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学・历史 口穆廷云 素 高 崇高与世俗 与 世 俗 q-西古典悲剧品位的不同 [内窖摘要]西方悲剧是一种严肃的、崇高的艺术形式.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品位却是世俗的、 民间的、生活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诞生的土壤不同;发展的环境不同;儒家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品住;崇高;世俗 [作者简介]穆廷云,邢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体结构、 么?生命中最痛苦的悲剧因素——生自一 哲学观念、宗教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 种智力的来源的悲剧因素——是相信一种 类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残酷的命运或定数.相信大自然与事件的 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悲剧意识作 秩序是被一种法律所控制着.这种法律坚 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打上 持到底,并不是适应人类的。人类也不适应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中西各具特 它。如果人的愿望恰巧与它走一条路线,他 色的悲剧意识。渗透进每一位剧作家的心 就为它服役:如果人的愿望与它走相反的 灵深处,流淌在他们的笔端,影响着作家们 路,它就毁灭他,无论他服役它,还是它毁 的创作思想,也影响着民众的欣赏趣味,从 灭他.它都毫不在意。这可怕的意义就是古 而使中西悲剧作品具有了各自不同的思想 希腊悲剧的基础。”显然,西方悲剧根源于 内容和艺术形态,在悲剧品味、悲剧冲突、 人类的灵魂深处对一种不可改变的定数的 人物形象、悲剧结局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 恐怖与绝望。这种定数或是命运的无可逃 美学特征。 避(古希腊悲剧),或是性格的必然驱使(莎 诞生于古希腊的西方悲剧一开始就是 士比亚悲剧),或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 一种严肃的、崇高的艺术形式,有一种冷峻 冲突(易卜生悲剧),它探索的是所谓“终极 而又壮丽的美.它所表现的总是人生最紧 问题”。西方悲剧无意于现实生活中苦难的 要最重大的问题.表现人类主体力量与客 再现,而是“非生活化”的,通过悲剧故事表 观制约之间的尖锐矛盾与面对困境时人类 现的是抽象的理念、神秘的命运。 的抗争精神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美国作家 中国悲剧的品味却是世俗的、民间的、 爱默森在《悲剧性》中深刻地道出了西方悲 生活化的,属于通俗文学之列。它所关注的 剧的本质:“人性中突出的悲剧因素是什 更多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斗争,是普通 78l社会科举论坛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学・历史 人物的苦难与哀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择.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别。亚 它少有西方悲剧的冷峻与崇高、神圣与严 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喜剧是摹仿比我 崇 高 与 世 俗 肃,是作家的现实人生感慨,是与生活的零 们今天的人(指一般人)坏的人及其低劣的 而悲剧则恰恰相反,它总是摹仿比我 距离接触的结果。朱光潜认为:“像罗马人一 行动,样.中国人也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 们今天的人好的人及其高尚的行动。文艺 虑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辨,也不 复兴时期的悲剧理论家如特里西诺、斯卡 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像没有什 里格、明屠尔诺、卡斯特尔维特洛等无一例 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对他们来 说.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①虽 然朱光潜以此否定了中国古典悲剧艺术未 免有些武断与偏颇,但他的确看到了中国 文化中实际世俗的一面,这种思想倾向也 的确影响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悲剧被称为“苦戏”“怨谱”. 强调表现人物凄惨悲苦的感情.以“使人堕 泪”为检验悲剧的标准。《琵琶记》中《南浦 属别》一出,赵五娘舍不得蔡伯喈离去,所 唱《五供养》曲中有“有孩儿也枉然,你爹娘 倒叫别人看管。”明代王世贞评日:“此语参 人情、按世态,淋漓呜咽,读之一字一泪,却 乃一泪一珠。”《乞丐寻夫》一出,赵五娘描 面公婆遗容,所唱《三仙桥》曲中有“纵认不 得是蔡伯喈昔日的爹娘,须认得是赵五娘 近日的姑舅。”王世贞评日:“苦口苦心.凭 寸笔尖写来,自足碎人心肠。”都是从凄 苦的角度来认识悲剧的动人力量。明末陈 洪绶在评点《娇红记》第五十出《仙圆》时 说:“泪山血海,到此滴滴归源.昔人谓善 怨,此书真古今一部怨谱也。”中国古典悲 剧是世俗的、伦理的、生活的.不是对“值得 同情的行动的诗意摹仿”而是逼真摹仿,没 有经过哲学的提炼。而是现实生活伦理世 界中悲剧人生的再现。 与此相关,中西悲剧在人物、题材的选 外地认为悲剧要描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等最伟大、最高贵、声名显赫的人物。在题 材方面,古希腊悲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 史诗。这种对人物和题材的选择的规定。使 悲剧与生活拉开了距离.主人公身份的高 贵保证了悲剧的严肃性与高贵性.他们是 人类的优秀代表.思考的是有关社稷人生 的大问题。神话、史诗题材更易于使人产生 对命运的追问和哲学的遐思,如《俄瑞斯忒 斯》取材于神话传说,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 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神性)来使悲剧产生 强大的悲悯感和恐惧感。莎士比亚的悲剧 作品主人公也多是王公贵族等上流社会的 高贵人物,故事多发生在宫廷或豪门,如 《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种情况到l6世纪 末瓜里尼、维伽倡导悲喜剧时有所改变.到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真正有所改 观,莱辛提倡的“市民悲剧”开始摹仿“真实 的世界”,反映“自然人生”。 而中国古典悲剧却是另一番景象,在 人物与题材的选择上有着极大的自由度, 表现出了与西方悲剧不同的丰富性与广泛 性。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主人公身份地位的 高低贵贱之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市 民无一例外地可以成为悲剧的主角。《梧桐 雨》《汉宫秋》写的是帝妃之恋,悲剧主角是 一社会科学论坛I 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学・历史 皇帝和出身平民的妃子;《赵氏孤儿》中的悲 民间性、世俗性。 剧人物,魏厥是将军,公孙杵臼是罢官归农 崇 高 与 世 俗 这些悲剧故事来源于民间.表现的也 者,而程婴只是一个草泽医生;《娇红记》中 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早期南 的申生、娇娘是一般的官宦子女;《琵琶记 戏中的婚变悲剧《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 的蔡伯喈是一普通书生金榜题名。赵五娘是 《赵贞女蔡二i ̄l1)等表现了当时社会“发迹 宋元南戏中“贫女”形象演化而来的;《窦娥冤》 变泰,富贵易妻”的社会现象,谴责负心汉. 中的窦娥与其婆婆是普通的小市民,《雷峰 同情被弃女;元杂剧中表现道德沦丧下的 塔》中的白娘子则是一个蛇精。人物身份地位 落差之大,行当职业之广泛,使中国社会各阶 层人物的思想和生活都得到全方位的表现。 中国古典悲剧的题材往往是一些在民 间长期流传的故事.剧作家在此基础上根 据自己的思想认识,按照时代的喜尚,进行 一些加工改造和深化,形成新的剧本。如 《琵琶记》的故事原型,大概从南宋时代起 就在民间通过多种通俗的文艺形式广为流 传。陆游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四绝之 一日:“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另据 明人祝允明《狠谈》、徐渭《南词叙录》记载, 《赵贞女蔡二郎》在南宋时已是一个流行剧 目.徐渭简略记载了这个戏的内容是“伯喈 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元人岳伯Jll的《吕 洞宾度铁拐李》杂剧,也有这样的曲文:“你 学那守三真赵贞女,罗裙包土将坟茔建。” 高明正是在长期的民间传说.在同题材的 宋元通俗文艺作品,尤其是宋元南戏基础 上改创而成了传奇《琵琶记》。《梧桐雨》《赵 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等悲剧作品的 内容虽然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但这些人 物故事也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其他形式 的文艺作品中表现过的故事。几乎每个悲 剧作品都有广泛的民众基础。都有它的原 型和母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 8。l社会科学论坛一 悲惨世界的社会悲剧《窦娥冤》《鲁斋郎》 《朱砂担》等,表现了道德沦丧带来的社会 混乱以及因之而产生的人性的扭曲和人的 价值的失落,信义的丧失;明清传奇中的 《鸣风记》《精忠旗》《清忠谱》《宝剑记》等忠 奸悲剧中描写了奸佞当道,残害忠良,欺压 百姓.求荣.忠臣义士以天下国家为己 任,忧国忧民,挺身而出,与奸臣展开悲壮 的斗争,表现了百姓对忠臣的敬爱,对奸佞 的憎恶,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期盼。《娇红记》 《牡丹亭》《雷峰塔》等以情抗礼的爱情悲剧 中.描写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表现了 主人公为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进行 的勇敢斗争.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同 情与向往。这些悲剧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 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矛盾与斗争, 让人哀叹.让人落泪.也让人敬佩和赞美。 中西古典悲剧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品 位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诞生的土 壤不同。悲剧作为一种艺术类型,诞生于公 元前五世纪的希腊,起源于古希腊人对酒 神狄奥尼索斯的祭仪表演,它的前身是酒 神颂歌。神圣肃穆的祭神仪典弥漫着浓重 的宗教气息,由演唱酒神的故事到神话中 其他神和英雄的故事,气氛庄严而崇高。雅 斯贝尔斯说:“希腊悲剧是人类为认识神 祗.寻求生存意义和正义性质而进行的半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学・历史 式化的绝望的奋斗行为。”⑦它一出现便肩 黄金时代元代正是剧作家沦于“九儒十丐” 。 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翥 晶 境蕊之莳 无初曾有长达七十多年的时间中 质,严肃的内容。而中国文学的正宗是诗 ,午 摹考试,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卸下 文,哲人与士大夫们阐涟哲理大道珩发胸 了殛钻儒家经典的沉重包袱,思想获得了一 襟抱负历来是用诗歌与文章,连词都“别是 定的自由和。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 一寨 高 与 世 俗 家”,被判归“艳科”,打人另册,更不用说 涌向勾栏瓦肆,吸取通俗文学的营养。使中 小说戏剧了。 中国戏剧起源、形成经历了漫 国古典悲剧得以长足发展。创作出了一批优 长的时期,直到宋金才形成了戏剧的雏形, 秀的戏剧作品。 成熟戏剧的出现则到了元明。它起源于勾栏 、 第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哲学思想 瓦肆之间,是通俗的叙事文学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实际的伦理哲学,《论语》记载说“子 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阶层的文化需 求而产生的,天生具有世俗、大众化的品味。 第二,发展的环境不同。古希腊雅典卫 城建有能容纳数万人的半圆形露天剧场.每 到节日。由执政官主持,连续演三天悲剧。号 召全城公民去看戏.并以国家的名义发放观 剧津贴。同时,号召诗人(剧作家)们努力创 作,把作品拿去参赛。获胜者不但有重奖,而 且享有殊荣。中国古代的戏剧演出是商业活 动、娱乐活动,夏庭芝在《青楼集志》中说: “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 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杜仁杰在散曲 《庄家不识勾栏》中写到一个乡下人进城看 到勾栏的情景:“要了二百钱放过咱。人得门 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的团圆坐。抬头觑是 个钟楼模样,往下觑都是人漩窝。见几个妇 女向台上儿坐,又不是还神赛社,不住的擂 鼓筛锣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戏剧都持一种 轻视压制 的态度。《元史》的《刑法三》谓“诸 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 “《刑法 四》谓:“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 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 之。”“诸乱制词曲,为讥议者,流”。明清两代 法令也同样有类似禁律。中国戏曲的第一个 不语怪、力 、乱、神”,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 关于死的问题,孔子日:“未知生,焉知死。” 儒家理想是建立一个国家中君明臣忠.守 礼依法,诚信仁义;家庭里父慈子孝,兄友 弟恭,夫妻和顺。从上到下具有伦理秩序, 充满伦理温情的社会。它关注的是现实的 社会和人生,不太考虑什么命运与来世.虽 然道家思想中流露出的对天道正义怀疑与 绝望的悲剧意识。也曾在中国古典悲剧如 《浣纱记》《南柯记》《邯郸记》《汉宫秋》《桃 花扇》等中出现。但儒家思想毕竟是中国文 化的主流,它的注重现世的实际的人生观 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实用文化精神,作家关 注的是形下世界的苦难生活和与灾难罪恶 的抗争,缺少对形上世界的虚无和无意义 的绝望的对抗,缺少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 察和透彻揭示.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观 众的欣赏口味也是生活化的.许多悲剧主 角与故事其实正是观众创造的 ■ 连释: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戴<朱光潜美学论文集)(第5 卷)第50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②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第9页-【北京】工人出版社 1998年版 一杜金科学论坛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