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3期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1.13 No.3 May 2014 2014年5月 doi:10.3969/j.issn.1671—7864.2014.03.022 战争文学的探索与开拓 论《一个人的遭遇》 张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一个人的遭遇》是肖洛霍夫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部小说以其对传争文学的突破实现了思想 和艺术上的探索与开拓,达到了高度思想性和卓越艺术性的成功结合。肖洛霍夫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在 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哲理情调,在艺术创作上也进行了探索 发展。本文试从题材、人物、思想、艺术等方面来论述这部作品的探索与开拓价值。 关键词: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探索;开拓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864(2014)03-0050-02 ・夺.夺・ ・÷・夺・夺・ .÷・ ・夺. . 孛-÷・串・夺・÷・夺・幸・牵・ ・夺-夺・ ・夺・ ・夺・ ・÷・ ・夺・夺・夺・夺・÷・ ・孛・夺・夺・孛・ ・夺・夺・ . . 《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1956年创作的 短篇小说,也是他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部小说以其对 传争文学的突破实现了思想和艺术上的探索与开拓。 它“饱含着永远有价值的思想,深藏着永远感人的魅力”, 达到了高度思想性和卓越艺术性的成功结合,在苏联文学 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的精神面对生活。肖洛霍夫塑造了丰满的普通人形象,把 他们的命运作为艺术描绘的对象,揭示了他们丰富的人 性。 、战争文学的开拓创新 卫国战争之后苏联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一批反 映卫国战争的优秀作品,以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为 代表,着重描写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建立的丰功伟绩,歌 颂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这类作品多描述重大 事件,塑造英雄人物,突出不平凡壮举。肖洛霍夫从新的 角度开拓战争题材,打破传争文学的审美视角,将艺 术视野转向注重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命运。 《一个人的遭遇》以主人德烈・索科洛夫自述的 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生活和心理 历程。索科洛夫是一个平凡的人,战前是一个普通的钳 工,战时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战后仍是一个普通的工人。 作者以索科洛夫平凡百姓的处境和情感去面对和体悟战 争,从平凡中写出了伟大,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的闪 亮品质。小说以索科洛夫为中心,肖洛霍夫还用简洁的笔 触,勾勒出了一组普通人的轮廓:搀扶着受伤的索科洛夫, 不让他倒下而被敌人杀害的患难战友;“就是当了俘虏,就 是在黑暗中,还是干着自己伟大的事业”的医生;怀着家 国仇恨志愿从军,最后光荣牺牲的阿纳托利;悉心关怀万 尼亚的索科洛夫的朋友及其妻子……这些走过艰难困苦 道路的普通人,怀着经历磨难的痛苦心情,却能够以顽强 收稿日期:2013—12—19 《一个人的遭遇》通过对索科洛夫悲惨命运的描述, 从新的角度探讨了人与战争的话题,开辟了战争文学创作 的新途径。以往的作品注重渲染战争场景,描绘战争进 程,揭露侵略者的残暴和罪恶,颂扬爱国者的英雄壮举和 昂扬激情。在《一个人的遭遇》中,肖洛霍夫真实描写了 苏联人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创伤,展示了战 争本身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表现了战争如何深刻地影响普 通人的生活和命运。战争破坏了索科洛夫安宁的生活,他 在集中营里遭受非人的折磨,又和亲人在生死路口流泪相 别,在胜利的时刻唯一的儿子壮烈牺牲,只留下他一个人 孤独地生活。无法治愈的战争创伤,铭刻在他的心灵深 处:“差不多天天夜里我都梦见死去的亲人。而梦见得最 多的是:我站在带刺的铁丝网后面,他们却在外边,在另外 边……白天我总是显得挺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 声‘哎呦’,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湿透了 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集中体现出苏联人民在战 争中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一一”……。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索科洛夫具有坚毅的性格和善良的品质,是千千万万 俄罗斯人的代表。这一形象血肉丰满,真实感人,充分体 现出作者艺术创作的水平。 索科洛夫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艰苦的环境中 长大,和平时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位普通的劳 动者对生活的追求没有不切实际的奢望。适合自己的工 作者简介:张璇(1984一),女,河南南阳人,文学硕士,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研究。 第3期 张璇:战争文学的探索与开拓 51 作,温顺的妻子,可爱的儿女,如意的家庭,使他心满意足。 他热爱平凡却充实的生活,对家庭怀着真挚的情感,并且 将这份爱与对祖国的爱融在一起。战争爆发后他立即应 征入伍,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他对故土怀着执著的深 情,当他回到祖国的阵地时,他“倒在地上,吻着地面,连气 都喘不过来了……”战争摧毁了他的一切,却赋予他心灵 的丰厚和人格的升华,他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埋葬在德国 的土地上,再去寻找新的希望和寄托。他收养了在战争中 失去父母的孤儿万尼亚,用热情和爱心去温暖被战争伤害 的幼小心灵。肖洛霍夫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索科洛夫在卫 审视,也是探索人在艰难生存处境面前应该怀着怎样的人 生态度生活。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人,他的遭遇更具有代 表性。人生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形式的困扰,坚强不屈地战 胜困难,高扬人的尊严与自由,是人类的美德,也蕴藏着深 邃的哲理内涵。 四、艺术创作的探索发展 这篇小说以出色的艺术力量浓缩了丰富的内容,概括 了重大的主题。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发展,以卓越的 艺术性赋予作品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国战争中的表现,更深广地展开他的性格,突出而集中地 显示了他勇敢坚毅的刚强品格。不幸被敌人俘虏后,索科 洛夫仍保持俄罗斯士兵的英勇,他没有武器面对敌人,却 “不愿躺着死去”,准备以身殉国。他不喜欢喊怨叫苦、天 天对女人诉苦的家伙,他说:“既然是个男人,既然是个军 人,就得忍受一切,应付一切,如果需要这么做的话。”面对 敌人的口,他不卑不亢地说:“我有我做人的骨气和 骄傲,他们不论用什么手段,都不能把我变成畜生。”他没 有为敌人的“胜利”于杯,却甘愿为自己的牺牲喝酒,表现 了一个俄罗斯人的坚强和尊严。 作者通过索科洛夫的遭遇,概括了经历战争的一代人 的共同命运,以平凡的事件刻画了俄罗斯人的刚毅品格和 高尚道德。索科洛夫是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普通俄罗斯 人的典型,“他的经历是20世纪俄罗斯人的经历,在他的 脊背上承受了历史的重负,经受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 他秉承俄罗斯民族的传统精神,具有普通劳动者宽广的胸 怀,美好的情愫,隐忍痛苦的坚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博 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个人物身上充分表现出俄罗斯 民族的性格和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人道主义的哲理情调 肖洛霍夫有勇气直面现实人生,书写残酷而痛苦的真 实,展示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巨大创伤,表现出作家以强烈 的悲剧意识关注历史转折关头普通人命运的博大情怀。 作者描绘了真实的战争生活,注视战争在走向胜利过程中 付出的巨大代价与伤痛,以展示侵略者给幸存者造成的内 心痛苦来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说中索科洛夫与妻儿离别的场面是令人心碎的一幕。 索洛科夫为妻子在告别时的哭哭啼啼而恼火,一时情急推 了妻子一把,这使索洛科夫抱憾终生。小说中两次提到他 因为这件事而感到难过和内疚,这些细节描写加重了悲剧 性,也增强了感情的力量。 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作者写作的重心在于对人的关 注,对个人现实命运的思考。“从理论上讲,人与命运的冲 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与所处的外界环境的冲突。在 战争年代,生存在腥风血雨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 战争风暴的袭击,人的悲剧命运的出现已成为必然”。作 者探索了人与命运的关系问题,着意表现索科洛夫作为一 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痛苦与悲伤,说明战争的残酷与命运 的无常。同时作者也充分赞扬了人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战争摧毁了一切美好,这种命运不可抗拒,但是人不能被 命运压倒,不能向命运屈服。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强地在人 生道路上克服艰难困苦的普通人形象,激发读者的思考, 增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念。作品对战争的思索更加深 入,回顾战争历程,不仅在于对战争做出价值判断和道德 作品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先引出故事的前 奏,然后是索科洛夫的自述,最后是故事的结语。这种结 构简洁明晰,能够使整体和谐分配。前奏部分介绍了作者 与主人公邂逅的时间、地点及周边的环境。结语部分借景 抒情,加深了作品的感情色彩。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主人公 自述自己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战前的美满幸福和战 后的孤独凄苦在艺术上起到了鲜明的衬托和对比作用,突 出表现了战争和人的悲剧冲突。独特的艺术结构使小说 的主题思想获得了丰富充实的艺术生命。同时外部叙事 和内部涵义之间形成了文本内外的艺术张力。没有生动 的叙事,作品容易空洞失真,缺乏豪迈感。在《一个人的遭 遇》中,作者通过索科洛夫的自述,对战争中人性的存毁作 了生动的描写,使作品独具一格。没有丰厚的涵义,作品 容易单薄平庸,缺乏深刻性。《一个人的遭遇》通过标题 和情节,把民族和时代的命运融人了小说中。作品内在的 时间很长,通过索科洛夫一生几个主要阶段的重大事件反 映了一代俄罗斯人的命运,这部小说也是20世纪俄罗斯 民族命运的真实写照。 肖洛霍夫以质朴平淡的语调叙述故事,用朴实无华的 语言描绘自然。少有雕琢和藻饰,不仅没有降低小说的艺 术性,反而加深了小说的表现力。同时景物描写与作品的 题材内容相互照应,注意景物同人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 使读者能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出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 当索科洛夫叙述到最悲痛的事情时作者写到:“在这默默 无言的悲怆时刻里,那生气蓬勃,万物苏生的广漠无垠的 世界,在我看来也有些两样了。”大自然仿佛具有人类的 情感,自然景物同人物心理的合理对照,形成了相互映衬 烘托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谷祥云.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的人性美[J].阜阳师院学 报,1985,(2). [3] 赵彬如.内涵深刻,风貌独特的军事文学名作——重读肖洛霍 夫的《一个人的遭遇》[J].绥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1). [4] 何茂正.《一个人的遭遇》漫笔二题[J].外国问题研究,1989, (4). [5] 何茂正.《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人道主义与人性美[J].外国问 题研究,1991,(3). [6] 立.简论苏联卫国战争小说的命运主题[J].河南师范大 学学报,1995,(3). [7] 范会芝.简析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的典型化[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 [责任编辑宋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