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来源:九壹网
第47卷 第5期2007年9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47 No.5Sep.2007

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张希清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 要:在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中,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问题成为最大热门课题之一。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的制度。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或曰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0。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

关键词:科举制度;定义;考试;起源;隋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在科举制度的研究中,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问题成为最大热门课题之一。从1983年以来,仅在5历史研究6杂志上,有关专论文章就有六七篇之

¹多。另外,还有不少学者在专著中进行过专门讨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5-0099-08祖慧、龚延明说:/对此,我们颇有同感。0有此同

感者,恐怕还有很多人。所以,这里不厌其烦,对科举制度的定义再予申论。

关于科举制度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分科举人0说。这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如早在1939年,周谷城在5中国通史6中就说:/科举制,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之义。0分科举人。0

[4]23

[3]553[2]31

论。这些论著对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科

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1993年,我在5关于科举制度创立的几个问题6一文和5中国科举考试制度6一书中,就有关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等问题简要地发表了一己之见,»大概因为这两种书刊发行量甚少,至今尚未见到正面回应,故再申论之,以就正于方家。

一、科举制度的定义及其特点

目前,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原因之一,是对科举制度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刘海峰说:/科举起源问题不仅是史实的考证问题,而且牵涉-科举.的定义问题,只有明确-科举.一词的内涵,才能取得对科举起始时间的共识。0[1]6

收稿日期:2007-04-15

º

1960

年,韩国磐在5略述科举制度6中说:/所谓科举,就是

稍后,他又在5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

[5]295

两点小考6中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来选举人才的选举制度。0

第二种说法是/按科取士、考试进用0说。如1977年,沈任远在5隋唐政治制度6中说:/科举即是以科目考试选举人才。0

[6]206

19年,黄留珠在5中

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6中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

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0[7]197徐连达、楼劲在5汉唐科举异同论6中说:/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故察举,科举,一也!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汉至明中叶政治文化与政治演进、制度变迁关系研究0阶段性成果(05JJD770001)

作者简介:张希清(1945-),男,河南濮阳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¹1983年以来,5历史研究6杂志发表的有关科举制度起源的专论主要有:何忠礼的5科举制度起源辨析6,1983年第2期;金旭东的53科举制

度起源辨析4之商榷6和周东平的5关于科举制度起源的几点意见6,1984年第6期;徐连达、楼劲的5汉唐科举异同论6,1990年第5期;刘海峰的5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6,2000年第6期;祖慧、龚延明的5科举制度定义再商榷6,2003年第6期,等。

º黄留珠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6第五章5隋唐的科举和铨选6,陕西人民出版社19年版;阎步克5察举制度变迁史稿6第十四章5科举的»张希清5关于科举制度创立的几个问题6,5北学6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中国科举考试制度6,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前夜6,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高明士5隋唐贡举制度6第一章5隋代的贡举6,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等。

99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0这一定义体现了/分科0与/考试0两种要素,但没有体现考试作用的大小。

第三种说法是/三要素0说。如1934年,邓嗣禹在5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6中说:/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0何忠礼在5科举制度起源辨析6中,提出科举制度应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0然后给科举制度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以-投牒自进.为主要特征,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的选官制度。0[10]101祖慧、龚延明在5科举制度定义再商榷6中说:/关于科举制定义,可做出如下界定:(一)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二)招考向全社会开放,原则上许平民或-投牒自举.报考;(三)地方与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0

第四种说法是/广义狭义0说。刘海峰在5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6等文中说:/科举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即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甄试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即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0[1]3

我认为,上述四种定义的表述都不太准确。1993年,我对科举曾下过一个定义,即:/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的制度。0[11]178[12]8这一定义与/三要素0说颇为相近,但是更为确切而简练。第一,这一定义确切说明了科举制度的实质和目的乃是一种选拔的制度。上述第一种定义,未能明确说明科举制度的实质,或者只说是一种/选举制度0。古代汉语中的/选举0和现代汉语中的/选举0的涵义是不同的。在古代汉语中,/选举0指选拔举用贤能;在现代汉语中,/选举0指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所以,我们今天不能按古代的说法表述为/选举制度0,而应该明确表述为/选拔的制度0。

¹

[2]43

[9]281

[8]116

第二,关于科举的第一个要素,我的表述是/朝廷开设科目0。/朝廷0表明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而/科目0既没有说/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0,也没有说/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0。这是因为:其一,在隋朝及唐初,恐怕并非/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

¹

科目0,对此有待进一步考证。其二,/明经0科在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科举时就被废除了,以后再未设置。其三,/制科0在南宋已经大为衰微,南宋150多年间,制举仅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一科,仅于孝宗乾道七年(1171)举行过一次御试,而登科者仅为李垕一人而已。元、明两朝不设制举;清朝于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元年(1736)举行过两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又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行过一次经济特科考试之外,亦不设制举。因此,在科举定义中不必列举具体的科目,只说/朝廷开设科目0反而更确切、更简练。

第三,关于科举的第二个要素,我的表述是/士人可以自由报考0,用了/可以0二字,而没有用/完全0一类的文字。因为唐宋时期,士人应贡举,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0,[13]1161,卷445选举志上6即可以自由报考,不必他人推荐;但武举、制举,一般则必须有的推荐。如唐代应武举人不需举荐,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初复置武举,低级文武及文武子弟可以自由报考,但是/未食禄人0必须/召命官三人委保行止0,才能应举。

[14]5选举6一七之五

仁宗皇祐元

年(1049)罢武举,至英宗治平元年(10)复置武举时,则/应武举人,不拘食禄子孙并已仕、未仕人等0,

[14]5选举6一七之一o并须朝廷命官/保明闻奏0,始得应举。

又如,唐朝制举,一般均须命官举荐。宋太祖乾德二年(9)初置制举,诏曰:/今后不限内外职官前

合门,进奏请资、现任,黄衣、布衣,并许直诣门

应。0[14]5选举6一o之六即均可自由报考。仁宗庆历六年(1046)则变为:/诏礼部贡院,自今制科并用随贡举[14]5选举6一o之二五

为定制,亦须近臣论荐,毋得自举0。自此应制举人遂废自由报考,而必须由命官/保明奏举0。

由此可以看出,武举与制举还保留有察举制度的残余,但是它们已经不是察举而是科举了。因为/投牒自举0即自由报考并不是/科举0的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0。在整个选拔制度中只要/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0,即表明由察举制度变为科举制度了。

相关内容参见高明士5隋唐贡举制度6第一章5隋代的贡举6,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45-52页;祖慧、龚延明5科举制度定义再商

榷6,5历史研究62003年第6期,36-37页。

100第四,关于科举的第三个要素,我的表述是/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0,强调了/主要0二字,而不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0。因为在隋唐五代及宋初,在决定取舍的因素中还有/通榜0、/公荐0等不少推荐的成分。如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权德舆知贡举,邀请陆亻参/通榜帖0。韩愈向陆亻参举荐了十名举人,权德舆在三榜录取了其中的六人。又如李焘5续资治通鉴长编6卷四、乾德元年(963)九月丙子纪事云:/故事,每岁知举官将赴贡院,台阁近臣得保荐抱文艺者,号曰-公荐.,然去取不能无所私。0

[16]105,卷4

[15]115,卷85通榜6

犹用公卷。苏颂云:/秋试先纳公卷一副,古律诗、

赋、文、论共五卷。0[17]215,卷155议贡举法6进士所纳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旧卷装饰重行书写,或被佣人易换文本,致使无凭考校。而且数千上万举人齐赴省试,按公卷一副共五卷计算,省试则有三、四万卷之多,即使知举官先一月差入贡院,又如何能详考等第?公卷既无凭考校,又无暇考校,行之何用?除了为势家子弟大开方便之门以外,只能是一种累赘。于是,仁宗庆历元年(1041)八月十一日,权知开封府贾昌朝上言:/故事,举人秋赋纳公卷。今既糊名、誊录,则公卷但录题目,以防重复,不复观其素业,请罢去。0诏从之,自是应举人不再纳公卷。

庆历元年之后,既废公荐,又罢公卷,程文始成为评定艺业、决定去取的惟一根据,即陆游所说的/一切以程文为去留0。在庆历元年之前的四百多年间,均非/一切以程文为去留0,但不能因此而说这四百多年间的通过考试选拔的制度不是科举,所以将科举的第三个要素表述为/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0是最为确切的。

那么科举制度具有什么特点呢?也就是说,它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时代不同,选拔的制度也各有差异。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选拔的制度主要有世卿世禄制度、察举制度和科举制度等。世卿世禄制度,又称世官制,是一种主要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选拔的制度,主要实行于夏商周时期。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王按宗法制原则,即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封诸侯、卿、大夫、士;这些诸侯、卿、大夫、士则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从夏、商到周,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了大约1800年;秦汉以后的恩荫制度(又称任子、门荫、荫补等),则是世卿世禄制度的变种或残余。

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颁行的5求贤诏6为西汉察举制度奠定了基础。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和十五年(前165)的诏书,明确规定了察举的科目和对策应试方法,标志着察举已向制度化发展。至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制度,并在两汉选官制度中确立了主体地位。察举制度的科目主要有孝廉、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才0),均每岁举行,称为常科;另外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科,但不经常举行,是为特科。察举主要是根据刺史、郡守等地方官和的三公、九卿、列侯的推荐而选拔的制度,故又称为/荐举0。贤良方正科需对策;孝廉在西汉时不

101[18]69,卷5

[14]5选举6一五之一一

因为允许/公荐0,唐至宋

初一直盛行/行卷0之风,应举的士人纷纷将自己撰写的诗文做成卷轴,投送至公卿大臣之门,以求其延誉。知举官往往主要根据公卿大臣的推荐决定弃取高下,而举人的程文即试卷所起的作用反而甚小。例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礼部侍郎崔郾受命于东都洛阳考试举人,三署公卿冠盖相属,竞相荐士。太学博士吴武陵以5阿房宫赋6举荐杜牧,被预定为第五名。有人说杜牧/不拘细行0。崔郾说:/已许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0[15]118,卷65公荐6更有甚者,唐文宗开成三年(838),礼部侍郎高锴知贡举,裴思谦/自怀0大宦官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一缄入贡院0,/书中与思谦求巍峨0。高锴曰:/状元已有人,此外可副军容意旨。0思谦曰:/卑吏面奉军容处分,裴秀才非状元,请侍郎不放。0高锴迫于仇士良的权势,不得已而从之。可见,虽然也有某些真才实学之士通过/公荐0而科举及第,但更为势家子弟垄断科举大开方便之门。一般士都无由交结权贵,无人推荐,则只能望榜兴叹!这显然是察举制度的残余。

北宋建立不久,宋太祖就多次下诏废除/公荐0。如乾德元年(963)九月丙子,/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0。开宝六年(973)四月,又颁布了详细的处罚条例:/诏,,今后凡中外文武官僚荐嘱举人,便即主司密具闻奏。其被荐举人勒还本贯重役,永不得入举场;其发荐之人必行勘断。犯者许逐处官吏及诸色人陈告,如得实,应幕职及令录当与升朝官,判司簿尉即与本处令录;其诸色人赏绢五百匹,以犯事人家财充,不足,以系省绢添支。0

际上终被废除。

[14]5选举6三之三

[16]105,卷4

[15]186,卷95恶得及第6

此后,/公荐0在法律上和实

另外,在唐及五代,应试举人除向公卿大臣投献所写诗文等作品,即/行卷0以求/公荐0之外,还要向知贡举官投纳所撰诗文,称为/省卷0,亦称/公卷0,以供观其素业。宋初,踵唐及五代之制,解试、省试

需考试,到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开始/诸生试家

[19]2020,卷615左雄传6

法,文吏课笺奏0。不过,这些考试并不决定取舍,只是对授官的高下起到一定的作用。正如宋人叶梦得所说:/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0[20]133,卷9

西汉至东汉中期,察举制度在实行过程中比较严格,通过察举选拔了不少有用之才。但到东汉后期,主昏政暗,外戚宦官擅权,察举日益谬滥。应举者为了求得举荐,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举荐者则滥用职权,营私舞弊。正如当时人所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0[21]393,卷155审举6

察举制度从西汉文帝开始创立,直至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被废除,实行了将近八百年。与此同时,在汉代还实行了或地方官府自行选拔录用属吏的征辟制度;在魏晋南北朝还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度,由朝廷选派现在任职、原籍本州郡的德才兼备有鉴识的担任大、小中正,负责将辖区内的人物评定为九品,上报朝廷,再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行状,授予相应的官职。其流弊则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0,

[23]988,卷21、左思5咏史诗八首6之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0。

这些选官制度也都是以举荐为特点的。

对于科举制度,邓嗣禹在5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6中已经概括出了三个特点,即/投牒自进,按科应

[9]281

试。试后有黜落0。何忠礼在5科举制度起源辨析6中则进一步概括为:/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0应该说,邓嗣禹、何忠礼的概括大体是不错的。问题是,在这三个特点中哪个是最主要的呢?

邓嗣禹对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没有进一步论述,而何忠礼则认为:/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度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荐举制最根本的区别。0[10]101许树安也认为:/科举取士与以往的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即所谓-怀牒自列于州县.。0[24]53阎步克也认为:/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投考,这就是科举与察举的根本区别。0

[25]311

[10]101

[22]1274,卷455刘毅传6

由他人推荐;但是武举、制举,一般则必须有的

推荐,保留有察举制度的残余。难道能说唐宋时期的武举、制举不是一种科举制度吗?

周谷城、韩国磐、沈任远则是将/分科举人0作为科举制度的惟一特点。这恐怕更为不妥。因为科举制度是分科举人,察举制度也是分科举人,甚至其中不少科目的名称如秀才、明经、贤良方正等,都是相同的。他们只注意到科举制度/分科举人0这一特点,而没有注意到/可以自由报考0和/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0这两个特点,这样就无法将科举制度与察举制度区别开来了。

刘海峰认为科举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0,这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一定义也没有把握住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没有考虑到/以举荐为主0与/以考试为主0之间的本质区别,给人一种折衷、调和的感觉,那样也同样就会把/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甄试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0即察举制度,与/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0即科举制度这样两种选官制度混为一谈了。

金旭东认为:/-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才是科举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科举制与荐举制最根本的区别。0黄留珠说:/在选拔人才中是否实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仅是科举制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而且也是科举制与封建选官制度中其它入仕杂途,如恩荫、军功、吏道、纳赀等最根本的区别。0这种说法恐怕太绝对了些。如上所述,因为在隋唐五代及宋初,在决定取舍的因素中还有不少举荐等非以程文为去留的成分。如/公荐0、/公卷(省卷)0等。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之后,既废公荐,又罢公卷,程文始成为评定艺业、决定去取的惟

[19]69,卷5一根据,即陆游所说的/一切以程文为去留0。

[7]191

[26]62

在庆历元年之前的四百多年间,均非/一切以程文为去留0,但不能因此而说这四百多年间的通过考试选拔的制度不是科举制度。孙培青指出:/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0

[27]160

吴宗国认

为:/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仅在于,科举是完全按考试成绩来进行选拔,没有其他附加条件。而察举则不然。0[28]10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将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或曰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表述为/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0更为确切。

综上所述,在世卿世禄制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血缘关系;在察举制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而在科举制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也就是说,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或曰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

这种说法

恐怕不妥。因为,如上所述,唐宋时期,士人应贡举,固然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0,即可以自由报考,不必102本区别在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0。明乎此,就比较容易确定科举制度的起源了。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

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使人莫衷

¹

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始于汉

试家法,文吏课笺奏0,但这种考试都不决定取舍,而

只决定高下。汉代的察举制度,举荐是第一位的,考试是第二位的。所以,不能说科举制度起源于汉。其次,根据科举制度的定义和史载,在唐代已经实行科举制度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科举制度是否就起源于唐代呢?这是需要认真讨论的。唐人有不少隋设进士科的记载。如武则天天授三年(692)左补阙薛登(7-719)上疏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放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

贵。0又如代宗广德元年(763)杨绾(?-777)上疏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0[32]3430,卷1195杨绾传6杜佑(735-812)5通典6卷十四5选举典6二载:/炀帝始建进士科。0刘肃在作序于元和二年(807)的5大唐新语6卷十云:/隋炀帝改置明、进二科。国家因隋制。0唐末五代时的王定保也说:/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0另外,在隋唐的史书中还发现一些隋代的进士,如房玄龄、侯君素、孙伏伽、杨纂、张损之、温彦博等。何忠礼对这些进士做了一番考证之后说:/综上所述,在当前史学界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见认为进士科首创于隋,并把它作为科举制度起源于隋的主要根据,他们所持理由虽然不少,却没有一条是令人信服的。0

[10]111

[15]10,卷一5散序进士6

[32]3138,卷1015薛登传6;[33]卷175选举典65;[34]卷281,薛登5论选举疏6

代说。近人主张此说较早者是黄炎培。他说:/如果真要说科举的起源,该说西汉。当时的考试制度,不

早已分科射策么?0[29]4近来,徐连达、楼劲也认为:/科举始于汉0,/汉代实为科举的初创期,唐代则系其完善期0。

[8]117

其二,始于隋代说。近人主张此说较早者是邓嗣禹,他说:隋代取士已有/公同考试0之法,/加以进士为科,实始于隋,故溯源厥始,当推及之。特因其制不彰不备,仅具雏形,故谨慎重作结曰:科举之制,肇基于隋,确定于唐。0[9]281范文澜认为:/六o七年(按即大业三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0沈任远认为:/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经宋、元、明,至清末方废除。0[6]207黄留珠认为:/科举产生于隋、确立于唐之说,是可以讲通的。0吴宗国认为:/科举,,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0[28]1高明士认为:/贡举制度,创立于隋文帝,确立于唐太宗时代。0

[31]4[7]197

[30]15

而何

其三,始于唐代说。俞大纲在与邓嗣禹讨论科举制度起源的信函中说:/不得以进士设科年代,以定考试制度始于何时。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人投牒自试,始可谓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0[9]283何忠礼认为:/科举制起源和进士科的创立时间都在唐代。0阎步克认为:/进士科始之于隋,而科举制度,则确立于唐代。0[25]313

其四,兼顾汉隋说。刘海峰认为:/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起始于西汉;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起始于隋代。0

那么科举制度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科举制度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就可以说,已经找到了解决科举制度起源问题的门径。首先,科举制度始于汉代的说法就难以成立了。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的贤良方正等科虽然实行对策一类的考试,汉顺帝阳嘉元年(132)的孝廉虽然实行/诸生

¹

[1]8

[10]111

忠礼的考证也不能够完全令人信服,有待进一步考证。

虽然自古至今有许多学者持科举制度创始于隋之说,但却无法令人坚信不疑,关键在于缺乏隋代直接的证据。不过,唐初实行科举制度是不乏证据的。王定保(870-940?)5唐摭言6卷一5统序科第6云:

始自武德辛巳岁(按四年,621)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按一作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

5唐摭言6卷十五5杂记6云:

至[武德]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

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二月,吏部奏付考功员外郎申世宁考试,秀才一人,俊士十四人,所试并通,敕放选与理入官;其下第人各赐绢五匹,充归粮,各勤所业。

相关的内容参见刘海峰5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6,5历史研究62000年第6期,3-6页。

103王定保是唐末五代人,其出生之时距隋亡已经250多年,所记载是否可靠?回答是肯定的。武德四年至五年(621-622)首开科举一事,唐人多有记载。如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校书郎赵亻参在5登科记序6中说:/武德五年,诏有司特以进士为选士之目,仍古道也。0[35]2022,卷1155唐进士举6僖宗光启二年(886)登进士第的苏鹗说:/武德四年,复置秀才、进士两科,秀才试策,进士试诗赋,其后秀才合为进士一科。0

唐宣宗时,右补阙裴庭裕说:/大中十年,郑颢知举后,上宣索5科名记6。颢表曰:-自武德已后,便有进士、诸科。.0

[37]94,卷上

[36]卷上

州。时山东州县多为黑闼所守,所在杀长吏以

应之。行军总管、淮阳王道玄与黑闼战于下博,道玄败没。0

/十一月甲申,命皇太子率兵讨刘黑闼。0在戎马倥偬之时,唐朝的首要任务是用战争手段统一全国,巩固政权,无暇在选官制度方面从根本上创立新制。故而可以推断,唐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一日敕中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应该只是沿袭隋制,并非唐朝新创。杜佑说:/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0[33]353,卷155选举典63尤其是唐初的科举考试科目和考试方法,更是如此。

至于科举制度在隋代创立的具体时间,又有多种说法。大体说来,又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始于隋文帝时,具体又细分为高明士的开皇七年(587)说,韩国磐的开皇十五年或十六年(595、596)

[5]297

说。另一派认为始于隋炀帝时,具体又细分为陈直和刘海峰的大业元年(605)说,朱熹的大业二年(606)说,范文澜的大业三年(607)说,以及大业年间(605-618)说。其中大多是以进士科的设立作为科举制度起始的标志的。进士科的设立在科举制度史上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与察举制度应该有不同之处。但其具体的设立年代和考试方法,都尚无直接而具体的隋唐时期的史料能够加以说明。高明士认为:/隋文帝开皇七年建置-宾贡.科以后,到隋炀帝大业初,或即元年(605),将-宾贡.改称为-进士.科。0他虽然引证了一些碑刻史料说明/宾贡0的存在,但对/宾贡0的具体涵义仍模糊不清。目前,我们还只能以王定保的5唐摭言6和赵亻参的5登科记序6等史料推断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所以,说/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炀帝大业年间0较为稳妥。

三、科举制度起源的历史背景

科举制度的创立决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

官僚政治以及选官制度本身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处于状态,门阀士族垄断了清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维护其政治的工具。南北朝时,庶族地主勃兴,门阀士族在各种打击下日趋衰落。隋朝建立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更为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的行列。科举制度就是适应这一社会变动而产生的。在科举制

[31]21

[1]5

[31]12

五代时,牛希济说:/国家武德

初,令天下冬集贡士于京师,天子制策,考其功业辞艺,谓之进士,已废于行实矣。0[34]卷846,薛登5贡士论6根据5唐摭言6这两条史料和唐人有关记载可知,武德四年至五年的选官活动,第一,应举人既有生徒(/学士0),又有乡贡(/白丁0),可以自由报考;第二,设有明经、秀才、俊士、进士四科;第三,州县考试合格方能贡于朝廷,吏部考试合格才能赐第、授官。这就足以表明:进士科以及科举制度至迟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已经完全确立。

既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已经复置明经、进士等科而首开科举,我们即可由此推定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因为科举敕下之日,唐朝建立不到三年,而且仍忙于平定隋朝的残余势力和窦建德等农民。5旧唐书6卷一5高祖本纪6载:

武德三年(620),/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诸军讨王世充。0

武德四年(621)春正月/辛巳,命皇太子总统诸军讨稽胡。0

三月,/窦建德来援王世充,攻陷我管州。0

/五月己未,秦王大破窦建德之众于武牢,擒建德,河北悉平。丙寅,王世充举东都降,河南平。0

秋七月/甲戌,建德余党刘黑闼据漳南反。0

/八月,兖州总管徐圆朗举兵反,以应刘黑闼,僭称鲁王。0

武德五年(622)春正月/丙申,刘黑闼据洺州,僭称汉东王。0

/三月丁未,秦王破刘黑闼于洺水上,尽复所陷州县,黑闼亡奔突厥。蔚州总管、北平王高开道叛,寇易州。0

/六月,刘黑闼引突厥寇山东。0

八月,/丙辰,突厥颉利寇雁门。己未,进寇朔州。0

/冬十月癸酉,遣齐王元吉击刘黑闼于洺104度下,不论门第高低,名义上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较多地为广大庶族地主提供了通过公平竞争进入仕途的机会。因而,科举制度在隋代,随着庶族地主的壮大而产生;在唐代,随着庶族地主的发展而发展;在宋代,随着庶族地主完全取代门阀士族而趋于完备。

科举制度的创立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需要。第一,在察举制度下,由于历史条件的,选拔的范围较小,人数也比较有限,因而王朝的统治基础比较薄弱,也难以选拔大批的真正的有用人才。在科举制度下,广大士人都可以怀牒自进,贡送朝廷的人数也大为增加了,这样就扩大了王朝统治的基础,同时也便于从中选拔治民的人才。第二,在察举制度下,州郡长官及朝廷的某些握有选官的大权,举主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结成座主与门生、故吏的关系,不利于集权。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握有选官大权,非但不利于集权,甚至往往与皇权分庭抗礼。而在科举制度下,州郡只是按照朝廷的统一规定,主持州郡考试,选拔合格者解送朝廷而已。这只是贡士,而不是举官,被举送者所获得的只是参加高一级考试的资格,而不是做官的资格或官职。所贡之士能否及第、授官,其大权完全在于朝廷,尤其是创立殿试制度之后,取士大权最后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样,科举出身的不再是举主的门生、故吏,而是/天子门生0了;不再是/恩归私室0,而是/恩由主上0了。隋统一中国之后,正是为了扩大王朝的统治基础,加强集权,在废除九品中正制之后,创立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自隋唐至明清,之所以延续了1300年之久,也正是因为它适应了历代王朝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科举制度的创立又是察举制度长期发展的结果。科举制度与察举制度有许多共通之处。第一,二者都是按科举士,隋唐时科举中的某些科目如明经、秀才等,甚至就是直接从察举中转化而来的。第二,科举制度主要是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取舍,而察举制度从汉文帝时的贤良对策,到汉顺帝时的/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0,再到两晋、南北朝时的秀才、孝廉对策等,也都包含有考试的因素。选拔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贯彻/公开0、/平等0、/择优0的原则。这些原则要求不断扩大报考的自由和考试的作用。这些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从察举制度的母体中孕育出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¹

[14]5选举6三之二二

¹

于是,南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科举制度的萌芽。如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制定的5策秀孝格6规

定:/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0[38]7666-7667,卷6395贡举部#条制一6北齐武成帝河清初年(562),也出现了刘昼/举秀才入京,考策不第0的情况。

[39]5,卷445刘昼传6

到隋代,在初步具备了从察举制度

转化到科举制度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了。不过,在唐代,虽然选拔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但举荐仍然起有一定作用;到宋仁宗时,则完全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度发展到相当完备与成熟的阶段。总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备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参考文献:

[1]刘海峰.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J].历史研

究,2000,(6).

[2]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度定义再商榷[J].历史研究,

2003,(6).

[3]周谷城.中国通史[M].上海:开明书店,1939.[4]韩国磐.略述科举制度[J].历史教学,1960,(4).[5]韩国磐.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两点小考[A].韩国磐1隋

唐五代史论集[C].北京:三联书店,1979.

[6]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7]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

版社,19.

[8]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J].历史研究,1990,

(5).

[9]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J].史学年报,1934,(1).[10]何忠礼.科举制度起源辨析[J].历史研究,1983,(2).[11]张希清.关于科举制度创立的几个问题[A].北学:

第1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2]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3.

[1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5]王定保1唐摭言校注[M].姜汉椿,校注.上海:上海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17]苏颂.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18]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参见唐长孺5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6,5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6,三联书店1959年版。

105[20]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1]葛洪1抱朴子外编校笺[M].杨明照,校笺.北京:中华

书局,1991.

[2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许树安.古代选举与科举制度概述[M].天津:天津人

民出版社,1985.

[25]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

社,1997.

[26]金旭东.科举制度起源辨析之商榷[J].历史研究,

1984,(6).

[2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8]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

社,1992.

[29]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3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8.

[31]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32]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3]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34]董浩,等1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王应麟.玉海[M].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36]苏鹗.苏氏演义[M].四库全书本.

[37]裴庭裕.东观奏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4.[38]王钦若,等.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1960.[39]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责任编辑 阎现章]

TheDefinitionandOriginoftheImperialExamination

ZHANGX-iqing

(CenterforStudiesofChineseAncientHistory,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ThedefinitionandtheoriginoftheimperialexaminationofisahotissueinthestudyofthesystemoftheimperialexaminationinChina.Theimperialexaminationreferstotheexaminationconductedbythecourtandeverybodycanparticipateinsoastochoosetheofficials.Themainfeatureoftheimperialexaminationdifferentfromotherofficia-lelectionliesinthatitchosetheofficialsbasedonthescores.Ithaditsoriginalformat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y,andestablishedatSuiDynasty,madeclearatTangDynastyandcompletedatSongDynasty,andwentthroughYuan,Ming,andQingDynastiesforaslongas1,300years.

Keywords:imperialexamination;definition;examination;origin;SuiDynasty

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