过商业银行利润函数把城市商业银行垄断特许权价值,资本充足率以及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的分布联系起来。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运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数据对理论模型给出变量间的关系做出了实证检验。本文所选用以实证检验的变量和Keeley所选用的有所不同,结论也不完全一致。首先,美国实行的利率市场化,而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是以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存贷利率。因此,Keeley可以选用各商业银行大额CD存单的利率作为风险的衡量,而本文选用了最大十家贷款额对净资产的比重和最大一家贷款额对净资产的比重作为对风险的衡量。其次,美国的资本市场较为发达,Keeley所选用的样本商业银行都为上市公司,因此可以用商业银行市值对面值的溢价作为为该商业银行垄断特许权价值的衡量,而本文选用城市商业银行税前利润剔除投资收益加上营业费用和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在扣除净资产和无风险利率的乘积作为对该城商行垄断特许权价值的衡量。最后,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Keeley所选用的数据是面板数据,而本文只能获得两年的数据,采用对年度做一个虚拟变量的方法进行处理。
在国内的研究中,王自力(2001)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讨论了加入WTO后,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紧迫性。唐国储和李选举(2003)在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新理念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在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一文中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为四家国有独资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银行市场份额与规模效率显著负相关。李维安和曹延求(2003)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一文中提出构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是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对策性思路的基础。
第三章理论框架
3.1模型假设
建立一个一阶段模型,期初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是V,存款余额是B,自有资本是C,V=B+C。期末商业银行的资产平均回报率为r,r是分布在区间[−1,1]上且其累计分布函数为F(i)的随机变量。
将商业银行期末资产平均回报看成是扣除存款成本后的净额,假设存款利率为零。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当期末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V(1+r)小于存款余额B,即r<−
C时,商业银行宣布破产,同时损失由准入带来的垄断特V许权的价值U,而存款保险机构将承担商业银行对储户剩余存款的负债
B−V(1+r)。
3.2模型推导
商业银行将会选择资产回报率r的分布函数F(i)使得利润最大化,构建以下利润函数:
CCCPr(r>−)[V(1+E(rr>−))−B]−Pr(r<−)UVVV其中:
CCPr(r>−)=1−F(−)
VVCCPr(r<−)=F(−)VV1CCE(rr>−)=∫Cr*f(rr>−)dr−VVV将f(rr>−
Cf(r))=代入,可得:
CV1−F(−)V11Cf(r)1CCE(rr>−)=∫Cr*dr=[1+F(−)−∫CF(r)dr]
−−CCVVVVV1−F(−)1−F(−)
VV将以上表达式分别代入利润函数,简化可得利润函数表达式为:
V[
1CUC+1−∫CF(r)dr−F(−)]−VVVV3.3模型分析
由以上表达式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选择不同的资产平均回报r的分布
F(i)来最大化自身利润时,会受到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资产对应的特许权价值的比率
C和单位VU的影响。V假定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收益关系满足选择的风险水平越高,期望收益越高
U,利润函数表达式中相关的项为V的原则。
对于单位资产对应的特许权价值的比率−
UCF(−)。由图2可以看出,当资产平均回报小于0时,高风险资产平均回报VVU分布的累积概率值要大于低风险资产平均回报分布的累积概率值。当较小时,
VCUC商业银行选择高风险的资产平均回报的分布导致F(−)的增大对−F(−)的
VVVU影响不大,而高风险获得的高回报可能能更好的弥补这部分损失;而当较大
VC时,商业银行选择高风险的资产平均回报的分布导致F(−)的增大可能会导致
VUC−F(−)更快的下降,因此,商业银行有可能改变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低风险VV的资产平均回报的分布,满足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对于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
1
C,利润函数表达式中相关的项为V1UCC−∫CF(r)dr和−F(−)。由图2可以看出,当较大时−∫CF(r)dr对选择何−−VVVVV种风险资产平均回报分布函数不敏感,而随着
CC变小,−更加接近0,高风险VV资产平均回报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下对应的面积要显著小于低风险资产平均回报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下对应的面积,即−∫CF(r)dr的值在选择高风险资产平
−1
V均回报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的情况下要大于选择低风险资产平均回报的累积概
UCCF(−),随着的降低,它与商业银行选择何种风险VVV资产平均回报分布函数的关系不是很明确,但总体而言会倾向于选择低风险资产率分布函数;而对于−
平均回报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因此,结合−∫CF(r)dr和−
−
1
VUCF(−),无法从VVC的变化对商业银行选V择平均资产回报分布函数的影响,必须借助实证检验来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式里清楚的看出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
如果商业银行不存在准入带来的垄断特许权的价值,那么商业银行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
1
C对其选择何种风险资产平均回报的分布函数的V影响只存在于−∫CF(r)dr一项之中,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VC的下降,商业银行会选V择增加风险的水平。如果把商业银行看做一个一般的企业,C表示该企业的股权,表明随着商业银行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
C的下降就可以理解为该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这V种上升会促使企业所有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选择更高的风险水平。V表示该企业的总资产,
当准入带来的垄断特许权的价值进入商业银行的利润函数时,F(i)商业银行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
CU和单位资产对应的特许权价值的比率会VVC的降低和单位资产对应的特许权价值V分别影响其选择何种风险资产平均回报的分布函数,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商业银行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的比率
U的增加会促使其选择减小风险水平。这种关系表明,由于特许权价值V的特殊性,一旦商业银行破产,该价值会随之消失而不能被出售,因此,随着该特许权价值的上升,商业银行会更加注意自己的风险水平,尽量降低破产风险,
C的降低会增加这种破产风险,因而,当VC商业银行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降低时,商业银行会选择减小风
V而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险水平。
图一:资产平均回报的概率密度函数f(i)(单位:%)
-150-100-500低风险分布50高风险分布100150图二:资产平均回报的累积分布函数F(i)(单位:%)
-150-100-500低风险分布50高风险分布100150第四章实证模型
4.1数据来源
模型中的关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和2007年的财务数据都来自于金融时报数据库和巨潮资讯数据库。无风险利率的计算利用当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其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各个城市的GD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由于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的可获得性使得数据不是非常完整,数据库中只包含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因此,我们的样本只包含了这两个年度所有在金融时报上披露年报摘要的非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和在巨潮资讯上披露年报的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另外,本文只应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没有包括国有股份制银行,这是为了更好地衡量租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不同类的银行进行比较。
4.2变量选择和定义
在上一部分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我们发现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下会根据自身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值的比率
C和单位资产对应的特许权价VU来选择相应的资产平均回报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F(i)。V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选择的资产平均回报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F(i)就是选择资产平均回报的期望收益E(r)和资产平均回报的波动,即标准差σ(r)的过程。我们假设对于商业银行的每笔贷款都是相互的,那么,分散化就能降低非系统风险,假设事前预期每笔贷款的违约风险相同,同样一笔金额相等的贷款以相同的贷款利率贷给一家企业和贷给十家企业会产生相同的预期收益率,同时,由于这笔资金贷给一家企业会比贷给十家企业产生更少的经营费用,因此,在考虑这个因素之后,这笔贷款贷给一家企业会产生更高的预期收益率E(r),但是贷给十家企业就大大分散了风险,降低了贷款的收益率的标准差σ(r)。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用该城市商业银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额对该城商行资本净额的比值(Ten)和该城市商业银行最大一家客户贷款额对该城商行资本净额的比值(One)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该城市商业银行选择风险的大小。这两个比值越大,说明该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平均回报的预期收益率E(r)越高,标准差σ(r)也越大;
这两个比值越小,说明该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平均回报的预期收益率E(r)越低,标准差σ(r)也越小。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存款利率各商业银行执行统一标准,贷款利率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有限浮动,因此,各城市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大幅度的提高贷款利率来选择增加自身的风险水平;另外,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也有最低监管要求,各城市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增加高收益的风险贷款的投放减少低收益的无风险债券投资来选择增加风险;最后,对于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指标,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当年的损益表利润计提的改变或者当年坏账的冲销数量进行操纵,此外在贷款利率有限浮动的情况下,不良率更多的体现在各个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对风险大小的选择。各城市商业银行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价值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指标衡量。
要对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准入带来的垄断特许权的价值大小的进行衡量,首先要弄清这种垄断特许权及其价值的产生方式。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设立除了要满足公司法的要求之外,还要满足银行法并由银监会批准成立,而银行法对设立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和银行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使得银监会对成立商业银行的批准基本局限于改制后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因此,一般而言,地级市或直辖市地区的商业银行供给只包含三个部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当地城市商业银行。而在这种商业银行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就能分享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超额收益。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资产业务及负债业务发展程度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GDP)相关性极高,用支出法衡量GDP可以把GDP分解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项指标分别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银行贷款需求的大小(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提高企业贷款需求,消费增加提高个人信用卡借贷需求,净出口增加提高信用证等企业融资需求);用收入法衡量GDP可以把GDP大致分解为资本折旧,税收,工人工资和企业利润,这些指标中的主要部分分别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银行存款的供给大小(税收的增加会提高储蓄的供给,工人工资的增加会提高个人储蓄的供给,企业利润的增加会提高企业储蓄的供给)。
而城市商业银行的绝对利润值并不能完全反应其所享有的由于准入带
C可以用年报摘要中披露的V来的垄断特许权的价值。把这种垄断特许权的价值看成商业银行的租,那么利用微观经济学中对租的定义,本文选用剔除投资收益后的税(所得税)前利润加上当年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再加上营业费用的值再减去资本净额和当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乘积(PTA)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该城市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大小,若当年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在指定时间段内有所变化,采用以时间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来衡量。因为投资收益反应的是非银行传统业务的收益,和讨论的城市商业银行垄断特许权的关系不明确;银行当年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由于受到各个银行主体的以及以前年度的坏账水平不同差异较大,另外,由于2006年和2007年两年内很多城市信用社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为达到银监会对坏账准备以及不良率的要求可能大笔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因此,计提坏账准备后的利润不能真实反应该城商行的盈利能力;营业费用的大小受各个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效率的影响较大,同样和讨论的银行业垄断特许权价值的关系不明确,剔除以上几项损益表中项目之后的利润额能充分反应该城商行通过存贷业务获取的收益,减去资本净额和当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乘积是为了剔除城市商业银行自有资本获取的正常利润,剩下的部分就能充分衡量城市商业银行通过经营银行业务获得的超额收益。用这个指标再除以该城商行的资产总额就可以很好的衡量该城
U了。这和Keeley选用的衡量租的解释V变量有所差别,主要由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完全完成上市,不能采用商业银商行单位资产对应的特许权价值的比率行市值对面值的溢价来衡量租的大小。
另外,由于选用的数据为2006年和2007年两个年度,设定一个虚拟变量(Dummy),2006年设置为0;2007年设置为1,剔除因为年度差异对以上指标的影响。
最后,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变化的差异有可能导致当地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变化的异常,从而使得当地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的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到该商业银行的风险选择水平。因此,把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城市当年的GDP增长率(GDP)作为一个控制变量,以消除因为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差异导致的当地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选择水平的差异。
表一:变量定义与描述
变量符号变量定义平均值10.%2.49%
最大值30.67%4.96%
最小值3.%0.002%
CTA(单位:%)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PTA(单位:%)
城市商业银行税(所得税)前利润剔除投资收益加上当年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再加上营业费用的值再减去资本净额和当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乘积,最后再除以该城商行总资产
Dummy(单位:无)虚拟变量区分年份。2006
年设置为0;2007年设置为1GDP(单位:%)Ten(单位:%)
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度增长率城市商业银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额除以该城商行资本净额
城市商业银行最大一家客户贷款额除以该城商行资本净额
0.48710
14.66%188.05%
20%635.41%
8%38.48%
One(单位:%)48.46%226.44%6.80%
4.3回归模型
根据以上理论框架的分析和变量的设定,设定以下线性实证检验模型:.
CUriskit=αit+Xtβ1+()itβ2+()itβ3+GDPitβ4+εitVV变量定义如下:
riskit:城市商业银行i在t年度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额除以该城商行资本净额的值
取对数ln(Ten)或者城市商业银行i在t年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额除以该城商行资本净额的值取对数ln(One)
Xt:虚拟变量Dummy,当t为2006年时,为0;当t为2007年时,为1C()it:城市商业银行i在t年度的资本充足率取对数ln(CTA)VU()it:城市商业银行i在t年度税(所得税)前利润剔除投资收益加上当年计提V的贷款减值准备再加上营业费用的值再减去资本净额和当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乘积,除以该城商行总资产的值,再取对数ln(PTA)
GDPit:城市商业银行i所在城市t年度的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取对数ln(GDP)
第五章回归方法与回归结果
5.1回归方法
实证检验模型满足最小二乘法使用的基本假设,因此,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方程进行回归。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
5.2回归结果
取95%的置信区间,实证回归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二:回归结果一
2R0.371384
0.6315
观测值数量
被解释变量平均值
(城市商业银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额除以该城商行资本净额的值取对数ln(Ten))截距项解释变量
ln(CTA):城市商业银行i在t年度的资本充足率取对数
-3.941403***(1.217115)-1.588631***(0.2597588)-0.2880188**(0.1411962)
ln(PTA):城市商业银行i在t年度税(所得税)前利润剔除投资
收益加上当年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再加上营业费用的值再减去资本净额和当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乘积,除以该城商行总资产的值,再取对数
虚拟变量Dummy:当t为2006年时,为0;当t为2007年时,为1控制变量
-0.0443223(0.1534032)0.2799585(0.5974226)
ln(GDP):城市商业银行i所在城市t年度的市区国民生产总值
取对数
表三:回归结果二
2R0.31610.7244
观测值数量
被解释变量平均值
(城市商业银行最大一家客户贷款额除以该城商行资本净额的值取对数ln(Ten))截距项解释变量
ln(CTA):城市商业银行i在t年度的资本充足率取对数
-7.125492***(1.715994)-1.994732***(0.3576522)-0.46394**(0.1994611)
ln(PTA):城市商业银行i在t年度税(所得税)前利润剔除投资
收益加上当年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再加上营业费用的值再减去资本净额和当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乘积,除以该城商行总资产的值,再取对数
虚拟变量
Dummy:当t为2006年时,为0;当t为2007年时,为1控制变量
ln(GDP):城市商业银行i所在城市t年度的市区国民生产总值
取对数
***表示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到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到10%的显著性水平
-0.0248885(0.2132302)0.33806(0.8228261)
5.3结果分析
最终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额和该城商行净资产的
比值以及城市商业银行最大一家客户贷款额和该城商行净资产的比值分别和该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以及单位资产对应的垄断特许权的价值负相关,有较低的显著性水平;而虚拟变量时间因素和这两个变量的关系不明确。
从理论模型的角度说明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商业银行风险水平与租负相关,与资本充足率负相关,与其它变量关系不显著。
由此可见,在前面的理论分析中,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单位资产对应的净资产
1C价值的比率的下降,该城商行选择风险水平对−∫CF(r)dr项的影响要大于对
−VV−
UCF(−)项的影响,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净资产在总资产中比重的下VV降,该城商行更加有激励去冒更大的风险博取更高的收益,而不是会选择降低风险水平,以获取更大的概率保全垄断特许权的价值。这样的结果有两种可能的原因:第一,由于垄断特许权的价值U相对该城商行的总资产的价值V过小,该城商行不在乎这部分价值的损失,进而使得−
UCF(−)项对该城商行选择何种风险VV水平不敏感;第二,也有可能是在我们的样本中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充足率的变化
C的变化区间不足以引起足够大的破产风险使得该城商行失去垄断特VCCUC许权的价值U,也就是说F(−)对的变化不敏感,使得−F(−)的变化对
VVVVCCC的变化不敏感,把F(−)看成破产清算的概率,那么的变化对这个概率的VVV范围,即
影响微弱。此外,在收益风险的权衡之下,城市商业银行认为通过快速扩张使得
C的降低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来弥补风险水平的增加包括破产风险导致垄断特V许权价值的损失,也就是说随着值以更快的速度减小来弥补−
1C的降低,该城商行能使得−∫CF(r)dr的绝对
−VVUCF(−)的上升。VVU和城市商业银行选择的V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检验,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同样存在这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根据对单位资产对应的特许权价值的比率
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单位资产垄断特许权的价值的提升,该城商行会选择主动降低自身风险的水平。这就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垄断特许权的价值的存在会改变银行的风险选择行为,那么,我们上面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该城商
行选择风险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两个原因中的的第一个就是不成立的。
第六章结论与意义
6.1论文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部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选择风险水平和自身资本充足率以及垄断特许权价值之间的关系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因为准入获得的垄断特许权价值的提高,该城商行就会注重降低自身的破产风险,从而选择较低的资产平均回报分布,降低银行风险水平。第二,城市商业银行通过降低自身的资产充足率进行业务扩张,能获得足够大的风险补偿收益来覆盖其因破产风险上升导致的潜在的垄断特许权价值的损失。
6.2对现实的意义
虽然垄断特许权价值的增加有助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选择降低银行风险,但这并不意味这我们应当维持这种壁垒的存在,反对打破垄断。相反,应当鼓励竞争,促进城市商业银行间的兼并与收购,推动各个地区性的小银行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品牌,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规模效应或者无形资产带来的“租”的价值同样可以促使商业银行选择降低风险选择水平;另外,银监会对于各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也同样必要,因为在垄断特许权价值降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增加风险选择水平是其理性的选择,而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并加强对其最低要求的监管能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增加风险选择水平的冲动;最后,对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样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MichaelC.Keeley.DepositInsurance,Risk,andMarketPowerinBanking.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0,80(5):1183-1200
[2]RobertC.Merton.AnAnalyticDerivationoftheCostofDepositInsuranceLoanGuarantees.
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77(1):3-11
[3]WillliamF.Sharpe.BankCapitalAdequacy,DepositInsuranceandSecurityValues.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Proceedings.1978(13):701-18
[4]Stigler,George.ATheoryofOligopol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2):44-61[5]Smirlock,Michael,Gilligan,ThomasandMarshall,William.Tobin'sqandtheStructure
PerformanceRelationship.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4(74):1051-60
[6]Kareken,JohnH.andWallace,Neil.DepositInsuranceandBankRegulation:APartial
EquilibriumExposition.JournalofBusiness.1978(51):413-38
[7]James,Christopher.Off-Balance-SheetBanking.EconomicReview.1987:21-36
[8]Hannan,TimothyH.andHanweck,Gerald.BankInsolvencyRiskandtheMarketforLarge
CDs.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88(20):438-46
[9]Flannery,MarkJ.TheSocialCostsofUnitBankingRestrictions.JoumalofMonetaryEconomics.1984(13):237-49
[10]Dothan,UriandWilliams,Joseph.Banks,Bankruptcy,andPublicRegulation.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80(4):65-87
[11]Berger,AllenN.andHannan,TimothyH.ThePriceConcentrationRelationshipinBanking.
WorkingPaperNo.100,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1987
[12]Benston,GeorgeJ.TheOptimalBankingStructure.JournalofBankResearch.1973(3):220-37
[13]Amel,DeanF.andKeane,DanielG.StateLawsAffectingCommercialBankBranching,
MultibankHoldingCompaniesandInterstateBanking.WorkingPaper,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1987
[14]Kling,Arnold.TheBankingCrisisfromaMacroeconomicPerspective.WorkingPaper,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1986
[15]Lindenberg,EricandRoss,Stephen.Tobin'sqRatioandIndustrialOrganization.JournalofBusiness.1981(54):1-32
[16]Peltzman,Sam.EntryintoCommericalBanking.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65(8):
11-50
[17]王自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可行性研究.金融研究,2001,No.11:32-38[18]唐国储,李选举.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新理念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
构建.金融研究,2003,No.1:29-33
[19]秦宛顺,欧阳俊.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经济科学,2001,No.4:60-7[20]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南开学报,2003,No.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