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历程研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历程研究

来源:九壹网
薯l鼍 ◇甩政探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历程研究 刘景平 摘 要:透视整个哲学史,关于对人的 本质这一理论真谛的探索,在哲学届算得上 是一个不朽的主题。马克思作为该领域的重 要贡献者,对人的本质的探索更是经历了一 在黑格尔的相关哲学理论中,其在 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 有关人的本质思想上一直坚持了理性主 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 义的特征,并把人的本质看做是一种绝 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 对精神,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即是自我 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因 个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从现实的人的 实践活动出发并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本立足 点,科学的形成了人的本质理论,本文以马克 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为依据.辅之以理论界对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现阶段所取得的各 项研究成果为参考,试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 论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轨迹进行再梳理。 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自由意识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这一重要主题的 研究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继承与批判了前人(特别是黑格尔和 费尔巴哈)的有关人的本质理论的基础 上,其以实践为基础,认为人在实践活动 中所生成和规定的人的本质属性,例如 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的出发点,人与自 然,社会等之间特定关系中所产生的人 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 发展的动态过程等等,这些本质属性相 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的全面系统 的本质属性。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 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德国古典哲 学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有以客观唯心主 义哲学为代表的黑格尔和以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为代表的费尔巴哈,二者有关人 的本质问题的相应理论成果对马克思的 人的本质理论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 值,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就是扬弃 了他们的相关思想的优秀成果。在继承 与批判了其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础上, 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立足点 的系统的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人的本质 奥秘,实现了这一伟大思想的质的飞跃。 1.马克思对黑格尔相关理论的扬弃 发展,自我演绎的历史。并鲜明的指出人 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特殊存在物的重要特 征即人的自觉的活动形式,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劳动。但黑格尔所认可的劳动是 抽象的精神化的劳动。他较为科学的解 释了人的类特征是自觉主动的活动,但 却错误的把这种活动看做是精神的理性 的意识活动。 马克思经过反思后对黑格尔哲学中 的国家观,劳动观等唯心思想进行了深 刻的批判,认为黑格尔哲学颠倒了主客 体的关系。其指出劳动应是人的本质的 基础,人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人的本 质的规定和整个人类社会,从此,马克思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 性的反思和批判,在这之后马克思开始 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 想的扬弃 马克思随着对现实社会研究的不断 深入,并遇到国家,法与市民利益等一系 列相关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与黑格尔的 思想存在严重的分歧,因此便使马克思 对黑格尔的相关哲学思想产生了怀疑, 此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进入了 马克思的研究视线。 与黑格尔不同的是,费尔巴哈坚持 并继承了哲学理论研究中的感性主义, 他通过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特 征而历史性地采用了更加客观的唯物主 义,其以感性客体和对象取代了黑格尔 的精神客体与对象,这比黑格尔的唯心 哲学更贴近人的客观现实。 但马克思发现费尔巴哈所讲的人的 社会性始终只是纯粹自然的和抽象的唯 物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 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 性的活动本身的。”①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这里所说的 感性并非实践的感性活动,而是抽象主 观的思维活动,并把人的自然本质作为 人的唯一本质,且不能进一步探究更深 一层次的本质,把人的自然本质视作一 种抽象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和人的 现实社会关系割裂开来,因而陷入了抽 象绝对化的的人性论。 二、马克思科学唯物的人 的本质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花费其毕生精力所追求的就 是人的。所以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探 索和研究显然成为其所重点探讨的问题 之一,这一探索经历了由唯心到唯物,并 逐步深入科学化的一个过程。 1.《博士论文》阶段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其开始认 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届的产物,人与人之 间还存在着紧密的必然的的联系。他不 满足于抽象的个人观点,开始把切入点 转到具体的感性的人这个角度上来并且 强调了人的个性和自由,他指出“一个人 仅当和其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并非不同 的存在,而其本身,即便不是精神,也是 一个个别人时,这个人才会停止其为一 个自然的产物”。显然博士论文这一时期 暗示着马克思将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揭 示人的本质的思想的萌芽。 2.《莱茵报》阶段 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精神 和理性,并代表整个人类,而自由是理性 (下转第39页) 和箨 思政探讨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 正义的价值理念,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 差距越来越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 基本权利和每个社会成员相同的发展机 引文注释 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象不断 会,建立公平正义的体系,完善社会保障 ① .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 滋生蔓延。此外,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 制度,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逐步实现共 会上的讲话[A】.十六大以来的重要文献 制度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公问 建、共享、普遍受益的和谐发展社会。科 选编(上)fM】.人民出版社,2004-3— 题。因此,很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公 学、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 10,850. ( -5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c】.北京:人 平”价值的信念,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进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 民出版社,1995:73. 程。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公平正义的和谐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c].北京;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树 统一。立足本国,又着眼于未来,以政治 人民出版社,1972:118一l19. 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公平正义的 哲学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致力于改善 (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J.何怀宏等 维护和实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与文化面貌,逐步适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方法。坚持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 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使我国以和 1.5. 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立足于公平 谐发展的脚步迈进世界先进文明之林。 (作者单位:四川西华师范大学) (上接第37页) 的载体且是人类所固有的属性,是精神 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认为人 所存在的本质属性。显然可以得出,马克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需要应划分为“社会创造的需要和自 思此时的切人点依然是唯心角度,但在 其围绕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实 然界本身的需要”。人的需要从本质上说 此之后的现实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人 践”,对人的本质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更 是原始大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历史 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人的利益相关。在 进一步的思考,马克思指明人的本质不 的发展的形成过程,并被社会物质条件 这之后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论 能归结于社会关系的某个单一方面而在 所影响和决定。 文都对其观点的形成有重要价值,其在 于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生活 从总体上来透视马克思人的本质的 对人的本质理解上也开始转变为唯物主 中所形成和存在的社会关系是多样的, 理论形成,其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曲折 义。 要准确把握人的本质,就要从系统的社 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在总结批评继承前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阶段 会关系上进行全面理解和综合考察,而 人人学观点以及不断清算反思自身的哲 在这一重要代表作中,马克思认为 非从单一方面出发。 学信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系统体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阶段 系。从此,马克思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需 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的存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明: 求出发,通过物质生产劳动活动与各种 在物”⑦即人的社会本质并非是种同个人 “在任何情况下,人总是从他自已出发 社会关系中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 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一种每个 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 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人的本质理 个人的本质。正像社会自身在生产作为 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并非唯一的, 论,从而把人的本质的发现构建在科学 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本身。并指出 因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 论证的道路上来。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 们求得满足的方式,从而把他们联系起 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 来(例如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 引文注释 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生 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对于这一经典表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 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正是 述,我们应进行全视角的探析,这种需要 民出版社.1995. 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③,从此马 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且 ( -5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 克思把劳动这一典型实践活动看作为人 应是社会性的,人的需要自身以及这种 民出版社.1979. 的类特性即提出了自由自觉的人的活动 需要的产生存在与发展变化皆因人和自 ③ -5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 是人的类本质这一经典界/申 然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其它们的存在 民出版社.1979. 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阶段 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环境与社会活动条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 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 件,失去这种环境条件,起初的人的需要 院1 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 和今后各种新需要的产生都不可能出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