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6期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n1.23 No.6 Dee.20l6 2016年l2月 文章编号:1009-2269(2016)06—0123—04 试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及其教学思想 方龄萱 (兰州资源环境学院人事组织部,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古今中外各民族都非常重视。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 久,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教育家,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 基础,是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的思想动力知识源泉。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教学思 想以及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特色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以期通过借鉴式分 析,把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落实到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学校教育;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1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及其发展 中国古代,把教育作为社会生存发展的命脉。 5 000年前,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设有学官, 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负责父 “熹平石经”¨2j。称“一字石经”或“一体石经”。 后魏齐正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在修补坏缺的 汉旧石经基础上,又兼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刊刻 《尚书》《春秋》《左传》(未刻全),立于太学,称“正 始石经”或“三体石经”。汉武帝元朔年间,在京师 长安西北城郊设立大学,规模宏大,是中国当时的 最高学府。当时,国家为学生建造能容纳万人的校 舍,内外设容纳数百人的学堂(长10丈、宽3丈)。 规模巨大,呈现了集体讲授的教学形式。班固赞颂 汉代“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可见当时学校教育的 盛况。 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5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命 夔“典乐”负责音乐和诗歌教育¨ 。中国古代优秀 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辉煌灿烂。 商周时期,中国文化有了一定规模。当时出现 了国学、乡学、大学、小学以及宫廷、幼儿家庭教育,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 春秋战国时,孔子、墨子、孟子、苟子等一批民间私 学大师,他们的教育思想流芳万古,他们不朽的著 汉代的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汉代的选举制度 相辅相成、相互统一。汉高祖以来即有选士的举 措,目的在于招纳贤良,共安天下。汉文帝二年,下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各地选上来的士 人,经过测试,然后加以任用。汉武帝时,除贤良方 作《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记载了大量的 教育思想和精华,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 大。其中《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古典教育学专 著,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虽然各派讲授内 正的选考外,又有孝廉茂才的察举,甚至规定郡国 人口20万人以上,每年察举孝廉一人,40万以上 容大相径庭,但对于教育的主张,却在“明经修行” 这一点达成共识。东汉灵帝年问,蔡邕等以隶书书 二人,如此类推。考察贤良方正,注重上层的政绩 和文学水平,察举孝廉偏重于修为德行,孝廉每年 察举1次,中选后,不用考试就可直接被委任为官。 在西汉,茂才与贤良方正,察举的次数较少。到东 写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 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 收稿日期:2015-04—23 作者简介:方龄萱(1984.),女,甘肃天水人,讲师,硕士 ・124・ 兰州 工业学 院学报 第23卷 汉,孝廉专以察吏,茂才专以选民。汉代选士制度 比较注重品德,被察举之人,大部分是学行并茂,还 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天文学、音乐学等 分类多、范围广的实科专门学校。这说明中国在7 ~有不少杰出人才由布衣直接成为公卿。但是,到了 东汉末年出现了假冒作伪之事。 到了晋代,把学制分为国子学和太学。国 子学招收5品以上的富家贵族子弟,内设祭酒、博 8世纪就建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而西方在资本主 唐代留学生也是与日俱增。其中,日本、新罗、 义相当发达的17~18世纪才出现这类实科学校。 高丽等国最多,他们学习中国的经史、法律、礼制、 文学和科技等文化知识,当时的国都长安成为东西 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中国文化通过留学生 士1人,助教10余人;太学主要考虑平民子弟,设 博士员19人。太学规模大,学生数量超过7 000 余人。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仰慕汉族文化的人, 建立了太学及小学。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学校教育 最为昌盛。北魏太学多达3 000余人,南朝宋文帝 在京师设立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四学”,打破了 传统的儒学一统的教育现象。到梁时,学校教育渐 渐融合了儒、佛、道。魏晋南北朝时,除了察举孝 廉、秀士仍沿两汉旧制外,又增设了“九品中正 制”,旨在匡正两汉选举制度的流弊_3j。这一制度 意在设立铨叙、考选的专门,以替代乡里的毁 誉,各州郡县等地方,都设置了大大小小的 “中正”,由当地诸府公卿、台省朗吏或德充才盛者 担任。大小“中正”有九等,“中正”的品评,凭言行 道义决定升进或黜退。这种制度执行了近400年。 由于铨叙、考选操诸一人,以一人之好恶,邑人之高 下而定;而“中正”的评论又决定的选拔任用, 所以会有流弊。再者,由于门阀世族的制约,造成 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负面效应。 唐朝时,继承了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政治 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的基础上,经过 百余年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 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_4J,也 是我国古代教育史和官制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同 时,发展了唐朝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促进了社会 的进步。这期间,寒门庶族也有了学优从政的可 能。唐朝取士之法,大致有生徒法、贡举发、制举 发。从京师之六学二馆及州县之诸学校的学生中, 选其成绩优良者,送人京师尚书礼部受试,叫做 “生徒法”。非在校学生,先试于州县,及格后再送 至京师复试,叫做“贡举法”。唐代科举考试在不 同的时期,其科目设置也不尽相同。其中常见的有 秀才、进士、明经、明法等,又设有书法、算学、诸史、 三传、童子等科,有时亦设道举科,考查道家经典, 传播到世界各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为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宋朝时,出现了书院。宋代书院成为学者们收 纳弟子、传道授业、培养人才的地方。选址多为山 林名胜之地,建制有民办、官办、民办官助等形式, 大都以功名为读书目的。书院讲学以义理修养为 核心,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允许不同学派互相 讲学,学者可往来问学,并建立了“讲会”制度,成 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教学方法采取个人自学、 集中讲解和质疑问难的形式,注重做人与做学问的 统一。师生以道相交、切磋学问、砥砺品格,教师品 德高尚、学识渊博、热心育人,学生则慕师而来。书 院还体现社会良知,担当着社会道义,成为批判现 实社会黑暗腐朽势力的一股力量。如明代无锡的 东林书院就是典型。书院的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 顾宪成为其题写的一副对联上:“风声、雨声、读书 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 熹宗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矫旨尽毁国中书院,此 后书院由盛而衰。 清代学制沿袭明制,科举制沿袭宋元,分乡试、 会试、殿试三种。考试内容分三类:一类为经义,考 五经四书内容,文体为八股文;二类为诏诰教令,考 皇帝颁发的诏书以及皇帝对臣民的训戒或勉励的 文告;三类为经史实务策,考经济形势、科学技术、 方法对策等内容。清代科举还为出林隐逸不愿应 试的优秀人才设特科,例如翻译科是为鼓励满人翻 译汉文而设的,武举科是为教授各方武术技艺本领 而设的。 科举制在清光绪31年被废止,在我国实行了 1 300多年,参加科考者普及到黎民百姓。究其原 因:一是考试偏重经籍文辞,忽视德行才能,束缚了 思想。二是考试把教学教育与仕途利禄挂钩,考试 第6期 方龄萱:试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及其教学思想 ・l25・ 者多为思想僵化、毫力的利禄、平庸之徒。三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起不到 教化、启智、润心、育人的目的。 近代,我国学校教育和教学思想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中西借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首 要,学校建制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思想与古代截然 不同,建制有大学、中学、小学,中学又分为初中和 高中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现代 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是有目的、有系 统、有组织的,以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采取更加终 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教育形式, 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 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对科学文化 起到了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2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及文化传承 教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精华之一。 中国古代教育家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 的教学经验,掌握了一系列的教学规律,总结了许 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为后来的教育发 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孔子、朱熹、黄 宗羲、颜元等众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代表着各自 时代的精神面貌,影响着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 的每一阶段,为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历 史性的的贡献。 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中国古代教育 家把做人当作教育的重要目的,尤其重视道德教育 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精神境界,强调 伦理道德与发愤图强、使命责任,弘扬临事不惧、不 计成败、不问安危、志在天下的精神气概与胸怀抱 负,以《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8个学习阶段为具体目标。 在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上,上起孔孟老 庄、中经佛教禅宗、下迄宋明理学,都非常注重道德 教育与自我修为,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道德 教育以及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这种既重视道德的建树,又重视教育方法的改 进,集中体现在“格物致知、读书进学、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言传身 教”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系统的教学方法中,至今 依然被广泛适用。 3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并一脉相传,这就是中国 古代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因此,先进的教育思想 必然有先进的教育方法予以承载。 一是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选择 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各尽其才。因材 施教最早的实践者是孔子。“孔子教人,各因其 材。”(朱熹《论语集注》)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外出, 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伞,正好路过子夏的家。 子路提议到子夏家借雨伞。孔子不同意,说:“子 夏这个人我了解,他十分护财,不能硬让人家去干 自己不愿意干的事。”孔子的想法是:既然子夏惜 财,我们就不要难为他,否则处久了,难免产生隔 阂。可见,孔子特别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并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以发挥学生特长, 弥补学生不足。 二是启发诱导。启发诱导旨在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深受教育者欢迎。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 语.述而》)“愤”就是想把某一问题弄明白却没明 白、心中因此烦闷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去开导,使 思路畅通。“悱”就是思考某一问题已经心有所 得,却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这时,需要教师去 启发,帮助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孑L子还要求举一 反三,否则不再教授。孟子也注重启发式教学,他 用射箭作比,说明教师只能对学生启发诱导,而不 能包办代替,他认为,教师只是把弓拉满,摆出跃跃 欲试的样子,却并不把箭射出去,用这种方法启发 诱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是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 考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 最早由孔子提出,由孟子继承并发展。朱熹认为学 思结合,是学习成功的保证。他用射箭来比喻学与 思的关系:手中没有弓箭,只是思考射箭的模样,自 然不能掌握射箭的本领;手中有了箭,却不考虑怎 样去射,同样无法提高射箭的本领。只有将二者结 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朱熹要特别强调学思结 合,他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 ・126・ 兰州 工业学 院学报 第23卷 意。”如果只读不思,必不知其意味;只思不读,纵 使晓得,终是不牢靠。只有读得熟又思得精,才能 心、理合一,永远不忘。他明确提出了学思脱节的 两种弊病:一是只思不学,二是只学不思。朱熹的 见解,进一步丰富了学思结合的教学原则。 四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 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只有通过学习,才知道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发 现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与困惑,才能激励自己更 《学记》《师说》中都揭示了这一教育辩证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 现代教育价值,重点体现在德智体美合一,教育与 实践相结合的。这其中,教学相长、以人生为枢纽 的教育方法,对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 思想教育建构,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7:23—24. 加努力学习,奋发自强。教学活动不是单向的知识 传授,而是师生都能受益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使师生双方共同提高。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 系。明人徐光启说:“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 把金针度与人’。吾辈言几何之学,正与此异,因 反其语日‘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2版.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6:132—133. [3]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54—55. [4]钱穆.孑L子与论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95— 97. (《几何原本杂议》)徐光启强调:教学不只是教授 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治 学方法,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J。 [5]孔子.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 [6]朱永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 1:45-47.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FANG Ling—xuan (Personnel Deparlment,Lanzhou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School education is the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ymbol of education thoughts,which is fo— cused by all nationalities and contries from ancient to today.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famous educa— tors,all of which lead to enriched education thoughts,form the basis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In this paper,the ancient essence of Chinese ancient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educational character— istics are discussed from perspective of school education in order to inherit ancient culture to help modern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culture;school education;teaching thoughts (责任编辑:朱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