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保护贵州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_娄清

保护贵州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_娄清

来源:九壹网


中国文化报/2008年/2月/17日/第004版 视野

保护贵州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

娄清

近年来,国际遗产界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和类型逐渐引起国内的重视。作为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贵州,如何利用自身遗产资源优势,结合国际遗产保护趋势,对贵州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展望,是文物和遗产保护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通过对“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文化遗产保护概念和类型的正确了解和认识,在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应更新观念,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使用“文化景观”概念探索村寨保护研究

贵州的“文化景观”资源丰富,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文化景观是苗族、侗族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文化生态环境景观,包含村寨环境、建筑、生产生活等物质文化,也包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民族传统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旅游文化价值四个方面。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村寨文化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着变化,从而造就了苗族、侗族村寨不同的文化特点。在对苗族、侗族村寨文化景观的保护中,要以人为核心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人与环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苗族、侗族村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目前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冲击之下,这些村寨的文化景观将面临迅速变化的威胁,因此应及早地、有意识地对这些村寨的文化景观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为此,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于2006年率先利用文化景观概念,以《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示范性研究项目》申请意大利援助性贷款,准备利用所获贷款款项,以保护研究选择的4个苗族和侗族村寨的文化景观为主要目的,在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立一个开展村寨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平台,通过设备提供和技术支持,以及对村寨文化景观保护技术人员的培训,为村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研究提供支撑条件。 运用“文化线路”概念拓展文物保护思路

“文化线路”的本质是与一定历史时间相联系的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包括一切构成该路线的内容,如城镇、村庄、建筑、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文化元素,以及山脉、陆地、河流、植被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作为一种线形文化景观,它的尺度是多样的,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它的价值构成是多元和多层次的,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价值。

就贵州而言,对“文化线路”这种线性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尚未出现“文化线路”的概念。最早是吴正光先生提出的“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文化圈”,贵州曾邀请民族学院赴黔实习考察,不但对苗族独木龙舟文化的物质载体船廊和龙舟进行调查,还对该文化圈的相关“无形文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并进行全面调查,获取了非常丰富的第一手资料。1993年,为完成大方奢香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内容和形式设计,笔者率队对奢香开辟的“龙场九驿”和赤水河流域的彝族土司庄园群进行了实地调查,“龙场九驿”线路上留存的一些城镇、村寨、建筑、渡口、驿站、桥梁、牌坊及基本保存完整的古驿道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在就以“文化线路”概念,谈谈贵州的古盐道。川黔之间的交通最初是以军事目的建造的,

第1页 共2页

但最终川黔道路都逐步演变成富饶的行盐大道。较早的川盐入黔通道,由自贡盐井通过航运抵泸州后分运两路:一条南下通过叙永,到达贵州毕节地区,称为永宁道;一条沿东南至合江,抵达贵州习水和仁怀茅台镇,称为合茅道,也形成了两个由川入黔的引盐运销口岸——永边岸和仁边岸。毕节现今尚存的春秋祠,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优秀的古建筑,更是因盐而兴的人文标志。 “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乾隆初年,茅台已成为川盐入黔的水运终点,同时又是陆运起点,转运贵州各地销售。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葆祯上任伊始,便派遵义人唐炯督办盐务,整顿四川盐政。唐炯则推荐华联辉协助。而唐炯得到了川盐运销贵州时,仁怀、纂江、叙永、涪陵四大口岸中的仁怀和叙永两大口岸的部分垄断权,一跃而成贵州首富。华联辉垄断的仁、叙两大口岸中,最主要的便是仁岸,也即茅台口岸。由于有赤水河通航之便,茅台口岸当时便成为川盐销黔最重要的码头,商贾云集。“唐家顶子,华家银子”托的全是盐运的福。盐道所经,交通、贸易、移民均对所经地的传统民居聚落造成深远的影响,至今保留下相当丰富的历史遗存,打鼓、茅台、永兴、鸭溪就是盐运必经之地,并最终成为黔北“四大重镇”。因此,盐道被历史学者称为“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文化沉积带”。

目前第三次文物普查已经启动,贵州将利用这次全面普查的机会,运用“文化线路”等遗产保护概念,把诸如赤水河、都柳江、清水江、乌江等流域以及古驿道、古盐道等文化沉积丰富的地带作为重点,通过深入的普查、整理和研究,整体拓展贵州文物保护的思路。 利用世界遗产概念健全文物保护体系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线路”,这些世界遗产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国际遗产界对文化遗产认识思路从点到面(文化景观)、从点到线(文化线路)的不断拓展过程。但是,这些世界遗产的新概念和新类型也使遗产类型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遗产保护也面临更广泛和更复杂的问题。客观上说,现阶段对这些概念还存在理解上的混淆,类型也缺乏清晰的界定。

面对世界遗产概念,应该选择“洋为中用”的原则,将世界遗产概念和世界遗产不同的保护体系与我国文物保护既有体系进行科学比对,通过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遗产保护体系。现阶段应该利用国际上不断涌现的世界遗产概念,与时俱进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充实、提高、完善和健全现有的文物保护体系,并最终形成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第2页 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