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

来源:九壹网


人教版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任教学科:语文 任教年级:高一 任教教师:李自艳 任教课时:1课时 任教时间:2014.5.8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理解诗歌中的典故的运用 【教具学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3分钟)

有没有谁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或是关于三国的影视剧?(部分学生会回答看过,部分回答没有看过)。那么我们请看过的同学来谈一谈你对书中或是影视剧中的曹操有哪些印象或是看法呢?(学生众说纷纭)好,各位同学对曹操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即将学习的课文中来了解一下。(板书:《短歌行》曹操)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曹操以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简介(2分钟) 1、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同时,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2、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三、诵读(5分钟)

1、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将自己不认识、不了解的字词做上记号。

2、全班齐读,初步了解课文。

四、课文讲解(30分钟)

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并对诗歌的层次进行划分。(请同学说一说他的划分情况)

2、明确:将全诗分为四个层次进行讲解。(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第二层:青青

子衿——鼓瑟吹笙;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对酒当歌,面对着美酒,伴随着歌舞,说明这是一场盛大欢快宴会,但是作者为什么会发出“人生几何”这样的感叹呢?而且还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就像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失去的时间实在是太多啦),由此作者便产生了“忧思难忘”这样的感情,但是作者仅仅是在感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吗?不是,实际上作者在这里说人生短促还有一层言外之意,那就是提醒广大贤才,他们的人生也像朝露一样短暂,岁月流逝已经很多了,应把握有限的时光,到我这里来投靠我,以施展抱负,实现理想。但是由于作者的这些愿望并没有实现,因此满心忧愁,想借酒来浇愁,因此便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是什么,杜康实际上是一个酿酒的人,被认为是酿酒的鼻祖,作者在此是用酿酒的杜康来指代美酒。 学完这一层,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一层最突出的情感特征是什么呢? 明确:这一层最突出的情感特征便是“忧”,作者“忧”的是什么呢,他忧的是人生苦短、时光易逝、忧的是求人才而不得。

板书:忧→对酒当歌——去日苦多→人生苦短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提问: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一层里面运用了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目的呢?他是想含蓄地提醒能人贤士们应该像诗经中的主人公一样主动,即使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也要主动来投奔我呀。作者在此是用典故表明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说只是因为你们(贤士)的缘故,便让我沉痛至今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是说阳光下鹿群在欢快地鸣叫,悠然自得地在食草。一旦贤才们光临舍下,我将以嘉宾之礼对待你们。这几句是作者想象的贤才齐聚的欢快场面:一旦你们来投奔我,我一定会真心对待你们,我们也一定能欢快融洽地相处的。

作者在这一层次中引用这么多的典故,都是为了表明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板书:忧→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求贤若渴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那当空悬挂的皓月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拾到呢?这两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为:天下的贤士们啊,我要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你们呢?作者用这两句表达出了他渴望贤才到来的心意,但是由于这些都没有实现,因此作者才会“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这几句同样是作者想象的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意为:贤才们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尊来探望我,我们久别重逢,欢快畅谈,争相诉说着往日的情谊。

学完这一层,作者想表达的又是什么“忧”呢,他想表达的是自己求贤不得之忧啊。 板书:忧→明明如月——心念旧恩→求贤不得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的乌鸦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有停下,哪里才是他们的栖身之所呢?作者在此以“乌鸦”无枝可依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作者的言外之意在于告诉贤才们:我就是你们所要寻找的明主,不要再犹豫了,要赶紧来投奔于我,我来帮助你们实现人生理想,你们来帮助我实现统一的大业。这几句依旧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才的渴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两句的关键在于“不厌”,即不满足,也就是对于人才来者不拒,说明了作者对于人才的包容之心。作者在这里是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这个典故原是说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去接待贤士,唯恐因接待迟了而失去人才。作者在此引用这个典故是表明他愿和周公一样礼贤下士,希望天下贤才真心归顺于他。

总的来说,这一层的后四句确切地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即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 学完这一层,作者又是为什么而“忧”呢?他是因自己功业未就而忧。 板书:忧→月明星稀——天下归心→功业未就

五、小结:(5分钟)

1、这首诗的着眼点在于“忧”上,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产生这些忧愁的源头在哪里?

明确:作者之所以产生那么多的忧,源头在于他觉得自己一统天下的理想与志向没有实现,因此这首诗的落脚点应停在“志”上。

板书:志:一统天下

2、全班齐读,回顾课文。

六、课后作业:背诵被默写此诗。

七、板书设计:

对酒当歌——唯有杜康 → 人生苦短

青青子衿——鼓瑟吹笙 → 求贤若渴

忧 志(一统天下) 明明如月——心念旧恩 → 求贤不得

月明星稀——天下归心 → 功业未就

《短歌行》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3、学会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知识补充】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的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阅读指导】

1、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同时,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2、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知识精讲】 参考译文:

面对着美酒,伴随着歌谣,人生短暂,岁月几何?好像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失去的时间实在是太多啦!听着席上慷慨激昂的歌声,心中的忧愁却难以忘怀。要用什么来排解我的忧愁呢?唯有狂饮才能解脱啊。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在欢快地鸣叫,悠然自得地啃食野外的苹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来宴

请你们。那当空悬挂的皓月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到?忧伤从中而来,连绵不绝。越过田间交错的小路,你们屈尊前来拜访我。久别重逢畅谈畅饮,心中重温着往日的恩情。月光皎洁,星辰稀疏,寻巢的乌鸦向南飞去。绕着大树徘徊不止,哪里才是它们的栖身之所呢?高山不满足于自己的高大,大海不满足于自己的深广。我愿像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才真心归顺于我

【引导鉴赏】

赏析“忧思”的内涵

1、这首诗里“忧”字多次出现,上阕中“忧思难忘”中诗人“忧”的是什么?结合诗句具。 答案:人生短暂

2、下阕“忧从中来”诗人 “忧”的又是什么?结合诗句具体谈谈。 答案:贤才难得

3、诗末使用典故“周公吐哺”,意在说明什么? 答案: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表明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4、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总结) (1)起兴: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 (2)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③“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3)借代:

①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 子、君、鹿、嘉宾、月、乌鹊

②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 山、水、周公(树、枝) (4)引用:《诗经》成句: ①引用《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作者在此引用此句是想含蓄地提醒能人贤士们应该像诗经中的主人公一样主动,即使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也要主动来投奔我呀。作者在此是用典故表明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②引用《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是作者想象的贤才齐聚的欢快场面:一旦你们来投奔我,我一定会真心对待你们,我们也一定能欢快融洽地相处的。

(5)用典: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朗读这首诗

【自主检测】

1、看课文注解,给生字注音: 譬如朝露 pì 慨当以慷 jīn ...kǎi kāng 青青子衿.呦呦鹿鸣 yōu 鼓瑟吹笙 shēng 何时可掇...duō 越陌度阡 yàn 绕树三匝 zā 周公吐哺.qiān 契阔谈讌...b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对酒当歌 对着 人生几何 多少 何时可掇 拾取,采取 ....但为君故 只是;缘故 乌鹊南飞 向南 绕树三匝 周,圈 ....3.翻译下列诗句。

①去日苦多 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失去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 ②何以解忧 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呢 ③契阔谈宴 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问候我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雀展翅向南飞去 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飞了好几圈,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

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山不嫌其高,海不嫌其深,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⑧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能力提升】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代表他阴险、奸诈。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结合这首诗,请以“我心目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短文。

《短歌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文学院2010级对外汉语的李自艳,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短歌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文小结、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短歌行》是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著名作品,也是汉魏诗歌的杰出代表。这是一首曹乐府诗歌,全诗运用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应以点拨为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汉魏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对诗歌大意的疏通以及对重点知识的讲解。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理解诗歌中的典故的运用

四、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讨论分析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依据]《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境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熟读涵咏,乘着歌声的翅膀远觞,超越时空,于千载之下和诗人达成心灵的默契,方乃培养读诗鉴诗的正确途径。)

五、 说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话题讨论——你对曹操的印象

(通过对书籍以及影视剧中对曹操描写谈一谈你对曹操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课) [依据]《新课标》要求:“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还要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2、初步了解:

1)作家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同时,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2)写作背景介绍: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3、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忧。 2)在体会到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带着感情齐读课文。 4、课文赏析

1)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主导问题: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忧什么?)以“忧”为线索,理清诗歌大意。作者通过对“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三种忧愁的抒发,表达了渴望人才,一统天下的愿望。 2)概括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主导问题:通读全诗,可以看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概括总结: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结合。 [说明]:通过主导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依据]新课标“鉴赏古典诗歌,要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汉魏诗歌,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赏析诗歌之前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感情脉络理清诗歌大意。而意象的解读和诗歌艺术手法的探讨是学习这首诗歌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应分别予以讲解。)

六、说课文小结

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忧愁中透露出的作者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

七、说板书设计

以作者的情感“忧”为线索概括出“忧”的内容,最后总结出诗人的抒情言志目的:渴望人才,一统天下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文小结、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