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 哈尔滨党校学报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rEE SCHOOL OF THE CCP May.2013 No.3 Sefia1.87 第3期总第87期 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应对 徐庆雯 (广西师范学院,南宁530001) 摘要:随着互联网发展,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也日渐普及。公民通过网络途径,发布网 络舆情,以不同于传统渠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这是一种民主崛起的体现,但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也导 致它同时带来了许多弊端。在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不可忽视,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它是 件的导火索、扩音器,让更多的人关注,它会促进事情的解决,但也是件解决的绊脚石,会呈现各种不理 性、情绪化的观点,推动件的恶性发展,所以研究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控制应对是十分有必 要的。 关键词:件;网络舆情;规范引导 中国分类号:D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3)03—0092—04 网络的普及,带动了网络政治的兴起。舆情作 为公民的产生或持有的政治态度的表达也越来越多 地通过网络这种新途径呈现。件作为一种 社会现象,近年也呈上升趋势,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利用网络、发布舆情、策划件或围绕已发生 的件在网络上继续散布消息跟风炒作,这 类网络件的预防与控制迫在眉睫。杭州飙 车案,这原本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直至其演变成 危及地方形象和城市形象的公共危机事件,网 络舆情无疑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针 对网络舆情与件的作用机理,进行网络舆 情的规范与引导,提高件的预防与控制能 力,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也在不断进行着跨越式的发展。2000年2月,中国 网民只有890万,而到2011年9月底,“中国互联网 用户已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40%”L 21。这 表明中国超过1/3的人在使用网络,那么网络舆情 发布者总体人数可想而知,在通过网络表达政治意 见的人中,他们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城市、乡村,有着 参差不齐的受教育程度,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从事 着各种职业,年龄层分布也十分广泛,在网络这个开 放的平台上,由于它几乎没有进入,所以网络舆 情发布的主体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广泛的群体。 (二)网络舆情的客体内容丰富 所谓舆情,是民众对涉及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的态度和看法,比如国家在法律法规、各项 的颁布、执行中的各个环节,公民都可以发表自 二、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 己的看法观点,这种看法观点就是舆情。这是公民 所持有的一种政治态度【3l。过去公民只能通过电 (一)网络舆情的主体构成广泛 社会的动向,但随着网络的普及, 据不完全统计,在2O世纪9O年代初,各国网络 视、新闻知晓国家、公民也可以上传本地 用户总计还不足9万,2000年迅速增加到4.14亿, 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形成与公众,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 而到2011年3月时,全球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 信息,这样就打破了等级、地域,公众可以知 20.95亿人[1]。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 享,晓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内容就更加丰富,网络舆情自 然也就愈加丰富。 收稿日期:2013—03—21 (三)网络舆情传播覆盖不受地区,由点及 基金项目:教育部^、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810(B4) 作者简介:徐庆雯(1989一),女,江苏金湖人,硕士研 面且传播迅速,有别于传统媒介 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它打破了时间和空 究生。 间的界限,信息可以即时沟通,且传播范围广泛,只 ・92・ 要有网络可以覆盖就可以传送,也就是说,只要群体 性事件发生地方有网络,网民就可以通过网络在不 受到过多的条件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自 由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般传统媒介在 件发生以后,往往为了维护地区的稳定,安定民心, 在地方的要求下选择息,规避相关新闻 报道,而网络则恰恰把这类事件公诸于众,并且由于 的刻意隐瞒,而导致网络信息更为广大民众所 信服,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信息得不到 2.完善公见表达渠道,有利于公民不良情 绪的疏通。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 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实质性利益的与公众对质 事件也是时有发生,网络舆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 成为件发生的“导火索”。但是我们也应 当看到,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它是我国不健全公民 利益表达渠道的补充,也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 “出气筒”【5 J2I 7,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 实件的发生。比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 信任。并且在其发布相关件的消息后,网 络上的各类论坛、贴吧、博客上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响 应者,进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四)网络舆情讨论的内容受网络自身匿名性、 盲从性的影响而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虚拟的 身份自由地发表观点,在网络的世界中,公众会有摆 脱社会约束力的错觉,容易使人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和社会责任感。在网络件中,突出表现在 经常会有过激言论和观点的出现,这些人平时可能 是极其理性的,一旦进入网络其言论又会是极其个 性张扬。而这些观点又恰恰引起了许多人的盲从或 者跟风,美国学者桑斯坦曾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 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 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 点”L 4l,最终助长了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化和情绪化, 使其形成一定规模,使网络舆情面临失控的状态,无 论是在网络还是现实中,或是最终引发件, 或是加剧件的恶化。 二、网络舆情对件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1.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建设一支新的监督力量。 近几年,网络民众意见的常态表达机制,已经成为社 会监督的重要形式,网络舆情对件的 影响也是越来越深人和广泛。公民是自已利益的保 障者和发言人,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 的政治态度和观点,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充分享受宪 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网络给了实现这一 权利的渠道。并且在当前我国权利监督不及时、不 到位的情形下,公众开始利用网络对已发生的事件 进行炒作并扩大其影响,尝试以网络舆情监督公权 力,建立一支新的监督力量是可行的。杭州飙 车案中,在网络的强大压力之下,肇事者最终被 判处三年有期徒刑,还死者一个公道,这就是网络群 体性事件产生社会监督力量的一个经典实例。 长事件”,实际上没有直接利益人,网民主要是针对 其关于房价的不当言论和奢侈消费进行“声 讨”,一种不满的社会情绪的集中释放。相关 部门如果应对得当,也许可以通过网络舆情,让社会 焦虑得到解构和释放。 3.把握社情,有利于件的解决。 网络舆情其实是现实社会舆情的一种呈现方式,有 时网络舆情就是现实件的预告。各级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充分了解、民情、 民愿,对执政党、对各级都是十分有益的,可以 帮助他们把握好社情,网络舆情所反映的社会 问题之所以会导致件的发生或者加剧群体 性事件的恶化,就代表公民的利益受到的损害,在社 会主义的中国,国家必须要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那 么网络舆情就为敲响警钟,帮助及时地完 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方针,将问题控制在萌芽 或初始状态。 (二)网络舆情的消极作用 1.成为件的“导火索”,直接引发群体 性事件。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各个阶层都在不同 程度上存在不满、焦虑的情绪,而网络舆情的热点事 件往往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各种复杂社会问题,以及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通过正常有效的渠道表达的观 点,比如“南京周久耕案”、“事件”、“杭州飙 车案”、“案”、“郭美美事件”等,这类直接聚 焦、官民矛盾、差距的社会问题,都是 十分敏感的话题,一旦触发就会激起网民的不良情 绪,引起网民的持续关注,并且借助网络发表对“弱 者”的同情观点,宣泄自己对、富人阶层的不满 情绪,并且利用网络,迅速传播互动,产生更大的网 络舆情声势,更有甚者,进行组织、策划,使其直接演 变成带有特定诉求性质的件。这类事件在 近些年逐渐增多,这类网络件相较传统的 件更加难以处理,一旦引导或处置不当,很 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事件,影响更为深远,危机社 会稳定。 -93・ 2.成为件的负面“催化剂”,推动群体 性事件向恶性发展。由于网络舆情的主体众多,议 题广泛而随意,这大大增加了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化 和情绪化倾向,网络个体淡化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 能力,导致情绪化、负面化的舆情充斥网络,成为了 一种负面“催化剂”,推动了件向恶性发 展。网络谣言、网络上的过激言论的广泛传播,往往 会误导公众视听,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 化、局部问题全局化,由此使得件规模扩 大、矛盾加深、冲突加剧,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 比如在杭州飙车案中,网络舆情就使得飙车事件不 断扩大化并恶性化发展。案发初期,杭州市西湖区 交警大队原本期望能够通过新闻发布会澄清飙车案 的相关问题却事与愿违,反而导致“欺死马”风靡网 络;杭州市蔡奇作了依法严处的批示,但更吸引 网民关注的却是浙大学子发表的言论,“我们每次 过马路打酱油也许都有生命之忧”,因此“珍惜生 命,远离杭州”便迅速在网络上散播l5j259;依据依 法严处原则判处胡斌3年有期徒刑,网民依然是不 依不饶,又开始热炒“替身说”,使得杭州市的司法 形象和杭州市再次陷入批判的浪潮中。网 络舆情有选择的传播,对事件的发展显而易见地起 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飙车案朝着规模更大、危 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变异。 3.成为件有效解决的“绊脚石”,妨碍 件的控制。网络舆情传播的及时性、开放 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导致引导网络舆情的 难度加大,对处理件的速度和能力提 出了挑战。一方面要尽快处理发生的 件,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平息网络谣 言,使网民信服。网络舆情基本上与件是 自始至终相伴的,随着事件的发展,围绕着事件所涉 及的话题将会不断延续,并且信息量泛滥,各类虚假 消息、过激言论、网络谣言均是参杂其中,极易引起 民众的恐慌、不满,给件的控制带来严重的 阻碍,这样都无形增加了应对的难度和危机处 理的时间,网络舆情也成了件有效解决的 “绊脚石”。 三、件中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 当前网络舆情对件的影响日益增强, 规范和引导网络舆情,对于件的有效控制 和解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件 的预防与处置中,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全力应对。 ・94・ (一)加强网络舆情主体的素质教育 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对人的 管理,也就是对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管理,对人的管 理,最终要落实到个人的自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公民可以肆无忌惮地任意发表言论,甚至诋毁、谩骂 他人,这是在现实社会中这些网民不会做的事,那么 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加强网民自律就成了迫在眉 睫的事情。网络舆情的主体要加强他们自身素质教 育,包括培育基本政治素质,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 场,不盲目跟风或发出过激言论;加强法律素质修 养,知法守法,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在网络中造谣、 诋毁他人,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危害社会公共秩 序;有基本的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并体现在网络舆情中,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二)加强思想建设,建立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 机制 应建立针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快速反应、控 制、回应机制,科学设立网络引导程序,有效引 导网络舆情,避免谣言、流言的泛滥。一是构建多元 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积极构建层级警报制度,实现 长线预测,短线预报;二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必须 第一时间调查处理并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6 J; 三是成立一个网络舆情管理指挥部,负责汇总、分 析、整理网络舆情,再反馈给各部门,协助各职能部 门制定灵活的应对之策,即建立网络舆情的控制与 回应机制,加强地方的信息收集、甄别、回应的 系统性能力。 (三)建立网络与传统媒介的有效合作模式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已经在实践中 证明了其优越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的各种特性, 但是也存在传统新闻媒介所无可替代的权威性、精 确性等特点。所以寻求网络与传统新闻媒介有效的 合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一要继续发挥传统媒体舆 论权威地位的报道优势,引导工作的理性态度。二 是规范商业网站对敏感事件的信息发布的客观性、 准确性,坚决避免不实报道和信息炒作。三是要创 新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如浙江在线等网站开辟 “社情网上通道”,鼓励网民实名反映问题、举 报和揭发各种非法行为等。 (四)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公民网络政 治参与秩序 自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 列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法规和条例,如《中国公用 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息服 务管理办法》、《全国常委会关于维护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