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论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略论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师》2006年第12期 摘要:民生新闻带动全国各个城市电视台竞相模仿运作。在获 取收视率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过分依赖新闻线索,导致新 闻缺乏深度;各城市台之间甚至同一电视台内部缺乏合作,恶性竞争, 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等。民生新闻的出路在于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创 新是改变现状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民生新闻问题定位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6)12—195—02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报道普通百姓生活的新闻。2002年六 朝古都南京暴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新闻大战。这场大战的领军人当属 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与之对垒的有江苏教育台的《服 务到家》和南京电视台的《直播南京》等。这几个栏目无一例外地都把 首播时间定在18点左右,并且都以直播的形式大容量、高频度地报道普 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一时间南京荧屏群雄逐鹿、狼烟四起。由于形态新 颖、内容生猛、出言大胆、评论辛辣,在古城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引爆 了一场新闻。《南京零距离》等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光头盂非成 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南京零距离》单个栏目创出了一个多亿的广告神 话,并由此带动全国各城市电视台竞相模仿运作“民生新闻”类栏目。 笔者所在的电视台也在这场席卷全国的“民生新闻”大潮的冲击下 陆续推出了一批主打“民生新闻”的栏目:《生活110)(经济生活频道)、 <徐州连线》(社会频道)、《新闻直通车》(新闻综合频道)。这些栏 目开办伊始,热线电话此起彼伏,投诉信件堆积如山,来访观众熙来攘 往,编辑记者马不停蹄,收视指数节节攀升,大大超出预想效果,全台上 下陶醉其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观静思,此类栏目的弊端暴露无 遗,令人堪忧。 一、存在问题 1.依赖线索,浅尝辄止。民生新闻把视觉定位在老百姓的衣、食、 住、行上,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居家过日子谁没有个烦事?有事找 谁?争相上马的“民生新闻”栏目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一吐为快的平台。 这类新闻素材多、资源广,每个栏目得设专人值班(甚至24小时值班)接 听热线、接待来访、记录情况,然后栏目制片人从众多线索中筛选出有 新闻价值的、适合报道的,分配给栏目组的编辑、记者拿到选题,编辑、 记者制订拍摄计划,撰写采访提纲,现场拍摄,后期制作,合成播出。此 类新闻的出笼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生产流程。有时还要精简作业程序。 办公室采访来访者,电话里连线当事人,根本不用出现场,加上几句配 音和点评,一条短小精悍的新闻就完成了。久而久之,栏目组对热线电 话、观众来访产生了过度依赖,等米下锅,守株待兔,一旦新闻线索不 够,制片人没分配任务,编辑记者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忧心如何来填满 这档节目。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衣食无忧的日子,就渐生惰性, 不思进取,选题缺乏策划创意。再加上节目时长的(多为2080分 钟),每条片子只能做成2~3分钟的大新闻,不能充分展开,节目浅尝辄 止,缺乏深度。 2.各自为战缺乏合作。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机构,人才济济,群 英荟萃,身居其中,优越感十足,心高气傲,彼此合作相当不易.各部门 间也少有沟通。特别是新闻行业确定了企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后, 各频道 各中心出于竞争的压力,为了各自的经济指标和收视率,更是 各自为战。同一家电视台多个频道都设置了“民生新闻”栏目,并且都 力求成为自己的主打和品牌。但同处一地,每天面对的新闻都是一样 的,再加上各个栏目对提供线索者辅以奖金刺激,相互攀比,竞相提价, ●管理世界 ●张之海 养活了一批职业线人。一起新闻事件刚刚发生,马上会有多名线人报 料,并且为了获取更多奖金,往往会一料多报。由于各频道、各栏目间 相互封锁,为了抢发新闻、争头条,往往会有不同栏目的记者同时扎堆 现场,新闻由以往的赶会场变为现在的赶现场。同一事件一天内被不 同栏目重复报道,并且不仅内容雷同,连报道方式也类似,造成新闻变 成旧闻。 3.编排欠妥,时间撞车。 表1几档民生新闻栏目的播出时间 栏目 首播 重播 《生活11o》 每天20:30 第二天12:05 《徐州连线》 每天20:40 第二天12:25 《新闻直通车》 每天18:15 第二天12:30 <徐州夜新闻》 每天21:30 第二天11:20 不难看出,这几档栏目不仅内容同质,连播出时间也基本相同,严重 撞车。观众在同一时间段只能选择收看其一,顾此失彼。频道间这种 竞争态势,形成一种内耗,大大削弱了媒体的整体竞争力,人为造成观 众群流失,收视率下降,市场份额减少。 表2最近几档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 频道 栏目 收视率 市场 经济生活频道 生活110 8.4 15.3 新闻综合频道 新闻直通车 4.5 l1.5 徐州夜新闻 22 12.1 社会频道 徐州连线 0.9 1.6 原本指望“民生牌”一打,就能收到奇效,就能成为引领频道收视的 一大亮点,从而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但经过近2~3年的实践, 除推出初期新鲜、热闹过一阵,现已超于平淡,并出现下滑之势。 二、如何使民生新闻回归本位 1.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现在地市级电视台的形势极为严峻,处境 十分险恶,面对央视和众多上星省台的激烈竞争,背负沉重的生存压 力,路在何处?笔者认为:还是得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自办栏目支 撑,地方新闻立台。 首先要对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危机感,不能仍沉浸在对往 日一度辉辉煌 骄傲历史的回忆中,不敢面对现实,甚至回避现实。要 抱有二次创业思想,最主要的是要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要有团队精 神,打破部门间人为设置的壁垒、小集团利益,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 充分认清形势,团结一心,才能与之抗衡,立于不败之地。 2.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地市级电视台自从“断奶”后,仅靠有限的 广告收入维持生计,渠道单一,银根紧缺,因此每一项重大举措都必须 深思熟虑,通盘考虑,特别是在栏目频道建设、栏目设置方面更应如此, 每个频道都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笔者所在的电视台为例,自从 经济生活频道率先开办了“民生新闻”栏目《生活110)后,新闻综合频 道、社会频道也陆续推出各自的栏目,但除了《生活110fI由于开办 最早,定位较准,收视率较稳,居领先地位外,其余两个频道的栏目由于 定位不准、思路不清、内容同质、形态不新、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出现严重 下滑,没收到支撑频道、提高收视、增加份额的本意。特别是新闻频道 三大栏目《新闻直通车》、《新闻联播》、《夜新闻》,内容设置严重雷同久 而久之,观众对栏目直至整个频道的关注度、满意度、忠诚度降低,导致 观众群消失,收视滑坡.可见民生新闻并非灵丹妙药、救命稻草,如定位 不准,设置不当,会适得其反。最彻底的方法是:打破频(下转第197页 ---——19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师》2006年第12期 ●管理世界 (上接第195页)道界限,统一调配,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兵力,共同打造 个品牌,做大做强,这样可根治资源浪费,避免恶性竞争,减少人为内 耗。但从目前看,这一想法阻力较大,很难实现。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市 场当家,让观众做主。收视指数和市场份额连续下滑,经整改仍回升无 术的栏目无条件下马,仅保留能经得起检验的栏目。最现实的做法是: 原栏目暂保留,但必须动大手术,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根据频道性 质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栏目。各频道、各栏目间要互通有无,精诚团结, 形成良性竞争的态势。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严格筛选、合理分配选题, 不争不抢,有所侧重。比如社会频道应侧重报道涉法新闻,挖掘新 闻和法律的关系,达到普法宣传的目的。经济生活频道应侧重报道一些 百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关注解决的途径和结果。新闻综合 频道应侧重报道一些较有影响的社会新闻,增加趣闻.以期和生活频道 家长里短的新闻区分开。 3.集思广益,创新节目。要加强学习,经常观摩像《南京零距离》等 优秀的民生新闻栏目,找出差距,不断提高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召开由 专家、学者、百姓、观众参与的座谈会,会诊节目,开门纳谏,虚心接受,积 极整改。要加强选题的策划,不能光做一些短的新闻,最好每期能有一 个8~1O分钟的深度报道,或每期5分钟左右的连续报道,以增加节目 的深度。每期可通过一条短片,引出一个调查话题,加强和观众问的互 动。栏目组可主动走上街头,走人社区,接近百姓,倾听,报道民情, 缩短和观众的距离,增近和观众的情。另外还可定期地搞一些主题活 一动,像前不久经济生活频道《生活llO}发起举办的“感动徐州”十大新闻 人物的评选.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大大提高了栏目乃至频道和电 视台的影响力。另外主持人在播报方式上也要改变那种正襟危坐,一板 眼的传统播新闻方式,要口语化地说新闻,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更新 节目理念,摒弃依赖懒惰思想,将以往单纯靠热线、短信的“等米下锅”变 成主动出击“找米下锅”,这就要求制片人、编辑、记者要视野开阔,思维 敏捷,嗅觉灵敏,吃苦勤劳,在大街小巷穿梭,随时抓取鲜活的第一手资 料,增加栏目的时效性和可视性。 另外,各栏目的播出时间要作相应的调整,首播、重播时间不宜扎 堆、撞车,安排不同的时段播出,在不同的时段能看到不同风格的民生新 闻,避免打内战,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相信只要电视工作者勇于创新,大胆开拓,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心中切实装着观众,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为他们的排忧解难,就一定能 赢得观众的好评,这样的栏目一定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参考文献: 1.李幸,景志刚.打造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现代传播,2003(2) 2.那长春.城市民生电视新闻浮出水面.当代传播.2003(6) 3.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 (6)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经济中心 江苏徐州221006) (责编:・1-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