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临床・2007年9月第4卷第27期
昂丹司琼在血液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赵艳辉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河南漯河
462000)
[关键词]昂丹司琼;血液肿瘤;化疗[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B
我院2001.01~2006.09应用昂丹司琼预防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21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
本组男126例,女84例,年龄8~78(平均49岁)岁。其中急性白血病94例,霍奇金病3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55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RAEB、RAEB-T16例,多发性骨髓瘤15例。l.2方法
化疗方法采用静脉注射。在化疗前20min缓慢静脉注射昂丹司琼8mg,然后每2~4h重复2次。化疗一般为2~4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以DNR、ADM、VCR、ARA-C、IFO、CTX、VP-16、DHAD等为主。1.3疗效判断指标
化疗呕吐的临床分级一般为:①轻度,1~4次/d;②中度,5~9次/d;③重度,10次/d以上。止吐治疗的效果主要根据化疗后24h内的反应状况判定疗效,通常分为:显效(完全控制),无呕吐或仅有轻度恶心;有效(部分控制),呕吐1次或无呕吐但存在中、重度恶心;无效,呕吐2次以上而不论有无恶心。2结果
显效156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7%。3讨论
呕吐的发生受位于延髓的呕吐中枢控制,呕吐中枢包括孤束核、小细胞性网状结构和内脏躯体运动核。呕吐中枢通过接受和协调来自下列3个主要部位的信号而激发呕吐:①避免严重的循环抑制。
目前我们麻醉中最常使用的镇痛药芬太尼,代谢主要依靠患者的肝脏,老年病人肝功能下降,芬太尼代谢时间会相应延长,当反复注射后,还会产生蓄积作用,时-量半衰期明显延长。由于芬太尼本身代谢不完全对呼吸、意识抑制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从而延长了老年病人的苏醒[2]。而瑞芬太尼是一种不依赖肝、肾功能,由体内非特异性酯酶代谢的药物,瑞芬太尼作用消失主要是因为药物的快速消除而不是再分布,这是与芬太尼显著的不同点[3]。瑞芬太尼分布容积小,起效快,清除快,消除半衰期(T1/28~20min)和持续输注半衰期(T1/25~8min)短,长时间输注无蓄积,作用终止与输注时间和剂量无明显关系,术中可以大剂量使用,术毕停止输注10min内自主呼吸便可恢复,不影响术后的苏醒[4]。临床应用起效快、持续用药无蓄积效应,可控性强、术后恢复快、无迟发性的呼吸抑制,在老年病人体内迅速完全代谢[5],对于老年病人,尤其是肝肾功能受损的老年病人是一种极为理想的镇痛
44中国医药导报CHINAMEDICALHERALD[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044-01
外周输入信号,包括来自于迷走神经、前庭-小脑及延髓-内脏输入的信号;②高位中枢神经系统输入的信号,包括大脑皮层和间脑;③化学受体激发区,位于延髓最后区。含有多种受体,是最重要的呕吐信号介导区。化疗药物通过促进神经活性物质,如5-HT、多巴胺等释放,激活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相应受体,而导致呕吐。
化疗药物导致呕吐发生顺序是:首先激活位于胃肠道或化学受体激发区的神经受体,通过受体的活动将呕吐信号传递到呕吐中枢而发动呕吐。能够传递呕吐信息的神经递质很多,目前在化学受体激发区及其邻近区域至少已发现17种受体,其中与临床抗呕吐治疗关系密切的主要有多巴胺受体组胺受体H、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M、阿片受体及5-HTD、
受体,应用不同的止吐药物分别阻滞这些受体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止吐效果。
目前发现5-HT受体有4个亚型,其中只有5-HT受体与化疗呕吐有关,5-HT存在于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统,尤其以外周迷走输入神经及延髓最后区的含量最高[1]。昂丹司琼就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5-HT受体的拮抗剂。它能有效地控制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其本身的副反应小,不需特殊处理,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及疗效比较好的止吐药物。
[参考文献]
[1]王哲海,孔莉,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与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68-80.
(收稿日期:2007-06-08)
药。瑞芬太尼即使大量输注,自主呼吸仍能很快恢复,与输注时间无关[6]。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在麻醉维持中较芬太尼镇痛作用强,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停止输注后作用消退快于芬太尼,术后苏醒、拔管时间缩短,尤其适用于老年病人的麻醉。
[参考文献]
[1]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69.[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2-523.
[3]于颖群,徐建国.瑞芬太尼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0,16(7):240-241.
[4]吴新民,叶铁虎,岳云,等.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
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4):245-246.
[5]黄绍农,曾邦雄.临床麻醉新理论和新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3.166-167.
[6]于颖群,徐建国.透皮芬太尼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21(5):241.
(收稿日期:200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