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凌水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1年第08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问题对策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A).2011.08.001

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扬光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小学应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

一、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为了推广民族传统体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开始走进校园,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渐为广大中小学生所了解和喜爱。然而,如今中小学体育教育仍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而与中国人身体索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没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普及。 目前,我国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部门重视不够

在国家编订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属于边缘内容,可教可不教。而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里,也没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除了武术,在高考体育术科考试、特招考试中更是没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踪迹。 2.缺乏完备的民族体育传承体系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多为口耳相传,缺乏文字的整理和传播,既没有固定的比赛规则,也没有专业的裁判员,许多项目是因地制宜地开展的,有些项目也仅在民族传统节日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举行小范围内的表演赛,以致民族传统体育只能区域性地流行和传播,比如高脚马(高跷)、空竹等就只在我国北方流行,南方特别是广西开展得就比较少。 3.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体育院校很少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没有被编进体育院校教材,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院校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动作要领等没有被体育师范生了解和掌握。没有师资支撑的民族传统体育就难以在中小学得到开展,更谈不上普及。

4.学生的体育运动审美发生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中小学生喜欢的多是篮球、足球、轮滑、独轮车等具有时代感的体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孩子很喜欢玩的跳房子(跳格子)、斗鸡、空竹、荡秋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改进,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5.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和场地短缺

在我国生产体育器材的厂家很多,但专门生产民族体育器材的厂家很少。一般都是民间艺人自己制作,虽然都较为简单,但是要想制作出美观耐用的民族体育器材,一般人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民族体育器材短缺也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传播和推广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二、让民族传统体育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对策

1.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体系

要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广泛的传承,首先要培养一批能够承担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人才——民族体育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将民族传统体育普及到各中小学。其次是建立一支民族传统体育科研队伍,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编、改进,使其焕发出时代的生命活力。再次是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训班,组织各级学校专兼职体育教师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技能。 2.让体育教学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要环节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简单易学,易于组织,娱乐和体育并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学习、锻炼。学校的体育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通过体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向学生传授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使民族传统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使民族传统体育代代传承下去。 3.因地制宜。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否在中小学开展成功,教育行政部门的导向很重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各中小学和各地民俗实际,每年定期举办县域性的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鼓励各个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让学生接受和喜爱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如何挖掘和改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之符合当代中小学生的锻炼审美观,使中小学生接受和喜欢民族传统体育,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应是中小学体育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