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ousteacherguidance 名师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文/宋慧玲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是其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它体现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程度。数感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协助人们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良好的数感也是启迪学生智慧、促进深入学习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准确的数感,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呢?文章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以下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很多人认为数学就是一种“与数有关的学问”。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一般是从简单的“识数”开始,在小学生的认知中,数学就是关于数的计算。正是基于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才会将“数感”纳入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数感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的标准之一。小学阶段正是培养数感的好时期,学生思维活跃、发展潜力巨大,教师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循循教导中体验数的意义,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1 何谓“数感”
“数感”就是学习数学有没有“灵气”,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没有良好的直观感知。在数学的学习和探究中,学生不仅要认识数、学会计算,更重要的是去感受数的实际意义,建立使用数进行沟通的意识,并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往往对数字十分敏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总能做出准确反应,在解决问题时总能灵活地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数感”,主要指: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进一步用数学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 何以形成“数感”
“数感”的形成取决于对数字知识极其简便性的学习,对计算知识及其简便性的掌握,最终把它们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在认识100以内的数时,感受数字的顺序可能比认识这些数更重要:由小到大的0、1、2��,由大到小的100、99、98��。“计数”也不仅仅只有最早体验的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不仅可以向后“数”,还能向前“数”。通过不同的“计数”方法,学生可以形成数字的顺序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感”。3 “数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机渗透3.1 创设情境,形成“数感”
由于小学生学习时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为主,绝大部分孩子尚无充足的数学知识储备(数学法则、规律、性质等),如果能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体验,就能培养出较强的“数感”。
3.1.1从生活体验中感知
比如:一年级第一课:在熟悉画面中,学生乐于数数:一架飞机,两朵花,三棵树��再比如学生认识0时,说说在哪见过0:刻度尺上、计分器中、电话号码��也可以让他们说说生活中0的用处:我考试一题也没错,扣0分;小兔把地上的萝卜全拔走了,地上没有萝卜,是0个;数数从0开始数��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0,初步发展“数感”。
3.1.2在动手操作中感应
由于小学生的特性,更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比如认识图形时,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感知图形的特征,从而形成表象。再比如让孩子用手指、小棒等“模仿”具体计算的情境。在认识时间后,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个时钟,进一步感知0~12这些数的意义、长针短针的用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建立起鲜明表象和良好的“数感”,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就能举一反三,问题迎刃而解。3.2 多元课堂,发展“数感”
3.2.1在新授中孕育“数感”
新授课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最主要的一条渠道。新授课中何时学生讲,何时教师讲,教师如何讲,都需要灵活把握。比如在学习了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后,教师马上提问:3个十是几?5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勾起学生的动感和积极性。成功的数学教学,能在新授中孕育学生的“数感”。
3.2.2在归纳中发展“数感”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点比较分散,适时的总结归纳,对数学学习、“数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阶段大部分规律都是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如果只依据几个例子就下结论,就更违背了认识发展规律。尽量让每个学生举例说明,通过相对多的例子进一步验证。将静态的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整理,将教师“满堂灌”转化为学生自主发现。
3.2.3在练习中升华“数感”
“数感”不会一蹴而就,除了学习、归纳,更要通过一定量(数量+质量)的练习。教师应把握住重难点,精练精讲。比如在计算除法时,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能找出各种“试商”的办法。还有在简便计算时,通过练习25×24,56×125,25×32×125等题目,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形成学生凑整的习惯。3.3 实践应用,优化“数感”
3.3.1加强口算,优化“数感”
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很好地反映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计算和表内乘除法。其次,学生可以探索稍复杂的计算,比如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等等。通过口算练习和口算比赛,加强学生口算能力,优化。
3.3.2提倡估算,优化“数感”
估算本身就是体现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很多问题不用精确计算,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通过研究和讨论,学生能很快体验到估算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3.3.3解决问题,优化“数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表内乘法”时,让学生解决“买票”问题。班级一共有8小组,每组6人,老师组织孩子们去看电影,要买几张电影票?再比如“绳子打结”问题,把2根绳子系在一起要打1个结,把3根绳子系在一起要打2个结,那么把100根绳子系在一起要打几个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细节中处处要用到数学,从而优化孩子们的“数感”。
形成“数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逐步精心培养。作为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联系实际“巧设”教学环节,把发展学生的“数感”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参考文献:
[1] 吉丽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分析[J].华夏教师,2018(33).
[2] 冯敏玲.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29).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乡县县直第一小学)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87
“单个”数,还有“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