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9期 广西社会科学 0.9.2006 (总第135期) GUA (jXI S0 IAL SCIE CES (Cumulatively,NO.135)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探略 农云海 (广西合浦师范学校中文系,广西合浦536100) [摘要]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中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最值得关注的方面。在全球化背景和 语境下,以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中国33代审美文化正从崇高、悲剧、诗意向物质生活充实、与精 _神生活相对平稳的状态发展,其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由于33_代审美文化正处于经济冲动与文化冲动相 互对立、科技含量和人文含量相互抗衡的矛盾中,运用美学对其进行批判成为当代美学必要的课题。 [关键词] 中国 33代审美文化_探略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06)09—0176—03 “当代审美文化”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是指在现 当代审美文化的种种文化本性的位移和文化象征的 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对 景观可从其哲学根基上去寻找原因。 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运用现 当代哲学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哲学正日益失去纯 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例如流行歌曲、摇滚 正的性质而趋于世俗化、生活化和感性化,表现出实 乐、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网络文学等。当代审美文 用、拜物的倾向,进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关乎人们 化研究是文化研究中最活跃、最有影响、最值得关注 身边的琐事。正如尼采所宣称的那样:“上帝已经死 的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关于后现代主 了!”哲学已经丧失了以往那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意 义的讨论在西方学术界江河日下时,文化研究逐渐 味,哲学走出了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堕入了物欲横流 登上前台,并迅速渗透到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使原 的滚滚红尘之中,哲学已经缺少那种拥抱永恒、拥抱 先的一些处于边缘地带和冷落状态的研究课题统统 无限的博大胸怀,对那些本质和终极性的东西已经 纳入到文化研究的范畴,诸如殖民地话语和文学、女 失去兴趣,转而对解决利益等具体问题抱有巨大的 性文学、消费文学、大众传播媒介、影视文化、音乐电 热情。正是在这种世俗化、生活化、感性化趋势的驱 视、广告文化、文化消费等。文化研究使文学从高雅 动下,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以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为 的圣殿中解脱出来,直接面向大众,使高雅文化和大 哲学基础。 众文化的界线模糊甚至消解;文化研究的全球化也 实用主义是当代哲学的主潮。“有用”是实用主 打破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等级序列和对立状 义哲学的核心。在实用主义哲学看来,“有用”高于 态,使之相互沟通。这无疑对纯文学研究构成了新 一切,然而这种“有用”并非社会人生之大用,并非长 的挑战。在文化研究的大潮之下,纯文学应占何等 久利益、终极意义,而是指眼前得失和现有目的。实 地位,这是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本文试图对中国 用主义重行动胜于思考,它反对那种无用之思和空 当代审美文化作一阐释。 疏之谈,主张着手解决那些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 任何文化都以一定的哲学为根基,哲学为文化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在杜威所谓“真理即有用”的命题 建立了一套阐释系统,为文化行为提供一种根本性 中已经得到了最精炼的概括。实用主义对作为文化 的依据和标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也不例外。中国 根底的那些终极的东西如信念、信仰、理想等产生了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农云海(1963一),男,广西天等人,广西合浦师范学校中文系讲师。 17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农云海/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探略 严重的腐蚀和消解作用,有可能造成深刻的精神危 首先,崇高在中国历代审美文化中占据着核心 机:当人们除了“有用”之外什么都不相信的时候, 地位,一直是审美实践以及审美理论的焦点。在理 “有用”便成为惟一的偶像,这就可能导致新的崇拜 想主义占主导的文化中,崇高作为一个理想的必然 心理和宗教意识的孽生,导致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 推演,不但得到大力提倡,而且还被大力推广,崇高 物教的抬头。 在各种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但进入20世纪80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不但改变了 年代以来,崇高逐渐退出了审美文化的舞台,英雄主 审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也改变了审美文化的 义成为过去的神话,一种世俗的实际的生活场景和 本I生。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科学技术手段引入审美 领域,扩大了审美的范围,丰富了审美的表现手段, 加快了审美过程中的民主文化进程。而从消极的方 面来说,科学技术对审美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审美活 动中的非个性化,助长了商品化,使之变成压迫人、 人的异化力量。当前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正 加剧着科学技术与人的对立,在飞速发展的科技面 前,人变得越来越渺小。其结果是:(1)文化的片面 性,表现为科技文化压倒了科学文化;(2)造成文化 的肤浅性,一旦文化的超越性为技术性所消解,文化 便成为一种娱乐和消遣,变成一种毫无创造性的游 戏。因此,对审美文化来说,技术是一把锋利的双刃 剑,应对之给予足够的重视。 纵观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其正从一种追求“灵魂 深处爆发”的文化,向物质生活充实并达到与精 神生活相对平衡的状态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世俗化 倾向。从文化的意义上说,任何一种文化内部都必 然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不同时期又各有不同 的表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导致文化从理想主义向世俗化转变。这种转变表现 在以下方面:(1)中国文化经历着从乌托邦的理想主 义和未来主义到被一种形而下的实用理性原则和现 实主义所代替的过程。(2)中国文化的世俗化也包 含了一个转向市场、转向交换、转向商品的过程。这 一过程是由于经济活动对文化的压力和影响所致。 (3)艺术和生活界线的消失,即生活的审美化,使生 活进入了艺术,艺术也向生活广泛地渗透。(4)中国 当代审美文化精品不精,粗制滥造,平庸的东西大行 其道。南京大学周宪教授在《中国当代审美研究》一 书中就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趋势概括为: “告别崇高,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兴起;告别悲剧,喜 剧时代的来临:告别诗意,散文时代的来临。” 回顾中国历史上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其主要 表现为崇高、悲剧、诗意。 行为方式变成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景观。电 影、绘画、电视都把平凡角色当作主角,文学上的先 锋派、新写实小说都把日常市井文化当作基本主题。 其次,悲剧是一个古老的审美范畴,其所反映的社会 矛盾和冲突往往比其他审美范畴更激烈。因此,悲 剧具有一种其他审美范畴所缺乏的震撼力和深刻 性,因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艺术成就。但80 年代中期以来,悲剧丧失了以往的震撼力和深刻性, 变成了商品和玩物。喜剧取代悲剧成为文化的范 畴,各种带有喜剧色彩的晚会、娱乐场所、影像制品 充斥着基本的审美范畴,喜剧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 主导类型。当前最流行的喜剧小品,无疑是这种转 变最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再次,诗意是传统审美文 化的一个传统标志,而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中, 诗意已为人们所忽视,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潮正在文 化界蔓延,它具体表现在追求物质主义、感官满足和 享乐主义上,而这种价值追求必然使文化的天平倾 向于物质的诱惑,使精神受到压抑而无法升华。这 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转 变轨迹,突出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的转变。 散文的急剧扩张,使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大众中 得以传播和接受,诗意在这一过程中被人们淡忘。 如前所述,当代审美文化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化 形态之处在于:其一,经济动机上升为支配文化的主 导力量,其二,现代科技改变了文化的内在构成和运 作方式。这决定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存在两大基本 矛盾:经济冲动与文化冲动的相互对立,科技含量和 人文含量的相互抗衡。 当代审美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市场行情、供求 关系、消费需求对其具有决定意义,票房价值、上座 率、收视率、畅销量是其命脉,文化生产的每一个环 节都必须围绕盈利这一目的来组织和安排,遵循规 则、顺应消费趋势必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是 如果文化完全听命于市场,服从于盈利的需要,就会 1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西社会科学2006.9/文化 步入误区。因为当代审美文化终究是一种文化,文 隘、急功近利的理解,现代人文精神致力于推动人类 化的特质在这里仍然应得到尊重和保证,文化对于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发挥自身潜力,向自身的 经济活动和物质生活的对抗性、超越性和批判性仍 生命极限和精神极限挑战。因此,现代人文精神又 然是其灵魂所在。丹尼・贝尔普曾说,经济所依据的 常常表现为一种人文理想,它不完全属于知识的领 原则是“效益”,而文化所依据的原则是“自我实现” 域,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信念和信仰的范畴,在信念 与信念、信仰、理想等价值体系相连,属于意义和价 和信仰的高层上引领着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使之 值的领域。为了牟取经济、物质的实利而丢弃了信 呈现出积极、向上、进取的态势。 念、信仰、理想,文化便将失去它的魂魄。 当代审美文化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以大众传播为 载体。大众传播方式建立了以都市为中心、辐射面 无比广阔的传输网,将以都市居民为主体的所有接 受者纳入受众范围。而这些崭新的传播方式无一不 与当代审美文化相关,随之又引发新的潮流和时尚, 带来极其可观的商业效益。大众传播所凭借的各种 科技手段大都是20世纪第三次技术以来的产 物,有着极高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加重极大地 改变了当代审美文化的构成和特质,使其运作过程 日趋程序化、精确化、自动化,使其生产方式日趋社 会化、集体化,同时也使文化产品日趋标准化、通用 化。 鉴于当代审美文化运用美学对当今流行社会文 化进行批判考察已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批判的基点落实在现代人文精神上,通过高扬现 代人文精神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和思想体系发挥 积极的导向作用,现代人文精神亦体现的是一种终 极关怀而不是一种初级关怀,它往往超出于人的实 际的需要之上,表现为对实际需要的异样性、对抗性 和超越性,这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现代人文精 神所要解决的并非吃、穿、住、行等生存需要层级的 问题,并非在物质实用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一种操作 的方案的指导。其二,现代人文精神并不构成直接 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完成某种社会使命的手段,它与 具体的、实在的政治目的和社会使命之间存在着不 可通约性。总之,对于现代人文精神不能作片面、狭 178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有些美学理论对于当代审 美文化所存在的弊端也并未起到制衡的作用,而是 采取一种曲意迎合的怂恿态度,这表现为:(1)为当 今流行的市场权力、技术统治和工具理性作出说明, 提供论证,对于变化莫测的社会潮流缺乏超越和批 判的力度;(2)泛化,贴着“实用美学”、“实用文化”商 标的泛理论相继问世,但又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 相关经验;(3)理论学说成为单面性的肯定文化,流 露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和媚俗倾向。 因此,中国当代文化审美批判不是要否定、针 砭、排斥和迎合,而是要引导、提升和重建,最终达到 促使社会文化和理论学说这两个方面都发生积极转 变的目的。应该说,这是美学超越于任何物质功利 和生活实用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7. [2]王宁、比较文学与当代批评[M].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0. [3]乐黛云.文化研究(第l辑)[M].天津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2000、 [4]张首映.西:5-- ̄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郝洁] [校对:黄富陈西茜梁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