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名词解释
环境规划学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3、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类的活动为主体的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由人的活动的社会属性和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4、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5、土地资源:是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测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的两个内容。
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规划期内平均能耗量增长速度与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7、固体废物处理: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
10、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11、环境预测:是一类针对环境领域有关问题的预测活动,通常指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12、水污染控制系统: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3、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理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
14、A-P值法: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15、能流分析: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16、土地退化:由于使用土地或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只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17、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8、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室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9、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20、多目标决策分析:确定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体系和实现这些目标方案的评价选择问题。
21、水环境容量: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22、固体废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3、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4、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环境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2017-04-09 18:14 | #2楼
排污许可证制度: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
境保护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方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环境民事责任:指因污染或破坏环境,侵害了国家、集体财产或他人财产与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侵权行为责任,主要是对健康权、自由权、生命权的侵害,表现为对受害人赔偿其经济损失。
环境法律责任: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对其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生态补偿:指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资源税:开发利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重要资源品为课税对象,旨在消除资源条件优劣对纳税人经营所得利益影响的税类,包括矿产资源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碳税: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煤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碳含量比例在征税,以其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环境规划学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