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3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1.30 No.3 2 0 1 0年5月 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2010 世家大族与东汉乡村教育 张保同 (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东汉的世家大族主要由豪强转化而来的士大夫和西汉以来的儒宗两部分构成。关注 乡村教育是东汉世家大族的文化自觉,他们利用文化优势,投身于官、私学校教育,普及儒家文 化,移风易俗,在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时,他们通过兴办教育,进一步扩 大了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地位。世家大族阶层是东汉文化教育的象征。 关键词:东汉;世家大族;乡村教育;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0)03—0025—03 学界对东汉世家大族的研究,多侧重于政治、 朝日,辄延群臣讲论圣道”[ ]‘卷 ‘陈元传"。他即位 经济方面,有关世家大族在乡村文化教育中的地 之初,即建太学,立五经十四博士,褒奖名节之士, 位和作用问题,几乎无人涉足。本文试图对此做 行察举征辟之制,开启一代崇儒之风。明、章二帝 一粗浅阐述,以就正于方家。 亦以尊儒弘经著称。统治者的倡儒,一方面 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加速了儒学 政治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它改善了官僚 西汉后期的世家大族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 队伍的文化结构,促使官僚儒生化,培植了一大批 一是由豪强大姓转化而来的新型士大夫,二是世 新的世家大族,为乡村教育和文化传播准备了具体 代家学的儒宗,如夏侯胜家传《尚书》,子孙六人 组织者和实施者。据学者统计,东汉一代除灵、献 官至二千石 ‘卷 ‘夏侯胜传",翼奉治《齐诗》“为博 二帝外,三公九卿中儒者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5% 士、谏大夫,子及孙皆以学在儒官”[ ‘卷 ‘翼奉传"。 左右,地方守、令儒生出身的占2/3以上 】( )。 他们既与豪强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宗族 如果说东汉政权建立的主要功臣是传统豪强阶层 的附着是其共性,借助于习经通儒,通过察举征辟 的话,那么,明、章二帝以后的东汉中后期,以世族 人仕,保持其家族世代不衰。文化已成为他们家 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则成为刘姓政权的政治和文 族的特色和连结政治的纽带,此其个性。但是也 化支柱。著名豪强南阳樊氏至第三代樊僚习公羊 应该看到,西汉后期世家大族仅仅是皇权政治的 严氏《春秋》,世号“樊氏学’’ ‘卷 ‘樊宏传",转化为 附着物,尚未形成的政治势力,缺乏政治和社 世家大族;汝南袁氏西汉末初习孟氏《易》,至东 会影响力。同时,儒学尚处于精英文化阶段,文化 汉世代相传,成为累世三公的世族 ]‘卷 ‘裒安传"; 持有者的世族与乡村文化教育还未发生必然的社 即使世习欧阳《尚书》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其祖 会联系,换言之,他们还缺乏在乡村传播文化的意 上西汉时亦是由军功起家的豪强。 识和社会责任感。 东汉的儒宗世族也有较大的发展。沛郡桓氏 到了东汉,除了世代传经的儒宗外,由豪强转 “父子兄弟,代为帝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 化为世族的数量激增,家学传统更加牢固,政治和 当世’’ 。 ‘卷’ ‘桓荣传",琅邪伏氏自汉初为当地名儒, 社会影响力增强,化民成俗几乎成为世家大族的普 世传经学,至东汉末仍为显族 ‘卷 ‘伏湛传¨。在 遍意识。东汉初年的统治者深谙儒学的功能,奉行 “霸王道杂之”的政治下,除儒宗世族和由豪强转 以儒道治天下、以儒学教化天下的治国理念,以培 化而来的儒学世族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一批世传 养忠臣顺民。具有较深厚儒学修养的刘秀“爱好经 律令的世家。史载,颍川郭躬家世掌法,其父弘习 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 ‘卷 ‘儒林列传序¨,“每临 《小杜律》,为郡决曹椽,躬少传父业,官至廷尉, 收稿日期:2010一Ol一12 作者简介:张保同(1955一 ),男,汉族,河南省内乡县人,教授,主要从事汉代思想文化研究。 ・26・ 南都学坛 2010年第3期 “郭氏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人, 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 二千石、侍中、中郎将 者二十余人” ‘卷 ‘郭躬传”。沛国陈宠自其曾祖世 习律令,宠“明习家业”,代郭躬为廷尉,子忠亦习 祖业,官至尚书令 ‘卷 陈宠传”。 世族源生于农业文明的土壤中,在自给自足 庐’或‘精舍’为主要形式的专经教育”[ ] m 。 三种形式中,包括世家大族宗族内部、非宗族子弟 的教育、家学和在职官僚儒宗的授徒讲学。乡村 学校一般设于交通相对便利、人口比较集中和经 济条件较好之地,世家大族的田庄无疑是蒙学、乡 塾所在地最好的选择。东汉后期的崔蹇曾对世族 庄园里的教育状况做过描述,“正月……农子未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无论是由传统豪强 转化的世族,还是儒宗世族和世晓律令的世族,都 不可能脱离乡村而存在,他们赖以谋取政治、经济 起,命成童以上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 人小学,学《篇》、《章》”,“八月暑退,命幼童入小 利益的根基在乡村,工具则是文化。也就是说,文 学,如正月焉”,“十月,命成童学,如正月焉。 化是东汉世家大族连结政权、宗族和乡里的纽带。 冬十一月……砚冰释,命幼童人小学,读《孝经》、 因此,投身乡村教育,保持自身文化价值的传承 《论语》篇章” ‘四民月令"。由此可知,世家大族 性,成为世家大族的必然选择。 的族内子弟都必须接受较系统的教育,其中幼童 教育分为识字和《论语》、《孝经》学习两个阶段, 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算学、书学、历学等知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东汉的乡村教育和文 识。如南阳邓禹“年十二,能诵《诗》,通《论语》、 化传播兴盛且发达。自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 《诗经》” ‘卷 ‘邓禹传",苟爽“年十二,能通《春 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卷 ‘董仲舒传",乡村教育 秋》、《论语》” ‘卷 ‘萄淑传",范升“九岁通《论语》、 初步建立。平帝元始三年,在地方“立官稷 《孝经》” 。 ‘卷 ‘范升传¨。南阳、徐州、山东、四川等 及学官,郡国日学,县、道、邑、侯国日校。校、学置 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讲经图,应当说是田庄内 经师一人。乡日庠,聚日序。序、庠置《孝经》师 教育形式的历史复原。除族内子弟外,族外贫寒 一人’’…‘卷 ‘平帝纪",乡村教育进一步完善起 子弟也可在庄园书馆就读,如出身低微的王充 来。光武帝“投戈讲艺,息马论道” ‘眷 ‘班固传¨, “八岁入于学,书馆小童百人以上” ]‘‘ 纪",《全 “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 后汉文》卷274太尉刘宽碑》载,安、顺二朝名臣刘 邦域’’ 卷 ‘儒林列传’序",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 宽先祖“圣汉王侯,继次有国有号,列存家序”,其 如林,庠序盈门’’ ‘卷 。‘班固传’’的气象。这里虽有 父顺帝时为司徒,宽“幼与同好镌坟典于茅庐,以 夸张的成分,但东汉前期教育完善、乡村教育 是根经纬,综精微,诲孩童而不倦”。这则材料至 繁荣是大致可信的。 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刘宽家族为弘农世家大 除太学、郡县官学体系外,东汉的私学也相当 族,宽幼年学于田庄内的乡塾;第二,“诲孩童而 兴盛。统治者的倡儒和士人通经人仕的需求 不倦”,证明他人仕前从事乡村幼童教育。《三国 是私学发展最直接的动因,此外,在皇权的高 志・邴原传》亦载邴原家贫早孤,求学于邻书舍, 压下,部分士人对现实政治失去信心,加之中后期 经师怜而受之。世家大族田庄内比较完善的基础 外戚宦官专权,堵塞了士人正常的仕进道路,他们 教育,推动了乡村文化教育的普及。 避世教授,希冀通过授徒讲学,传承自己的政治理 教育多元化为世家大族从事乡村教育和 想,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这些因素促使 文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家族的兴衰也为其 私学迅速发展。“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 投身乡村教育提供了不懈的动力。皇权需要 精庐暂建,赢粮动辄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授徒 利用世家大族的文化价值在乡村传播儒家忠孝思 者,编牒不下万人。’’ ‘卷’。‘儒林列传’论’ 《后汉书・ 想,化民成俗,以维护刘姓天下的长治久安,不致 儒林列传》所载经师开门授徒动辄上千甚至上万 重蹈新朝代汉的覆辙,世家大族则需要在皇权的 人,如夏恭“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千 保护下,对家族成员及子孙进行文化教育,通过读 余人”,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万六 经人仕的途径参与政权,以保持家族的兴旺。东 千人”,张楷“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 汉的世家大族充任着从太学到地方郡县学校 市”。 和私学经师的角色。著名儒学世家欧阳氏自西汉 私学多设于乡村。据学者研究,“东汉私学大 中期到东汉历八世皆为太学博士;伏恭家族世传 体分为三种层次,即以书馆为主要形式的蒙学教 《齐诗》,至伏恭赴太常试经第一,拜为博士;世习 育,以‘乡塾’为主要形式的一般经书学习,以‘精 《公羊严氏春秋》的丁恭,建武初亦曾为博 2010年第3期 张保同:世家大族与东汉乡村教育 士 ‘卷 ‘儒林列传"。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苟氏 阳氏、陈氏、应氏等世族儒学家风的熏陶和具体的 教育实践,成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任职 于边郡的官僚也将中原地区的核心文化通过教育 传播到边远地区,有效地破除了边郡的落后民俗。 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世家大族还包括世 传黄老、律令的家族,因此,乡村教育的内容虽然 以儒家思想为主,但黄老、道、刑名之学也是重要 的组成部分。随着儒学的普及,虽呈现出儒生、文 等大族都是世传家学,授徒讲学,成为名门望族 的。可见,投身教育是东汉世家大族的普遍共识 和文化自觉,它有效地巩固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和 经济利益。世家大族在职官吏开门授徒在东汉是 十分普遍的教育形式和文化现象。这种形式,既 反映了私学的兴盛,也是乡村教育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东汉一代,凡在职官吏中的世家大族,几乎 无不授徒讲经,借助于弟子门生扩大在士人中的 影响,培植私人势力;对于求学者来说,也希冀通 过师徒关系为人仕铺路。《后汉书》中,在职世族 收徒讲经之例俯拾即是,如明帝时陈留人楼望习 《严氏春秋》,后任左司农、太常等职,“教授不倦, 世为儒宗,诸生著录九千余人”【2](卷 ‘儒林列传¨,牟 长为河内太守,“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录者 前后万人’’ ‘卷 。‘儒林列传"。众多的世族官僚私学 弟子,入仕者只是少数,多数恐怕只能充任郡县学 校或乡塾的经师。不管在职世族官僚开门授徒及 其弟子远途拜师的主观动机如何,这种社会风尚 不可否认地为乡村教育输运了大批师资,客观上 有利于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东汉地方官吏多为世族出身的儒者,他们在 地方任职期间,把兴办学校、推行教化、移风易俗 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寇恂为 颍川太守.“乃修乡学,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 秋》者,亲受学焉” ‘卷 ‘寇恂传”。刘梁为北新长, “大作讲舍,延聚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身 执经卷,试策殿最,儒化大行” ‘卷。。‘文苑传¨。刘宽 为南阳太守,“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 处士诸生执经对讲……人感德兴行,日有所 化” 卷 ‘刘宽传"。卫飒为桂阳太守,“下车修庠序 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问邦俗从化”。太学生出 身的任延为武威太守,“造立学校,自掾史子孙皆 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卷’ ‘循吏列传"。 颍川传统民俗驳杂,任侠之风盛行,经东汉大族苟 氏、陈氏等倡学立化,民俗转变尊儒尚德。汝南在 西汉时还保留着传统的剽疾果猛之风,东汉经欧 [参 考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黄宛峰,等.河南汉文化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 版社,2000. [4]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 吏合流的趋势,但世传律令的世家仍大量存在。 如颍川钟皓“为郡著姓,世善刑律。……诗律教 授门徒千余人” ‘卷 ‘钟皓 ;沛郡陈宠曾祖西汉 末以律令为尚书,子孙“明习家业”,世为理 官 ‘卷 ‘陈宠传"。至于习黄老道术的世族更加普 遍。乡村律令、黄老等教育,对建立和谐的社会秩 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细心考察,就会发现,东汉时期世家 大族较多的地区,这个地区的教育就兴盛,文化就 发达。齐鲁之地是儒宗世家相对集中地区,琅邪 伏氏、鲁国孔氏、乐安欧阳氏等家族世传家学,他 们开办精舍,授徒不辍,春秋战国以来的尊礼仪、 尚教化的传统得以传承,始终保持着儒学发祥地 的文化优势。客观地说,中州地区在东汉以前文 化并不发达,但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这一地区的 世家大族阶层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东汉政权的政 治支柱。南阳、颍川、汝南、陈留等地的世家大族 大部分是由豪强转化而来的,对文化的追求和传 承的愿望更加强烈。政治上的敏感、仕进的追求 使其习儒、传经之风超过其他地区。《后汉书・ 儒林传》所载72位耆儒中,中州人士占17人,尚 不计另有传者。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新生代世家 大族的生机,使中原地区形成了好学、进取、兼容 并包的多元文化品格。关中地区也是世家大族集 中地区,其历史渊源多为迁徙的六国贵族,如京兆 冯氏、扶风马氏、苏氏,他们呈现出明显的儒化倾 向和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对重振关中文化地位发 挥了重大作用。 文 献] 出版社.1986. [5]严可均。辑.全后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责任编辑:刘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