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艾青诗歌内在灵魂的探究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艾青诗歌内在灵魂的探究

来源:九壹网
第3O卷第2期 社会科学版) 建 筑 科技 大 学 学 报(Vol_3O No.2 2011年4月 Univ. of Arch.&Tech.(Socia1 Science Edition) Apr.2011 T●J 传统与现 代的融合 西X 对艾青诗歌 内在灵魂的探究 安她 崔盈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摘 要: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领唱人。当中国式的现代派诗人在中西交融的理想旗帜下折回到诗歌创作 的“纯诗”之路时,同样接受西方文化的艾青则开创了一条将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现代诗艺与个人气质 相融合的艺术之路,正是这种融合奠定了他诗歌的内在灵魂。本文从艾青继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他自 觉运用西方现代诗艺为表现手法出发,探讨艾青诗歌内在的精神之魂。 关键词:艾青;诗歌;西方现代诗艺;现实主义传统 中图分类号:I 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l1)02—0074—04 The Intertexture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 research into the soul of Ai Qing’S poetry CUI Ying—hua (Xi an Univ.of Arch.&Tech.,Xi an 710055,China) Abstract:Ai Qing is a pione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modern poetry.When Chinese modern po— ets,under the influence of blending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styles,returned to“create poems for the sake of poetry”,Ai Qing who took in the western culture advanced a new vein of artistic creation which brought the epoch mood,national traditions,western modern poetry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istics into a harmonious whole.It iS such harmonization that I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OUl of Ai Qing’S poetry.The paper,by means of analyzing Ai Qing’S inheritance of realistic traditions and his active utilization of modern western poetic techniques,explores the soul of poetry therein. Key words:Ai Qing;poetry;modern western poetic techniques;realistic traditions 艾青,中国新诗的领航者。与中国其他现代 位,使他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 派诗人不同,当中国式的现代派诗人在中西交融 也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的理想旗帜下折回到中国诗歌创作的“纯诗”之 巴勃罗・聂鲁达称其为“中国诗坛泰斗”。 路时,同样接受西方文化的艾青则开创了一条将 艾青在中国主要接受的是“五四”以来受哺 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现代诗艺与个人气质 于西方的新文化。他诗歌的内在灵魂是现实主 相融合的艺术之路,正是这种融合奠定了他诗歌 义的,而他的艺术素养则根植于西方现代诗艺这 的内在灵魂,并最终确立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 块沃土之上。艾青在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曾 收稿日期:2010-12-O1 作者简介:崔盈华(1982一),女,陕西铜川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 第2期 崔盈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这样说:“十九世纪俄罗斯旧现实主义的大师们 揭开了我对现实社会认识的帷幕。从诗上说,我 艾青对中国社会民生凋敝,农村破败悲凉与 劳动人民的苦痛有着深刻的体认。在其成名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艾青塑造了一位 贫苦朴素的农妇大堰河,她的形象、神韵以及对 她的身世、家庭与乡俗的侧面描写,全都散发着 浓郁的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而代表着千千万万 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大堰河也 成了中国新诗史上可贵的艺术典型。艾青于 是喜欢过惠特曼、凡尔哈仑,和十月时期的大 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布洛克的作品的;由于出生在 农村,甚至也曾喜欢过对旧式农村表示怀恋的叶赛 宁。法国诗人,我比较喜欢兰波和波德莱尔。我是 喜欢比较接近我们自己时代的诗人们的”口 。 旅法期间,艾青读着汉译俄罗斯批判现实主 义作品,像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等大师的 现实主义小说和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等诗 人的诗歌开始进入他探寻的视野。社会的不平 等与人民的苦难开始在他年轻而忧郁的心灵上 刻下深深的印痕。这一现实主义传统拉开了他 创作的帷幕并且贯穿始终。艾青在巴黎学画时, 全身心地领受了20世纪兴起的现代艺术思潮的 洗礼。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巴黎是度过了“精 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而这对他的艺术 创作乃至人生都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给他影 响较大的是一些法文版的现代诗 他广泛阅读了 波德莱尔、兰波、魏尔伦、马拉美、阿波里内尔,还 有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等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 这些色彩新颖的诗和画,使他纯洁的、渴求成长 的生命受到了深深的浸染与启迪。 一、艾青诗歌灵魂:传统现实主义 的深切关怀 艾青的创作继承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却不 同于左翼诗歌在“走向社会”的道路上走失自我 情感与个性,更不同于现代派诗人只重视感觉想 象的自由和艺术的现代性。艾青诗歌的独 特诗魂正在于他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与西 方现代诗艺的完美结合。对现实的深切关怀贯 穿他诗歌创作的始终。他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历 经苦难的人民大众,吹奏出时代响亮的号角。艾 青诗歌中的骚动与挣扎超出中国诗寻求平衡、静 穆的“和谐”理想,凸现出一个现代中国诗人在西 方文明冲击和20世纪现代艺术思潮洗礼之下, 熔铸主体思想感情和个人忧郁气质而产生的全 新的人生感受。 1939年在陇海道上看到《乞丐》。 .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要求施舍一个铜子 向任何人 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艾青用生活本身说话,入术三分地刻画出不 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出对乞丐的深切同情。时 光的流转,世事的变化,常常会使某些精彩的议 论、警句退色;而对生活精确的艺术概括,才会使 人渴求从中看到再现的时代、社会、生活。艾青 诗作中那份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骚动与不安,农民 式的忧郁和不屈的反抗以及对现实与人民的深 切关注时至今日仍然打动人心。 二、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 和“太阳” “土地”与“太阳”可谓是艾青诗歌的两大中 心意象,诗人在“土地”意象里,凝聚了对祖国和 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我爱这土地》就抒发了 这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什 麽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发自诗人内心 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土地”意象凝聚着诗 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土地”在中国 7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0卷 传统农耕文化中有着极其厚重的意义,诗人正是 借助土地的意象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艾青被誉为民族诗人,他的诗魂根植在民族传统 文化的土壤上,艾青从小就喜欢“画大红大绿的 国家民族尽责,并反映时事的。他的诗歌修养更 主要是来自法国和比利时的象征主义。艾青讲 过:“受人影响可以是他的全部作品,也可以是他 的一首诗,还可以是他的一句诗。我没有深入研 关云长”,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深深地渲染了诗人 的艺术情操。“土地”意象还饱含了诗人对生于 究过波德莱尔、兰波和阿波里内尔,但我的确从 《恶之花》,从《醉舟》,从《醇醪集》中把握到一些 现代诗的艺术思维规律,这种艺术思维规律对发 展我们民族诗歌是很有启示性的,,[引。这番话代 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中 国这个农耕为主的国家,大多数都是贫苦朴素的 农民,农民养育了艾青,从~开始他最真切的诗 魂就是献给中国农民的,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 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艾青 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的无限丰富的农村 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 上有它的重要篇幅”[2 。 如果说,“土地”意象代表了民族文化传统, 那麽“太阳”的意象则更多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 于光明与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诗人的《向太阳》和 《黎明的通知》都为光明、理想、美好生活唱出了 激情的颂歌。中国传统诗歌讲求虚实相生的和 谐意境,注重含蓄典雅之美。而在《向太阳》一诗 中,明显看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由奔流,时而沉 痛,时而激昂,感情充沛而浓烈,这种直抒胸臆的 表达方式和太阳意象的运用更加契合于西方浪 漫主义,中国传统诗作中很少用太阳来象征自由 与理想,诗人在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熏陶下成 长,向往并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这些先进 思想在“太阳”意象中得到集中体现。艾青对于 “土地”与“太阳”意象的构筑恰恰说明诗人的创 作已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诗艺相 融合。不同于其他诗人,他走着中西诗学完美契 合的道路。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三、艾青诗歌表现:象征主义艺术 修养 纵观艾青前期诗作,很明显能看出受到法国 象征派与印象派绘画的影响,那份厚实的忧郁, 自由不羁的散文式语句,象征手法的借鉴与创 新,印象式绘画技巧的运用、自我情感的辐射等 诗艺观念都是取法自西方现代诗艺的,但值得注 意的是,他的诗歌内容却是主张诗歌大众化,为 表了艾青对接受法国诗歌所持的基本态度,艾青不 同于首先将法国象征主义移人中国的李金发和赋 予象征主义以中国情调和时代色彩的戴望舒,不像 他们那样将象征主义看作是诗歌的本质和全部,他 仅仅是将象征主义看成艺术的表现手法,仅借用了 它的器用层面上的意义。可以说,他的诗艺观念多 是来自法国的象征主义,而他诗歌的内在灵魂则是 对现实的高度凝缩,这就是他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 而非象征主义诗人的根本原因。 艾青在创作中,已舍弃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 中的某些内容,比如对人潜意识世界的揭示,对 人的形而上问题的叩问以及相关的神秘主义色 彩等。对于这位从“遥远的草堆里”冒险闯入现 代大都市的中国人而言,这些纯生命意义上的话 题似乎还太玄虚了一些,艾青所关心的是现代人 生存的苦痛和精神的搏击。在艺术上,艾青主要 取法于法国象征派,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了完成 一个情感思想的建造,我们必须很丰裕地运用技 术”[4 。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使诗人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他吸收了象征派能 够加强诗歌美感的技巧,而扬弃和改造了象征派 神秘晦涩的部分,力求化腐朽为神奇。 象征主义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对客观事物 作细致描写,也不像浪漫主义坦荡抒发内心感 情,总在诗中寻找主观心灵的对应物来表达,追 求艺术上的朦胧美。而许多象征派诗人并不只 是追求内在意蕴的艨胧境界,还主张诗歌内容上 的朦胧,这种朦胧的内容再加上朦胧的表现就必 然造成神秘晦涩。艾青认识到这种情况说:“晦 涩常常是因为对事物的观察的扭怩与退缩的缘 故而产生”[4]5”。是说诗人要清醒地将客观世界 映进深邃的瞳孔之中,诗歌内容应是明晰而深厚 的,不能朦胧,但可有含蓄以致朦胧的诗境,“含 第2期 崔盈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77 蓄是一种饱满的蕴藏,是子弹在膛里的沉 默” ”。即认为含蓄是高浓度内容的凝缩,朦胧 美则是明晰而深厚内容的曲折表现。艾青将这 捕捉和实录的描绘,反对“摄影师”式地将感觉还 原于感觉,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对 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情思想”的“融合”[93 。 这一艺术手法在艾青诗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 些理解付诸创作实践,如《树》: 一棵树,一棵树 是早期受象征派影响较重的《马赛》: 头顶上 彼此孤立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忧郁的流散这 弃妇之披发般的黑色煤烟……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多量的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装货的麻袋 像肺结核患者灰色的痰似的 从厂房的门口 不停地吐出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这就不仅仅是捕捉片刻渺茫意念之所得,抗 这首诗写资本主义工厂,既是现实主义的描 绘,又有象征手法的融人,将黑色煤烟比作弃妇 的乱发,又将装货麻袋比作肺结核患者吐出的灰 色的痰,都给人以强烈的受损害的痛苦感觉。不 仅使诗歌意象作用于读者感官构成复杂交流,传 达出通常词语难以表现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将理 日战争时期,艾青深信祖国土地虽被El寇分割, 但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根须是纠结在一起的, 这是现实感受在心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形象产物。 树成了诗人主观心灵的对应物,而内在意蕴则隐 藏在树的形象内,使读者通过朦胧的诗境领略其 中更深的内涵,这与那些蓄意制造扑朔迷离气氛 的象征派作品是大不相同的。 艾青还广泛运用“通感”这一象征手法,构成 诗意形象的流动性。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的“通 感”理论指出:“一切,形态、运动、数量、色彩、香 一性判断和思想感情注人其中,反映出资本主义蹂 躏的一切。这里虽然借鉴了象征派形象流动性 的通感技艺,却使之与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熔于 炉,使两者融合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 总之,艾青诗歌的内在灵魂是在传统与现代 相交融的语境下,广泛摄取营养融为新肌的。他 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精神界,都是富有含义 的,相互作用的,相互转换的,相通的 ̄[51 366。在创 诗作中投射的深切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象征中 国民族传统及西方自由精神的“土地”和“太阳” 两大中心意象,以及对西方现代诗艺尤其是象征 作上,艾青积极借鉴外在客观世界与诗人主观世 界感应相通这一象征主义原则,认为“只有在诗 人的世界里,自然与生命有了契合,旷野与山岳 能日夜喧谈,岩石能沉思,河流能絮语……风、土 地、树木都有了性格.[4]538。 同时,艾青又不仅仅满足于对感觉做简单的 主义表现手法的借鉴,都构成了艾青诗歌的内在 灵魂。他的诗魂更堪称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 西方现代诗艺与他个人气质的完美融合,同时代 表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趋势。 参 考 文 献 [1]艾青.(艾青选集>自序[M].天津:开明书店,1951. [2]艾青.献给乡村的诗・序[M].艾青全集:第三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3]骆寒超.法国文化对中国诗歌的影响[EB/OL].[2004—10—19].人民网一人民Et报,http:∥www.sina.COI1].cn/ [4]王智量.比较文学三百篇[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艾青.诗论[M]∥艾青全集:第三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