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视点
131
《戏剧之家》2019年第27期 总第327期
探索写意画的绘画造型设计
——以朱耷为例
单徐榕,刘遵月
(南京林业大学 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写意画简练而独特,融情于景,别具神韵,对现代设计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朱耷的作品为例,对水墨写意画中的种种元素进行分析。首先,从构成、构图和色彩三个方面,分析其景物生动、意蕴深远的妙处所在。其次,向更深层的作者情感和志怀探寻,分析景与物的造型设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做到遗形写神,取意当先。最后,联系现代设计,取其精华,分析水墨写意画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如何在设计中培养自己的风格,表现出更多个人特色,提升辨识度。
【关键词】水墨写意画;造型原理;朱耷;情感表达;启示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131-03
设计和绘画息息相关,绘画相对自由度较高,而设计有一定的规范和依据可循。[1]从中国水墨写意画中提取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可以为设计提供良好的指导。在大量的参考资料和书籍里,最为常见的也是国外设计理念和设计教育模式,现今我国艺考亦采用西方的基础绘画形式(如素描、油画等)作为统一的选拔方式。这些基础练习不可或缺,可以培养设计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感知力和观察力,以及综合处理多种设计要素的能力。[2]如果用设计的眼光去的水墨写意画,会发现其中也有诸多可取之处。水墨画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绘画种类,属于中国画的分支。而水墨画又可以细分为大、小写意,以及泼墨、破墨等。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对于抒发文人骚客的情感、志怀、意趣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水墨画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经过明清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写意画影响较大,流传也相对较为广泛。在造型原理方面,写意画无论是在构成、构图、色彩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笔者将以山人朱耷为例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一、写意画的造型原理分析
写意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彰显着画家的为人处世,具有时代烙印。[3]在对造型的控制力上别具匠心,各有特色。当今,写意画在绘画界尚有一席之地,在设计中却鲜见。部分原因是因为国画技巧甚多,内容甚广,这对想要模仿国画造型的设计者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从国画中汲取设计元素,关注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平面构成意识和手绘线条有机融合[4],既可以彰显东方审美的独特韵味,又可以与前沿设计相接。(一)写意画的构成分析。中国水墨写意画多以点、线、面为主要的构成要素。与西方传统绘画主要通过明暗色调表现空间层次不同,中国水墨写意画侧重于利用线条的对比和面的对比,以及线条的穿插、面的穿插、留白等方式表现虚实关系。[5]点主要通过虚实、大小和疏密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山人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考虑其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6]若布局有失当之处,则通过提款来平衡、完善画面。以朱耷以下两张图为例,第一张图右上角主要是山石,山石坚毅刚硬,主要起衬托作用,因而用墨深浅有度,线条由上而下渐细,不与画面主体的百合争锋。水面由无数根水平线组成,虽然所占区域不大,但是因水平线的特质而给人安静、平和以及舒展之感。第二张图也颇为有趣,那一轮月并未用线条勾勒,而是用无数墨色较浅的点组成。这些点并不规则,富有变化,因而毫无单调乏味之感,一下子把月色朦胧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云追月,云影相随,本是很美的一个画面,但是鹿的白眼和动势把画家的纷乱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讯作者:刘遵月
单徐榕,刘遵月:探索写意画的绘画造型设计
图1(清)山人 百合拳石 图2(清)山人 月鹿图点、线、面几种构成要素共通与互融,体现在设计中具有调和感,进而达到整个画面的和谐。山人的花鸟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少”,他自己形容为“廉”。“少”既体现在描绘的物体少,也体现在作图时的用笔少,可以说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杰出代表。这种构成的方式,对画家的分析概括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设计中更是尤为重要。中国水墨写意画看似随性,实际上是有章法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浓淡等的变化和线条的轻重疾徐、光润涩滞、枯硬方圆等笔迹,传达出画家内心愤懑、欢愉、忧心、无奈等情感意绪。[7]图3(清)山人 古木双禽 图4(清)山人 菊石图132
(二)写意画的构图分析。国画有九种常用的构图,分别为“之”字型、三线体、对角位、三角型、矩型、几何型组合、段迭式、层迭式和井字形。“之”字型是水墨写意画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尤其是花鸟画。整个画面通过“之”字型把分散的各部分串联起来,这样既避免了构图只偏重某一侧,[8]又避免了两边完全对称的呆板,在富有变化、灵动的同时也保持了均衡统一(如图3)。而在山人的构图中,三角型构图也有应用(如图4)。在几何图形中,三角型是最稳定的一种图形,给气稳重之感。因而当整幅画作中的景物的外轮廓构成三角形时,就会显得集中和肃穆,整体性较强。(三)写意画的色彩分析。首先,中国画有其传统的用色观念,很多色彩取法自然,极具魅力,如赭石、花青等色。[9]常用色相为五色,即黑、白、红、黄、蓝,五色观极具民族特点。在国画里,则强调“墨分五彩”,并将其具化为焦、浓、重、淡、清等多层次的色彩分阶,并赋予它兼容万色之职能。[10]黑白相生,经过调和可出世间万物之色,这是中国画色彩理论中的关键理念。因而在水墨写意画中,罕见完全还原实物色的画作,都是基于对生活的观察,再进行提炼与归纳,这与西方绘画的原色理论有很大出入。[11]六朝谢赫提出“随类赋彩”的色彩观,逐渐成为了中国画最重要的用色观念,继而也逐渐培养出中国独特的东方审美。在山人的写意画作品中,色彩大多也是由墨色,偶尔赋予诸如赭石、花青这样偏古典的颜色,笔法恣肆、用色典雅、不囿于古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在现代设计中,若想要设计偏古风和中国传统特色的作品,在用色上可以学习这些水墨写意画。[12]如设计作品整体都用黑白调和,配合灵动的造型,也别具东方韵味。二、写意画的设计造型与抒发情感的关系分析
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中国画的一代宗师,本是皇族世孙,却历经亡国之恨,后来削发为僧。他书画皆长,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大多奇崛夸张,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每一幅画都极具个性,画中蜷曲的雀鸟、孑孓的菡萏,都风骨傲然。他的花鸟具有人的情态,有种万物有灵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耷所画皆是心中所想,不能言的隐忍宣泄纸上,抒发愤世嫉俗之情。他画的鸟、鹿、鱼、鹰等,用笔苍劲有力,情态大多是眼珠顶着眼圈,向着世人翻白眼,要么是神情呆滞、精神恍惚。他笔下的鸟有的桀骜不驯、倔强不屈,就像一支随时会离弦的箭,一触即发,一飞冲天;而有的鸟则蜷缩着,曲足缩颈,一副受欺辱却顽强不屈的情态。这些鸟雀虫鱼,就像作者心中的冲突,是他自己的写照。而朱耷画中的山、石、草木、茅屋、亭台等,看似是点缀,是无心之笔,却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结合,笔美术视点
133
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13]让艺术创作更上一个层次,超乎凡尘。图5(清)山人 游鱼 图6(清)山人 画眉图7(清)山人 松下双鹰《戏剧之家》2019年第27期 总第327期
三、写意画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水墨写意画的构成、构图、色彩和造型均对当代设计有借鉴意义。写意画构成总体纯粹简洁,却更重视细节,追求在简单形式上的其他构成元素上的变化。例如,在线条上,中国水墨写意画很少采用带装饰的线条和重复的变形与旋转。写意画追求线条的连贯性,通常都是一笔勾勒,大的转折最多有二三处,线条更注重弧度的节奏变化以及线条横、纵向的墨色和干湿变化等。[2]而在构图上,可以把国画的九大构图法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使其构图更合理。色彩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五色配合,亦可用黑白调和出无数色阶。写意画造型精炼传神、注重写意而非写实,这与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是相合的。在产品设计里融入中国元素,富有诗意,又极具文化底蕴。[14]通过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发扬传统写意画中的优秀部分,思维创新,最终设计出有竞争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作品。参考文献:
[1]汪靖松,周橙旻.论宋代家具风格对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影响[J].家具,2018,39(02):58-62+67.[2]周晟.中国水墨写意画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指导意义[J].书画艺术,2006.[3]赵悦利,刘遵月.基于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分析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艺术评鉴,2017,(05):167-169.[4]郭君.国画的造型设计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12):129-130.[5]向宏年.浅论中国山水画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影响[J].艺术科技,2007.[6]成纬,董艳萍.论山人用笔形式的狂欢化[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8,(5):71-75.[7]杨正发.写意画笔墨表现中的情感意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1):-92.[8]高晟.关于国画构图特点、表现形式及原则的论述[J].美术教育研究,2017,(12):23.[9]李娟,刘俊哲,邵安宁,李修全.南京传统秦淮灯彩的文化传承及信息化保护构思[J].戏剧之家,2019,(02):233-234.[10]钟伦理.试论中国画色彩之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14.[11]林晓雯,詹涵涵,尤嘉伟,吴乐,林楚楚,刘俊哲.设计生活文化视域下南京传统手工业生存现状初探[J].戏剧之家,2018,(24):229-230.[12]穆娟娟,周橙旻.现代生活方式下红木卧室家具功能优化探讨[J].家具,2017,38(03):28-35.[13]昝圣骞.近代词体声律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4.[14]靳晓佳,郁舒兰.构建诗意化生活——当代家电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研究[J].设计,2016,(1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