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6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t>成都市二○一六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语文试题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起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谶语,原野上怪涎的风。
b.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都变得焦燥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似乎大难凌头。
c.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也划不动了,鬼子们紧紧追了上来。
d.历史,现实,在雨中溶合了——变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
b.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
c.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 详:详细 b.造饮辄尽造:到 ..
c.曾不吝情去留 去:离开 d.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 不以物喜 ..
b.亲旧知其如此其真无马邪 .. c.既醉而退 学而不思则罔 .
d.无怀氏之民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请在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牧的《泊秦淮》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10-12题。 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如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侯”音同,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攀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瘟”即由此而来。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贵高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猴,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猴。猴的形象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
(选文略有删改)
10.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分)
11.举例子是文章主要的什么方法,第④段划线处的四个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2.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五、作文(60分)
13.进入中学,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分)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2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①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
②③④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
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竹本固 固:牢固 .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5.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 白昼来临,拂晓时我便起身了??
a.母亲啊/您是繁茂的大树/我是归巢的鸟儿/暮色四合/我藏进您的心中
b.母亲啊/您是繁茂的大树/树干上的条条斑痕/都是您辛劳岁月的见证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海子爷与老雪狼 郭雪波
①漠北。苦寒之地,有一大泽,老百姓管它叫天海子。天海子西畔一隅,扎着一座地窖子,里边住着海子爷。
②可以这么说,天海子周边百里就剩海子爷这么一位两条腿的活物了。当初大迁徙,儿孙们跪着求他,一块儿走了吧。海子爷晃脑袋说,不。儿子说,这儿已没法活人了。海子爷说,我有法活,开春儿我就往海子边儿撒草籽儿插树条子。儿子没辙,留足过冬食物抹着泪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可没有熬到过年,一场沙尘暴就把他的房子卷翻了,老汉便挨着天海子挖了一个地窖子穴居起来,就如一只老狼苦守着这片被弃的土地。
③天海子边崖下有一洞穴,洞口上遮着沙蓬子。海子爷每天那经过都要吹吹口哨。那丛沙蓬子下便有了动静,若有若无的两点绿光十分微弱地在那里闪动。海子爷的嘴角呈现出微笑,心说:老伙计,还活着,活着就好。
④如往常一般,海子爷到天海子冰面,就往冰窟的深水放鱼钩鱼线。等着鱼儿咬钩。今天的头条鱼,半个时辰之后才上钩。海子爷从钩上取下那条鱼往身侧土筐里扔,习惯地回头望了望,想到不远处蹲着的老雪狼,兀自笑了。每当扔头条鱼时,他都会这样。
⑤那是三年前的事。当他把头条鱼扔进身侧土筐里,转瞬,鱼就被一只老狼叼走了。那老狼一瘸一瘸的,跑起路来歪歪扭扭,海子爷很快就追上了。他惊诧了:这老雪狼竟是他多年前的“冤家对头”——当年被人们围剿后逃脱的那只母狼。海子爷还清晰地记得,它和一只公狼被大伙围剿到天海子边,公狼为保护它而掉进天海子的那一刹那,它惨烈的嚎叫。想到这,海子爷盯视片刻,挥挥手说,你走吧!老雪狼低垂的雪色长尾冲海子爷摇了摇,咬着鱼蹒跚而去。海子爷一直目送着它回到天海子边沙崖下的那个洞穴,他终于相信了母狼一直守着天海子的传说。
⑥想到这些,海子爷便心生感叹。在冰天雪地的海子边,也只有他偏不肯逃离这片故土,还守在这里了。这些年,他们仿佛就成了一对彼此熟悉的伴儿守在这片荒漠。
⑦海子爷每天钓完鱼,路过老雪狼的岩洞,总要从筐里拣出一条鱼,扔过去。老雪狼待他走远,便从那丛沙蓬子后走出来,找到那条鱼,冲着海子爷的背影呜呜嚎两声,便转回穴内。今天也不例外。
⑧当日夜里,北风刮得紧。天海子边传来老雪狼的哀嚎。一早醒来,想到老雪狼昨夜的哀嚎,他放心不下
要去看看。到了洞口,海子爷依旧吹起口哨,似有似无的绿点过了好久才出现,他松下心来。
⑨他下到天海子的冰面,凿了两个冰窟把鱼线放下去。可等了半天鱼就是不咬钩,海子爷冻得坐不住了,装备收线回家。突然,鱼线哧溜溜往水里窜,海子爷大喊一声“好大的鱼!”他拼命拽住线不松手。大鱼拼命地往水下逃窜。他猛地一个趔趄,便被那根鱼线倒拽进了冰窟里。海子爷从水下挣扎着冒出头,攀住冰窟边沿,攀爬,滑落,他的四肢开始变得僵直、麻木,海子爷有些无望了。突然,他的衣袖被什么紧紧地拽住了,抬头一看,竟是那只老雪狼。此时,老雪狼一双昏花模糊的老眼冒出很强的绿光,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
⑩“谢谢你,老伙计!”海子爷冻紫的嘴巴张了张。
11唿儿——唿儿。老雪狼的喉咙里滚动有声,显然催促着海子爷赶紧使劲爬。可他麻木的四肢已经不太听○
使唤。老雪狼恼怒起来。呜呜低吼着,咆哮着,又拉又拽。老雪狼不走,也不松口,只一个姿势,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慢慢地,它的身体变得僵硬,它的尖嘴
自咬上海子爷的袖子就没有松开过。姿势也没有改变过。渐渐地,它的身躯连着海子爷一起被冻硬冻僵,纹丝不动了。
12海子爷和老雪狼就成为一对连体的活标本,仿佛是一对冰雕矗立在天海子空旷的冰面上,成为天海子的○ 一部分,守护着这片天和地。
8.小说中的“海子爷”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第⑤段插叙海子爷和老雪狼之间的哪些往事?有什么作用?(4分)
10.文章画线处两次描写老雪狼救海子爷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1.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对故土的眷恋和坚守,也有人认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结合这篇小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初中三年,语文书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伙伴,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2分)
(1)下面是《成都商报》有关2013年语文教材调整的一则材料,请根据内容,概括出本次教材调整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5个字)(4分)
昨日,本报记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上看到《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订情况介绍》。文章称,本次修订工作历时十年。自2004年始,编写组三次前往各地调研,2011年3月申报统编教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完成统编教材编写、审查、修改等工作。
2013年出版的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均有改动。人教社专家称本次调整涉及框架微调、阅读单元调整、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学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等诸多内容。七年级上册选文没有见到鲁迅等作家的九篇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贾平凹、丘吉尔等中外作家的作品,包括本土作家马及时的《王几何》。选文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此次语文教材的调整,引发了全国各地教师、学生、家长,包括新闻媒体的关注。尤其鲁迅作品的减少问题,更是掀起了讨论的热潮。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①,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② :灿烂的春光有童真,③ ;④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3)六本语文书中,无数经典人物令我们难以忘怀。请仿照示例,在下面的课文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4分)
王几何(《王几何》) 老头子(《芦花荡》)
香菱(《香菱学诗》)奥楚蔑洛夫(《变色龙》) 示例:
【篇二:四川省成都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s=txt>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挑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大部分是多音字和形近字,解答时要根据意思认真作答.
【解答】a.正确;不要把“恻隐”的“恻”读作“za”;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起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b.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似乎大难凌头.
c.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都走不动了,鬼子们紧紧追了上来.
d.历史,现实,在雨中溶合了﹣﹣变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图面.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理解实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a.有误,“澜语”应写作“谰语”; b.有误,“大难凌头”应写作“大难临头”; c.正确;
d.有误,“溶合”应写作“融合”.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平时留意这些基本字词的书写即可.当然认真审题确定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也很重要.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获得冠军.
b.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c.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常年漂泊在外的愁绪了.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解答】a.使用正确,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b.使用正确.洗耳恭听: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视听对方说话;恭:恭敬地.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c.使用有误,荡然无存: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句中指的是愁绪消失,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
d.使用正确,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有两个角度,意思语法结构,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二是内容,包括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表述正确;
b.搭配不当,“素质”与“改善”搭配不当,将“改善”改为“提高”; c.语意重复,“大约”与“左右”重复,删去其一即可; d.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删去“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句中有“避免”“禁止”“防止”等词语的时候,要注意句子是否存在因否定失当而不合逻辑. 二、文言文阅读
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不其姓字详:详细 b、
留 去:离开 d、不饮辄尽 造:到 于贫贱戚戚:忧愁的样子 c、曾不吝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时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分析】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也不知道他的姓名.详:知道.故此选项不正确; b:解释正确; c:解释正确; d:解释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前句:以:把.后句:以:因为;
b:前句:其:代词,她.后句:其:句首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c:前句:而:表承接.后句:而:转折; d:前后句:之:助词,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为: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
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a:翻译不正确; b:翻译正确; c:翻译不正确; d:翻译不正确. 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 a:理解和分析正确; b:理解和分析正确; c:理解和分析正确;
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故此项错误. 故选:d. 答案: (1)a. (2)d. (3)b.
(4)d.
【点评】文言词语“许”的用法: 1.答应.如:安陵君其许寡人. 2.赞同.如:杂然相许.
3.处所.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这样,这么.如:载不动许多愁. 5.表约数.如:潭中鱼可百许头. 6.一起用力的喊声.如:屋许许声. 三、默写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2)请在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牧的《泊秦淮》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解答】答案:
(1)①温故而知新 ②只有香如故
③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词:汗) (2)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点评】做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 四、现代文阅读 7.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和猴
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候”音同,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攀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蕴”即由此而来.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青高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后,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篇三:四川省成都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class=txt>(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全卷分为第a卷和第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起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谶语,原野上怪涎的风。
b.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都变得焦燥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似乎大难凌头。
c.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也划不动了,鬼子们紧紧追了上来。
d.历史,现实,在雨中溶合了——变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答案】c
【解析】a.带着-戴着 怪涎-怪诞 b.焦燥-焦躁 大难凌头-大难临头 d.溶合-融合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
b.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
c.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 女。
【答案】b
【解析】洗耳恭听:指做好准备用心地聆听别人说的话,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多用作虚心听人说的客气话,现也可用作讽刺或诙谐语。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答案】a
【解析】b项“素质??改善”搭配不当,c项“大约??左右”重复,d项“避免??不再发生”否定不当。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
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 详:详细 b.造饮辄尽造:到 ..
c.曾不吝情去留 去:离开 d.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 【答案】a
【解析】详:了解,知道。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 不以物喜 ..
b.亲旧知其如此其真无马邪 .. c.既醉而退 学而不思则罔 .
d.无怀氏之民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答案】d
【解析】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由于”;b项“代词,他/语气助词,增强反问语气”;c项“表承接,然后,就/标转折,却”。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答案】b
【解析】理解句中重要词汇:“不求甚解”原文中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理解领会。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答案】d
【解析】“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①温故而知新 ②只有香如故 ③留取丹心照汗青
(2)请在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牧的《泊秦淮》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 【答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10-12题。 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如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侯”音同,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攀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瘟”即由此而来。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贵高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猴,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
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猴。猴的形象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
(选文略有删改)
10.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分)
【答案】①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 ②猴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 ③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 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察对阅读材料信息筛选能力,只要注意把握归纳信息中心句即可解答。
11.举例子是文章主要的什么方法,第④段划线处的四个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的写出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2.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答案】不恰当。因为这篇说明文主要说明了猴的形象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是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说明阐述的。而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不是人们喜欢猴的根本原因,与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关系不紧密,所以不恰当。 五、作文(60分)
13.进入中学,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解析】参看评分标准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分)
【答案】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2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 【答案】c
【解析】“簌簌衣中落枣花”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 “桃花流水窅然去”这句诗描绘了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诗人把它当作一种令人神往的美,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之美,表达的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簌簌衣中落枣花”句,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襟之上,词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轻微的枣花轻轻飘落的声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词人此时的安适与陶醉,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喜爱。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
②③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
④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
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
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
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竹本固 固:牢固 .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 【答案】b
【解析】求:寻求,寻找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