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徽州砖雕技艺□胡利清摘要:徽州地区具有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徽州地区钟灵毓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徽州人普遍具有一种解不开的文化情结。在徽州文化中,人们有着“无山无水不成居”的生活态度,崇尚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天人合一。为避免建筑物墙体单调、无趣,雕刻艺人巧思细作,极尽雕琢之能事,将砖雕作品巧妙地运用在徽州传统建筑的墙体上。关键词:徽州砖雕平雕沉雕深浮雕一、区域文化、地域特色徽州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地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徽州砖雕是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具有视觉审美功能的同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其常以比拟、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做到神与形的完美结合。要想深入认识建筑装饰,就要了解建筑砖雕的发展,从砖雕的镶嵌结构中感受砖雕的建筑神韵;在复杂的雕琢中感悟砖雕奉土生花的美;在丰富的题材里解读砖雕内外的吉祥寓意;在不同的地域中体验砖雕不同的魅力。徽州地区具有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徽州地区钟灵毓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徽州人普遍具有一种解不开的文化情结。在徽州文化中,人们有着“无山无水不成居”的生活态度,崇尚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天人合一。古代徽商兴盛,他们在外出经商致富后回归桑梓建房造祠。雄厚的资本为徽州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避免建筑物墙体单调、无趣,雕刻艺人巧思细作,极尽雕琢之能事,将砖雕作品巧妙地运用在徽州传统建筑的墙体上。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和精打细算的商人品格为徽州砖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特性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经过砖雕艺人精致雕镂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照壁、房屋等建筑的构件和墙面,使建筑显得典雅、庄重。这是古代徽州民居建筑雕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击声音清脆,没有劈裂,才能用于雕刻。报捷图胡利清三、雕刻步骤,循序渐进徽州砖雕的精美细致,关键在于艺人的巧手和匠心。砖雕制作的环节,首先是构图施样,艺人在磨平的砖坯上画出所要雕刻的图样,再用铁笔勾画,以防走样。其次是打坯,即从雕刻的选题构思到砖面上的形象布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砖雕作品成败的重要环节,艺人须熟知砖雕的题材、情节和画面的安排,并能根据已知的情节雕刻画面。再次是“出细”。所谓“出细”,就是把打坯阶段完成的轮廓再作深入具体的刻画,将图案中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繁复的题材雕刻得更加自然、生动、惟妙惟肖。之后再用磨头将粗糙之处磨平,使青砖在艺人手里更加鲜活、具有灵性。最后,是对“出细”后的作品进一步的修整、粘补、排拼、做榫,在掌握整体的前提下,强调对重点和细部的精雕,以及对破损处或改动处进行补合,这也是砖雕工艺中的点睛之笔。作品完成之后,用砖灰黏合剂将几块砖上分开雕刻的作品合成一个整体图案,再用榫将作品镶嵌到建筑物的墙体上。二、材质选择,严格要求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它是以砖为基本材料,由陶艺、石雕、木雕等工艺发展而来的。徽州砖雕所用青砖虽然是一种人造物,但它是水、土与火的结晶,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用这种青砖雕刻,就是通过艺术赋予其生命力。具有情感的砖雕在徽州传统建筑中广泛应用,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砖雕艺术。徽州砖雕的选材十分严格,必须使用经过特殊加工、经砖窑烧制的成品青砖,再用水打磨平整、光洁。磨平后的青砖质地细腻、纯净,色泽一致,软硬适度,砂眼少,敲28人文研究ARTEDUCATIONRESEARCH四、众技荟萃,交相辉映徽州砖雕由于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体积和层次的不同,需要不同的雕刻技法。即使是同一物体不同部位的塑造,也需要不同的技法。艺人以刀为笔、以砖为纸,径路曲直分明,刀法细腻流畅。每一幅作品都是综合运用徽州砖雕雕刻技艺的智慧结晶。徽州砖雕雕刻技法主要有平雕、沉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通雕等。沉雕即阴雕,图案纹饰凹于砖面,雕刻简便省工、不易磨损。平雕又称阳雕,所刻图案纹饰凸起于砖面,根据图案的高低,又分浅浮雕、中浮雕和高浮雕。圆雕又称立体雕,立体感强,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通雕又称透雕或镂空雕,是融合浮雕、沉雕、圆雕等优点变通而成,物体可作多层次布局,物象之外的部分通体穿透。多层镂空雕容量较大,适合表现情节丰富、对象复杂、场面宏大的故事题材,代表了徽州砖雕的最高艺术水平,是徽州砖雕最具特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传统手工技艺。为了使砖雕作品层次更丰富,花样更繁多,徽州艺人还创新了贴雕技术,即在砖面上加小砖。这一做法不仅丰富了砖雕的层次,还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艺人将多种技法灵活运用,才能锦上添花,使作品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梅”“卧冰求鲤”“单刀赴会”等题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富贵、坚贞、高雅的追求,至今仍深受欢迎。六、徽雕艺术,魅力无限中国砖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由于南北地域文化不同,各地砖雕在风格、手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徽州砖雕是古代徽州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影响。徽州艺人将工艺精细、意境深远、富有趣味的砖雕,镶嵌在祠堂、寺庙、书院和民居的门楼、门罩、八字墙、镂窗、旌表牌坊、神位龛等处,使建筑物更加典雅、庄重,富有立体效果。“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是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暗含五行之道的徽州砖雕在传统建筑中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生动的形象、传神的意趣都体现了传统建筑的魅力。艺人将青砖赋予艺术生命,拓展了建筑物的意韵,使建筑物具有令人遐想的趣味。徽州砖雕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比喻、谐音、借代、通感、联想等艺术手法,将具有某种象征寓意的符号或物象巧妙地组合在青砖上,恰到好处地展现徽州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悠久的民间艺术,砖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出雕刻艺人的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作者单位:黄山市歙县方氏砖雕有限公司)编辑缪健五、图必有意,意在吉祥徽州砖雕大都追求“图必有意,意在吉祥”。雕刻技法只是表达手段,一幅好的作品应当将主题与形式完美融合。徽州砖雕表达的主题思想在诸多砖雕流派中较为直接、鲜明,如富有寓意的“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吉祥八宝”、宣扬理念的“和靖爱(上接第27页)表征,符号之间的交换是为了符号自身。”如果说之前是摄影模仿现实,那么在当代摄影时期,现实与摄影的关系正好调换了顺序。波德里亚甚至说海湾战争没发生过,因为人们是从电视上观看的战争。迪士尼乐园建设得更像是一个图像式的空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依赖摄影。可以说日常生活已经被摄影,确切地说是拟像的摄影所覆盖。这些真假难辨的图片遮蔽了人们的双眼,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假的比真的更为真实”。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人们往往沉迷于手机屏幕投射的影像中。当人们一味沉迷于这样的生活中时,容易不适应现实生活,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王尔德曾说,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苏珊桑塔格也指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接近照片。波德里亚认为:“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德波所说的‘景观社会’,也不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社会’,而是一个‘模拟(虚拟)的社会’。”在这样的时代中,摄影不仅是一门艺术学科而已,也是社会的核心之一。整个社会生活图景以一种摄影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并且这种展现并不是再现,而是一种拟像。在视觉转向的摄影时代,图像进入商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像进入新闻与文化,改变人们的认知,引领人们的审美,而这种审美甚至会与人们的身体产生联系——人们可以通过整形获得一种完美的、如图片般的身材。简言之,视觉文化形态下的摄影包罗万象。摄影师不仅仅要关注摄影的技术走向,更要关注摄影如何内嵌于社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改变人们的审美,影响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摄影已从狭隘的艺术学科中了出来。在新时代,摄影再也不是波德莱尔所说的“艺术的仆人”。但是部分理论研究者仍然希望给摄影划出一个明确的理论界限,只是从摄影史和摄影师的角度研究摄影。我们身处一个拟像的虚拟摄影时代,摄影理论研究者应该努力适应这种观念的转变,不应作茧自缚。参考文献:[1](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2](英)伊安杰夫里.摄影简史.晓征,筱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英)约翰伯格,(瑞士)让摩尔.另一种讲述的方式.沈语冰,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5](英)LizWells,等.摄影批判导论.傅琨,左洁,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6](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7]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编辑杨婷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