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智能型分时分压供水系统的研究

智能型分时分压供水系统的研究

来源:九壹网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月第7卷第4期:理工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 Sci Edit)Dec.20 l 0,Vo1.7 No.4:Sci&Eng ・ 135・ 智能型分时分压供水系统的研究 许广彬 (淮南联合大学机电系,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分析了智能型分时分压供水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设计了硬件电路;根据系统的控 制要求,设计出流程框图,特别是分时分压自动操作模式和功能子程序it-作流程图。该系统可以实现供 水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具有稳定、高效和低能耗的特点。实际应用证明,与传统供水控制模式相比其能 耗大大下降,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 [关键词]智能型;分时分压;PI C;变频器;触摸屏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0)04一N135—05 城市供水系统是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供水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是个永 恒的话题,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经济供水不仅影响供水企业,而且涉及到社会的稳 定。过去常用的供水方法,如水塔供水、恒速泵加压供水,由于存在着很大缺陷,已基本淘汰。现在常 用的供水方法是变频恒压供水,即采用变频器直接控制泵类负载,利用变频器内置PID调节软件,直 接调节电动机的转速保持恒定的水压,从而满足系统要求的压力。供水系统采用变频控制,既能大量节 约能源,又能稳定供水系统的压力,保障管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为此,笔者设计 了智能型分时分压供水系统,下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r系统硬件设计 1.1系统的构成 根据供水工作原理和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可以设计出 供水系统的电气控制系统框图,如图l所示。该系统的核心 控制器是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I C,有数字量的输入和输 出,模拟量的输入只有一组。触摸屏采用监控画面实现操作 员对过程的控制和过程可视化,如压力的设定和实际压力的 显示等。 1.2主电路的设计 图2所示为电控系统主电路图。3台电机分别为M1、 M2、M3,接触器KM1、KM3、KM5分别控制M1、M2、 M3的工频运行;接触器KM2、KM4、KM6分别控制M1、 图1 电气控制系统框图 M2、M3的变频运行。FRl、FR2、FR3分别为3台水泵电 机过载保护用的热继电器;QS1、QS2、QS3、Qs4分别为 变频器和3台水泵电机主电路的隔离开关;FU1为主电路的熔断器;VVVF为通用变频器。 1.3控制电路的设计 图3所示为电控系统控制电路图。SA为手动/自动转换开关,SA打在1的位置为手动控制状态, 打在2的状态为自动控制状态。手动运行时,可用按钮SB1 SB8控制3台泵的启/停和电磁阀YV2的 通/断,保证自动运行出现故障时,可以控制3台泵工频运行,实现对用户的不间断供水。系统自动运 行时,PLC在程序控制下运行,PI C的输出端Qo.0~QO.6分别控制3台泵的工频、变频运行及水池 阀门,实现分时分压智能化供水。 [收稿日期]2010—08—23 [作者筒介]许广彬(1969~),男,1991年大学毕业,讲师,现主要从事自动化专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月 图中的Qo.o~Oo.5为PLC输出端 o=m FU1 一 ¨n ==I 触点,它们分别控制KM1~KM6交流接 触器线圈。为使图面整洁,图中与PLC模 块相连的7根线,只用1根线代表。PI C QS 输出端触点旁边的4、6、8等数字为接线 编号,L和N所加电源电压为交流22oV。 VVvF 1.4 PLC外围电路的设计 图4所示为PLC的外围接线图。 PLC外围电路主要由主机S7—2OOCPU224 PLC、I/O扩展模块EM221和4模拟量 输入/1输出混合模块EM235组成。 L+、M为PLC自身提供的直流 24V电源的正、负极。水池的高位及低 位的检测为数字量,连接到PLC的输入 点IO.3和10.4上。控制面板上的手动控 图2电控系统主电路 制部分10.1、10.5~I2.0的输入主要在 调试系统时使用,调试完成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1L和2I 为输出端Q0.0~Q0.6的公共端,L1和N 为PLC的交流220V工作电源输入端,Q0.0~QO.6输出端分别控制KM1~KM6交流接触器线圈和水 池阀门,具体连接见图3 急停 手动启动 自动启动 水池高位 水池低位 1●泵工频启动 1●泵变频启动 裂工频启动 粟变j氢启动 3.裂工频启动 3I象变频启动 电动机加速 电动机藏速 水池进水阀门 变频器复位 图3 电控系统控制电路 图4 PLC的外围接线图 EM221和PLC的扩展口相连,它从I/O总线上获取+5V的电源,它的输入点的公共端1M也接 在PLC的M端,为24V电源负极,输入点需要连接的24电源正极可连在PI C的I +端。 第7卷第4期:理工 许广彬:智能型分时分压供水系统的研究 EM235要实时采集泵出口处水压,送给PLC以实现压力闭环控制,只有一路模拟量输入,通过压 力传感器电路将压力信号转换成0 ̄20mA的直流电流信号。 2系统软件设计 智能型分时分压供水实现的关键是自动模式程序的设计,在工作流程图中不仅要完成每天分时间段 的压力变化及每时间段的压力变频恒定调节,还要实现水泵拖动电动机每隔2h轮换工作。 通过手动/自动开关将系统选择为自动模式,按下自动启动按钮,系统自动开始运行,其工作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初始化串口,读取系统时钟并扫描各时 段压力值设定。 自动控制 2)向变量传送现时段的设定压力值,并通 过串口传送给变频器。 串口初始化 读取系统时钟 3)执行画面显示程序。 扫描各时段压力值设定 4)如不停止,检测水池水位,水位满足要 求,执行控制1模块程序(执行顺序为1#泵一2 向预备变量传送满足现时 #泵一3#泵,再回到1#泵重复循环)。 段条件的设定压力值,并 通过串口传送给变频器 5)运行到2h,执行控制2模块程序(执 行顺序为2#泵一3#泵一1#泵,再回到2#泵重 复循环)。 执行画面显示程序(当前 实际压力、设定压力值及 6)运行到2h,执行控制3模块程序(执 运行频率) 行顺序为3#泵一1#泵一2#泵,再回到3#泵重 复循环)。 7)运行到2h,重新回到执行控制1模块 Y 程序,再进行下一个循环。 在设单一变频器的3台泵组分时分压供水 泵站中,为了使设备均匀地磨损,水泵及电动 机是轮换工作的。如和变频器相连接的泵为变 图5分时分压自动操作模式工作流程图 频泵,变频泵也是轮流担任的,每隔2h,变频 泵轮换工作一次。分时分压自动操作模式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在分时分压自动控制模式流程图中,调用了水池水位检测和完成压力闭环控制的子程序(具体为3 台泵的变频调速、工频运行和停止控制),主要包括水池水位检测程序、控制1模块程序(包括1#泵 控制程序、2#泵控制程序、3#泵控制程序和切除工频运行程序)、控制2模块程序(包括2#泵控制 程序、3#泵控制程序、1#泵控制程序和切除工频运行程序)和控制3模块程序(包括3#泵控制程 序、1#泵控制程序、2#泵控制程序和切除工频运行程序)。 水池水位检测程序主要对进水阀门的运行和停止进行控制,水池水位检测工作流程图如图6所示。 控制1模块的1、2、3#泵控制程序主要控制1、2、3#泵的变频调速、工频运行和停止,控制1 模块1、2、3#泵控制流程图如图7~9所示。 控制1模块的切除工频运行程序主要控制当3台泵在工频状态下运行时,根据检测到的管内压力反 馈值,3台泵依次停止,控制1模块切除工频运行泵工作流程如图1O所示。 控制1模块的1#泵控制程序、2#泵控制程序、3#泵控制程序和切除工频运行程序构成1#泵、2 #泵和3#泵每时间段(2h)的压力变频恒定调节,即随着压力从零增加到最大值,泵从1#泵变频运 行增至1#泵、2#泵和3#泵全部工频运行;当压力从最大值减小到零,3台泵从3#泵、2#泵和1# 泵全部工频运行减至1#泵变频运行,最后全部停机。控制2模块和控制3模块中用到的4个程序流程 图的设计,与控制1模块程序流程图类似。 ・ 138・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月 图6水池水位检测工作流程图 图8控制1模块2#泵控制流程图 图7控制1模块1#泵控制流程图 图9控制1模块3#泵控制流程图 第7卷第4期:理工 许广彬:智能型分时分压供水系统的研究 图lO控制1模块切除工频运行泵工作流程图 3结 语 智能型分时分压供水自动控制系统是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用水特点而设计的全自动、节能型、可靠 性好、新型供水自动控制系统。它集成变频调速、PLC控制、PID调节、逻辑电路、传感技术、触摸 屏技术等数项先进技术,可在不同时段,根据供水管网瞬间用水量的不同而引起的压力微量变化,自动 改变水泵转速和启动台数,变频器微调和PLC宏观相结合,自动调节供水峰谷期的供水量,解决 了目前供水系统中存在的可靠性不高、自动化程度低、能耗高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泽伟,曲鸿章,谢兴华.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2,(4):27 ̄29. [2]王涛,王爱国.PLC及变频技术实现的恒压供水系统[J].自动化博览,2004,(6):41 ̄42,44. [3]王宪生,李先祥.基于DSP控制的变频自动恒压供水系统设计[J].自动化仪表,2006,(12):23~25. [4]程玉华.西门子s7—200工程应用实例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吴志敏.西门子PI C与变频器、触摸屏综合应用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编辑] 易国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