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魏平城

北魏平城

来源:九壹网
北魏平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首都平城,位北魏都城初设于祖居地盛乐(今内蒙古托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托克托附近)。但是,皇始元年(396年),随着太行山脉迄西,桑干河上游大同盆地的西后燕主慕容垂的死去,北魏夺取了以中山北隅。大同城东有发源于内蒙古岱海的御城为主都的后燕领土,征服了华北平原。元河(旧称如浑水),北面隔万里长城与漠北兴元年(398年),北魏由盛乐迁都平城。从草原地带相接。这一带在历史上是以漠北此,平城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拓跋硅于迁为据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反复兴亡之地。都同年就帝位,称道武帝,此后直至孝文帝大同附近的历史极为古远。据近年考古发永明十一年(493年)①强迁都洛阳为止,平现,1976年在大同城西十里河畔青磁窑发城是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六现旧石器晚期遗址,在桑干河流域也发现代长达一个世纪的北魏都城。很多新石器晚期遗迹。史书上关于该地的最早记载是《汉书·地理志}),当时该地属一、平城历史沿革雁门郡平城县,还设置雁门郡东部尉治所。估计其城址即在今大同城东白登山(今马铺山)一带。在白登山附近发现的郡县古城元兴元年(398年),拓跋硅占据后燕及发掘出保存完好

魏平城宫殿建筑初探

管芙蓉

北魏鲜卑拓跋氏统治者自天兴元年(398年)七月建都平城到太和十 七年(494年)迁都洛阳,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北魏鲜卑拓跋统治者对 平城实施了大规模的建设,使平城成为当时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 心,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光辉灿烂的北中国文化,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 辉的一页。

对北魏时期的京都,过去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 解,但这些见解,多集中在对古平城(大同)遗址的考证上,面对当时作 为北魏王朝都城的古平城(大同)的建筑情形,却极少涉及。笔者想在这 里对当时作为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古平城(大同)的建筑 作一个初步探索。 一、平城建筑的分期

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历时97年。在97年中,从建筑特色上看,可以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天兴元年到延兴元年,计74年;后期从延兴元 年到太和17年,计23年。

前74年,北魏鲜卑拓跋氏虽然已定都平城,但在建筑上,多保留游

牧部落的审美特征,尽管他们在平城也建筑了朝堂、宫殿、太庙、太社之 类的统治者办公、处理朝政的场所,然而,更多的,花力气更大的是在苑 囿的建筑上。这些供统治者射猎使用的苑囿的建筑,很明显地表现出游牧 民族固有的特点。后23年,即延兴元年魏孝文帝即皇帝位到太和十七年 迁都,由于魏孝文帝仰慕汉文化,所以,才在京城建筑上,日渐显出华丽 和规范化的特点,因此,此际的平城建筑当是中原汉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 的结合体,加上北魏的统治者十分崇信佛教,京都的寺庙达百余座,所

以,此际的平城建筑上,又可以说是远东文化和西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北魏平城建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宫城与郭城

平城的早期建筑,明显地带着深厚的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特点。所谓

都城,只不过是一个较为固定的居住地,并不像中原城镇那样,具有政治 上、军事上的战略地位。据《南齐书》载,北魏鲜卑拓跋氏定都平城后, “截平城西为宫城”,宫城“四角起楼,女墙、门不施屋,城又无堑”, “开四门,各随方色”。这种“门不施屋、城又无堑”充分表明这时的鲜 卑拓跋氏统治者,还保存着“朝发穹庐、暮至城郭”的生活特点。 《南齐书·魏虏传》还说“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

楼。妃妾信皆土屋”。这表明,这时的鲜卑拓跋氏,还保持着游牧民族原 始淳朴的特色。

把平城一分为二,西为皇宫,东为太子宫,而且互相,各“备屯 卫”的做法,也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居毡庐,环车为营”生活习俗的 延续。

北魏鲜卑拓跋氏进入中原的时间,正是北方大战乱的时代。战争使北 魏鲜卑拓跋氏统治者认识到,作为都城,“门不施屋,城又无堑”无法保 持京城在政治、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因此,经常受到鲜卑族另一支、仍然 保持着游牧民族特点的蠕蠕(汉民族史书上称为柔然)的南下内侵。据 《魏书》载,自天兴元年(398年)到泰常七年(422年)短短二十余年

间,蠕蠕南下就达十次之多,有时,蠕蠕的先头已经到达距平城仅百 十里的长城边,为了保证京都的安全,泰常七年(422年)九月,才“筑 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

这个“周回三十二里”的平城外郭城,是对“门不施屋,城又无堑”

的原平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一个补救措施。“周回三十二里”的平城外郭城, 规模颇大,它不仅包括宫城、太子宫(即东宫),还包括平城南部的广大 地区。关于这个外郭城,《水经注》上有详细的记载。《水经注》日:“如 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人北苑中,历诸池沼,又南经虎圈东, 又经平城西郭内,南又屈经平城县故城南,又南,出郊郭。”“一水南 经白登西又南经平城县故城东历京城内,河干两眉,累石结 岸南郭结两石桥,横水为梁。”这样,平城不但有了外城,而且还有 了东西两条沟堑,军事上的作用就大大加强了。不仅如此,为加强京城的 防卫,第二年,即泰常八年(423年)二月,“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 赤城(即现在内蒙赤峰市),西至五源,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那么,原平城有多大呢?据《魏书》载,东宫周回六里,我们设想一 下,如果东宫南北长二里,东西长也只有一里,周回正好六里。宫城是 “截平城西为宫城”的,设宫城和东宫周回等长,那么,原平城就是一个 正方形了,周回八里。现在的外郭城周回三十二里,正好扩大了四倍。 《读史方舆纪要》引《城邑考》云:“城东五里无忧坡上有平城外郭,南 北宛然。”《太平寰宇广记·河东道》云中县条引《冀州图》云:“古平城 在白登台南三里,有水焉,其城东西八里,南北九里。”这里说的和《魏 书》中记载的平城外郭城周回三十二里基本上是相符的。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作为北魏王朝都城的平城,由 内城,即故平城,其中包括宫城、太子宫和外郭城两部分组成。

三、北魏京都平城的苑囿

北魏鲜卑拓跋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虽然建立了固定的都城,结束了 过去那种“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居无常处,以穹庐为 舍”的局面,但是,他们那种固有的“民尚勇”、“好猎射”、“射猎为业” 的本性并没有改变,而且在一个时期内也无法改变。因此,在他们定都平 城的第二年(399年),就在平城建立了范围空前的苑囿作为他们射猎的 场所。《魏书》载:“天兴二年二月,发俘获的七万高车众”起鹿苑,南 因阴台,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 入苑中,疏为二沟分流宫城内外。

这个广大的苑囿不久又划分为北苑、西苑、东苑、南苑四个部分。 据《魏书》载,泰常六年(421年)三月,“发京师六千人筑苑,起

自旧苑,东包白登,周回三十余里”,是谓北苑,北苑是供统治者捕杀和 射猎虎豹的地方,故,北苑内有供帝王观猎的虎圈。魏孝文帝废除虎豹鹰 犬之献后。北苑就变成了老百姓的耕地了。

西苑旧称鹿苑,范围几何,史书无载。据北魏著名诗人高允的《鹿苑

颂》描述,鹿苑的地方也很大,它东起郭城,西包武周山,是供帝王弋猎 麋鹿的地方,后来却变成了佛教寺庙集中的地方了。《鹿苑颂》写道: “追鹿野之在昔,兴三转之高义,振幽宗于已永,扩千载而可贵。”这里, 以云冈石窟寺为中心,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寺庙数十所。高允在叙述云冈石 窟寺时说:“命工选匠,刊兹西岭。”“即灵崖以构宇,竦百寻而直正。” 又说:“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守应贞之重禁,味三藏之渊 典。”又说:“玩藻林以游思,绝鹰犬之驰逐。”高允认为,鹿苑的建立, 是继承了周文王设立苑囿的传统,因此文中写道:“踵姬文而筑苑,包山 泽以开制。”高允在这里还告诉我们,居住在苑囿内的人,是不交纳税收 的,他们的任务是根据各个苑囿的特点,从事他们专门的事务。所以,诗 文写道,这些人“植群物以充务,蠲四民之常税”。

这里要指出的是,高允的《鹿苑颂》写于魏孝文帝即皇帝位(471 年)以后,所指的苑囿,较之天兴二年(399年)所筑的环绕京城数十里 的鹿苑规模小多了。

关于东苑,史料极少,所以,对它的范围、规模无法考证。我们可以 肯定的是,东苑一直是供皇家射猎的地方,《魏书》上载有泰常九年九月 “诏泰平王率百国以法架田于东苑”。

至于京地南郭的广大地区,史书不称南苑,而称南郊。南郊这个地方

也很大,北背京都,南面漯南宫,方圆数十里,据史书载,南郊是皇家练 兵的地方,所以在南郊筑有马射台,皇帝经常“阅兵于南郊”,“阅武于 南郊”。

随着鲜卑拓跋氏由游牧业向农业的转化,随着大批的汉人被迁往平

城,特别是战争减少,靠掠夺为生的鲜卑拓跋氏逐步认识到,不完成向农 业生产的过渡就难以维护其统治,于是,就开苑囿为农田了,太和改制 后,这些苑囿后来变成了农业耕地了。 四、北魏京师的宫阙

北魏鲜卑拓跋氏统治者除了截平城西为皇宫外,在当时的平城,还有

四个大的宫阙建筑,即北宫、南宫、东宫和西宫。每个宫都是一个的 小城,关于这些宫阙建筑时间和规模如下:

1.漯南宫。

漯南宫又称南宫。其宫在平城南一百余里的桑干河北岸。

史书云,天兴六年(403年),帝幸南平城,规度漯南宫,面夏屋山, 背黄瓜堆,建新邑。又云,天赐三年(406年)3月,“发部五百里内男

丁筑南宫,门阙高十余丈,引沟穿池,广苑囿,规立外城,广二十里,分 置里市,经途通达,三十日罢”。又云,泰常五年(420年)起漯南宫。 《水经注》在湿水(桑乾河)条下云:“湿水又东北经魏亭西,盖皇魏天 赐三年之所经建也。”

南宫经建的时间很长,前后达17年之久,南宫就是南平城。又称小 平城,始建于穆帝六年(403年)。“帝登平城西山,观望地势,乃更南百 里,于漯水(桑乾河)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南宫广二十里,较周回三 十二里的京城略小,可分置市里,经途通达,也是一座颇为繁华的宫城。 2.北宫。

北宫是旧宫人作簿所在。北临神泉池,南面平城,当在北苑之北。 北宫建筑于南宫之后一年。《魏书》云:天赐四年(407年)为北宫

筑垣墙,三旬而罢。这里用的时间和南宫相等,但未说明参加人数。笔者 推测,北宫规模可能小于南宫。因为北苑周回三十余里,而北宫在北苑 北,这个地方相应较南宫小,至多也只能和南宫相等。 《水经注》说,北宫是旧宫人作簿所在。《南齐书》叙述北魏太子宫 宫人作簿情况时说:“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酿酒,养猪羊,牧牛 马,种菜,逐利。”一个皇太子就有这么多的宫人作簿,门类那么多,作 为整个皇宫,婢使一定不少,所以我们说,北宫的规模也不会太小。 3.西宫。

西宫位于京城西,西山东,西苑内。

《魏书》云:天赐元年(404年)十月筑西宫。泰常八年(423年)

十月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看来,西宫和南宫规模相等。 西宫早期的作用大概是用于班赐和宴飨群臣的地方,《魏书》上有这 方面的记载:

天赐五年十一月癸酉“大飨于西宫”。 泰常七年二月,丙戌“大飨于西宫”。

太安元年三月己亥,诏令中有“于西苑遍秩群神,朕以大庆飨百僚” 的话。

西宫内的殿堂有天文殿、板殿等。

永兴元年十二月,“帝始居西宫,御天文殿”。 永兴四年八月,“幸西宫,临板殿”。 4.东宫。

东宫“皇太子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妃妾住,皆土 屋。”又说“伪太子别有仓库”。

《魏书》云:始光二年三月,“营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

殿,临望观,九华堂”。又云:延和三年七月,“东宫成,备置屯卫,三分 西宫之一”。又云,太平真君十一年二月,“是月,大治宫室,皇太子居于 北宫”。

这是史料上有关东宫的记载。东宫是西宫的三分之一。西宫周回是二 十里,则东宫的周回只有六里多。

平城皇宫的建筑,较之南宫、西宫和北宫小得多了。但皇宫的建筑, 却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统治者下功夫最多、最大的。 5.宫城以外的其他著名殿堂及主要建筑。 (1)城南的主要建筑,有以下几个方面:

A.宫城南、南郭城内的主要建筑之一——太庙及云母三殿。 据有关史料记载,北魏京都平城宫城南、南郭城内有一个大的建 筑群。

《南齐书》日:“南门外立二土门,内立庙。凡五庙,一世一间,瓦 屋。其西立太社,佛狸(指太武帝)所居云母等三殿。又立重屋,居其上 饮食厨在西,皇后可孙恒出此求食。可孙、昔妾媵殿西,铠仗库四十 余间,殿北丝绵布绢库,土屋十一间。”又云:“正殿西筑土台,谓之白 楼台南又有祠星楼。正殿西,又有祠屋,琉璃为瓦。” 此中可注意的建筑如: ①土门内的太庙,《魏书》载:天兴二年(399年)十月,“太庙成,

迁神元、平文、昭成、献明皇帝神主于太庙”。这里,神元是指拓跋力微, 平文是指拓跋郁律,昭成是指拓跋什翼犍,献明是指道武帝父拓跋硅。 《南齐书》说:“凡五庙,一世一间。”以上只有四世,好像有些矛 盾,其实并不矛盾,《魏书》说的是道武帝时代,《南齐书》说的是太武 帝时代的事,太武帝是道武帝之孙,如果加上道武帝,也就是“凡五庙, 一世一问”了。

《魏书》云:永兴二年(410年)十二月,“立太庙于白登之西”。 《魏书》又云:太和十五年(492年)十月,“明堂,太庙成”。十一

月,“迁七庙神主人新庙”。以上两条,说太庙两次迁移情况,一次由宫城 南、南郭内迁到东郭城外;第二次,又从东郭外,迁到南郭城外。 ②太社,位于太庙西。太社建于何时,史书无载,《魏书·帝纪》载, 太和十五年(492年)十一月,“迁社于城内文西”。这里的城,是指宫城 还是郭城,语焉不详,只知道在太和十五年,把太社迁移走了。 ③太武帝所居云母三殿。关于云母三殿,《魏书》载,天兴三年

(400年)四月,“起中天殿及云母堂、金华堂”。看来,皇宫在道武帝时, 只是办公、朝见群臣的地方,而居住的地方却在宫城外。围绕云母三殿, 还有一些附属建筑,有御厨、武器库、布帛仓库、祠星楼、祠屋等。 ④白楼。关于白楼,《水经注》云:“其水夹御路,南流经蓬台西, 魏神瑞三年(416年)又毁,建白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 粉,嫡曜建素,赭白绮粉,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其上,晨昏发以千 椎,为城里诸门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

这个建筑群规模不大,但却形成了蓬台(白楼)以北的一个小小的宫 殿建筑群。《魏书》载,泰常四年(419年)三月,“筑宫于逢台之北”。 B.两大著名寺庙——宫城南、南郭城内的主要建筑之二。

《水经注》云:如浑水南,“经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冯晋国所造,

有五级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彩之上,炜炜 有青光。又南,经永安七级浮图西。其制甚妙,工在寡双”。

冯晋国即冯熙,是文明太后的兄长,故称国舅,冯熙又是魏孝文帝的 岳父。太和十九年(496年)卒于平城。冯熙生前筑寺庙72座。永宁七 级浮图,又叫永宁寺,初为七宝永安行殿,建于承明元年。《魏书》载,

承明元年(476年)十月,“起七宝永安行殿”,这是魏孝文帝为纪念他的 父亲魏献文帝所建。皇兴五年(471年),年仅17岁的献文帝被迫把皇位 禅让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魏孝文帝。承明元年被害于永安殿(史书说 为文明皇太后所害),年仅22岁。魏孝文帝于当年十月筑此寺,命名为 “七宝永安行殿”,以示纪念。

这座寺庙的兴建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事件,引起了文明太后对拓跋宏的 不满,因此,差一点像他父亲一样丢了皇位,《魏书·帝纪》载:“文明 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于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 三朝,召咸阳王,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 C.宫城南,南郭城内的主要建筑之三——白台、朱明阁。 《魏书》云:泰常二年(417年)七月,“作白台于城南,高二十 丈”。《水经注》云:“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路白内而升,国之图 篆秘籍,悉集其下。”这就是说,白台是存放国家图书、文籍档案的地方。 《水经注》又云:“台西,即朱明阁,直侍文官,出入所由。”这是

说,朱明阁是文武大臣朝见皇帝前等待的地方,关于朱明阁的建筑时问, 《魏书》云:太和元年(477年)七月“起不明,思贤门”。这里,思贤 门在宫城内,待下面介绍。

D.宫城南、南郭城内的居民建筑。

北魏王朝定都平城期间,在宫城南、南郭城内建立了一个规模巨大的 居民区。《南齐书》日:“其郭城绕宫城南,悉建坊,坊开巷。坊大者, 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南坊,搜检以备奸巧。”

北魏鲜卑拓跋氏统治者定都平城后,平城这个塞外小城,人口迅速增 加。这种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一则是鲜卑族拓跋氏八部十姓都云集平 城,更主要的是北魏统治者把大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强迫迁徙京师,因 此,造成了平城人口的剧烈增长。

(1)天兴元年十二月,“徙六,步H--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 代都”。

(2)天兴五年二月,突高平,“徙其民于京师”。

(3)泰常三年四月,“徙冀、定、幽--,步H、徙河于京师”。 (4)太延五年十月,“徙凉湖民三万余家于京师”。

(5)太平真君七年三月,“徙长安城工巧二千家于京师。” (6)太平真君八年三月,“徙定州、丁零三千家于京师”。 (7)太平真君九年二月,“徙西河、离石民五千余家于京师”。

(8)正平元年,太武帝南伐至长江边,“以降民五万余家分置近畿”。 这些就是京师平城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此外,还有无数次把掳掠的

各族人民作为战利品分配给各王公大臣作奴隶,使当时平城人口增长特别 快。据《魏书·地理志》载,当时平城和近郊的人口有43万之多。这期 问。南郭城内的居民区是史书上留下的一份珍贵资料。这份史料也告诉我 们,北魏统治者对迁徙来的人民实行的是奴隶式的统治,他们不时地对居 民实行搜检,以防备有反对他们的人。 E.南郭城外的主要建筑。

(1)南郭城外的主要建筑有东侧的明堂、辟雍、太庙、籍田、药铺, 有南侧的马射台、讲武堂等。

《魏书》云:天和十年九月,“诏起明堂、辟雍”。太和十五年十月,

“明堂,太庙成”。十一月,“迁七身神主于新庙”。《水经注》明确地指出 了明堂、辟雍的位置所在,“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南郭结两 石桥,横水梁上,又南,经籍田及药铺西,明堂东下则引水为辟雍。 水侧结石为堂”。 关于马射台,《魏书》云,兴安二年七月,“筑马射台于南郊”。平城 南郊是较开阔的平坦之地,是跑马骑射的好地方,故作为练武场是很适 宜的。

(2)城北的主要建筑。

城北的建筑也比较多,其主要的建筑有东北部的白登台、宁先宫;在

北宫北部方山有以文明太后陵园为中心的一个大建筑群。东部有虎圈、报 德寺;此外,还有永东游观殿等。

乳白登台。白登台是一个古老的建筑,在如浑水志东,平城北北苑 内,距城七里许。《水经注》云:白登,台名,去平城七里,如淳日,平 城傍之高城,若丘陵矣。

b.宁先宫,又名崇光宫,献文帝禅位后所居。《水经注》云t“其水

又经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也,所居故宫矣。余为尚书祠部, 与宜都王穆遨同拜北部,亲所经见。”关于崇光宫的建筑,《魏书》云, 皇兴五年,太上皇徙御崇光宫,采橡不斫,土阶而已,《水经注》说: “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从邺城运来的。

c.方山建筑群。方山建筑群始于太和三年(479年)六月,方山的建 筑群内有文明太后陵,魏孝文帝虚陵及其他附属建筑。

《魏书》云:“太和三年六月,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七月,

“幸方山,起思远佛寺。”又云,太和五年四月,“幸方山,建永固石室于 方山,立碑于石室之庭。又起鉴玄殿”。《水经注》对这一建筑群也 有详细的叙述,《水经注》云:“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经方岭土, 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 周隔雉列榭阶栏槛及扇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堂之内 外,四侧结两石扶,帐青石屏风,以文石为椽,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 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院外西侧,有思远 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 池,皎若圆镜矣。”这里,把方山建筑群各个建筑物的方位叙述得历历 在目。

虎圈是王公大人射猎虎豹的地方,孝文帝时,开放苑囿,其后又分苑

囿之地于民耕种,废弃虎豹之贡,在此建报德寺,太和元年九月,又在北 苑建永乐游观殿,《魏书》云:太和元年九月,“起永乐游观殿于北苑”。 (3)城西的主要建筑。

根据《水经注》和《魏书》上的史料,北魏王朝的京都平城城西的

主要建筑有:郊天坛,郊天碑,有离城三里的五经、国记碑,在武周山之 阳,有石窟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鹿苑台。关于石窟寺的论述已经很 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关于国记碑,这里可以多说几句。

据《魏书》载,国记本由崔浩和高允所撰。公元450年,崔浩以司徒

的地位,令将国记刻在石碑上立于城西门之外,因为国记中记录了鲜卑拓 跋氏早期愚昧、野蛮和拓跋氏统治者的荒淫、的生活实况,因而惹怒 了拓跋氏统治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太武帝,于是太武帝下令,杀了当时

全部撰写国书的著作郎,株连千余人,高允因皇太子保驾,幸免于难,崔 浩是一个为鲜卑拓跋氏打天下立下了盖世之功的汉族知识分子,因为如实 地书写鲜卑拓跋氏统治者的历史,就惨遭杀害,且株连九族。可见,鲜卑 拓跋氏统治者对知识分子,能用则用,稍微触动了他们的利害,他们就毫 不可惜地加以杀害。 (4)城东的主要建筑。

《魏书》载:神瑞元年(414年)二月,起丰宫于平城东北。泰常四 年(419年)八月,“筑宫于白登山”。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 学于平城东”。

《水经注》云:“如浑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425年)建。坛

之东北,有静轮宫,水右有三层浮图寺庙。据《水经注》载:“此三建筑 皆在东郭城内,东郭城外,有阉人宕昌公修建的舍。” 五、北魏京都平城的宫城建筑情况概述

北魏王朝的宫城,无疑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统治者重点建设的地方。查 《魏书》,自天兴元年定都平城到迁都洛阳的97年间,建筑一直未有间断 过,但因为鲜卑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在宫城建设上,特别是早期,十分 缺乏整体布局的观念,因此,许多宫殿的建筑,在今天,我们只知其名, 却无法找到它的方位和地址。同时,其中不少宫殿并不在宫城内,我们不 能看到史书上有个什么宫殿,就以为它就建筑在宫城内。

据史料可确定的宫城内殿堂有:天安殿、太华殿、太和殿、安昌殿、 思贤门、皇信堂、太极殿等。 第一,《魏书》上记载的有关材料。

天兴元年十月,“起天文殿”。何时建成,史书无载。 天兴二年七月,“起天华殿”。十月,“天华殿成”。 太安四年三月,“起太华殿”。九月,“太华殿成”。

太和元年元月,“起太和、安昌二殿”。七月,二殿成。 太和元年七月,“起思贤门”。又名“承贤门”。 太和七年十月,“皇信堂成”。

太和十五年,“迁太社于内城之西”。

太和十六年二月,“坏太华殿,经始太极殿”。十月,“太极殿成”。 太和十七年,“改作后宫,帝幸永兴园,徙御文宣堂”。 第二,《水经注》上记载的有关宫城内殿堂材料。

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 (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 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殿之东北接紫宫,南对 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 侧,堂南对白台,台圣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路自内而升,国之图篆秘 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文官出入所由也。《水经注》这段记载, 除白台、朱明阁在宫城外,其余殿堂,均在宫城内。 第三,《南齐书》上有关北魏宫城内殿堂建筑材料。

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女墙,门不施屋,城又无堑。 上面三种史料中,《水经注》不但记录了宫城内的殿堂,还记载了方 位和走向,给我们以立体的感觉。

现在的问题是:宫城内的殿堂建筑,是什么走向?门向什么方位开?

据鲜卑早期生活风俗我们推测,早期殿堂是南北走向,坐西,门向东开, 到了魏孝文帝时,才采用汉民族的习俗,宫殿变成东西走向,坐北,门南 开。我们从《水经注》上记载的魏孝文帝时的建筑方位,完全可以证明这 一点。《魏书》又有太和三年“坤德六合殿成”。 六、结束语

北魏京都平城的建筑情况,除了上述外,当时宫城内外,还有不少旅 悫筑,《魏书·释老志》载:“太宗践位,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 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四象。”当时,除开凿了规模宏大的石窟寺(云 冈)外,其他可知的佛寺有五级大寺(城西),七级永宁寺(城南),三 级石佛寺(城东),鹿苑佛国寺(城北),思远灵图寺(城北方山),报德 寺(北苑内),建明寺等等。又据《魏书》载:自兴光元年(454年)至 此太和元年(477年),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水经 注》在叙述当时平城寺庙盛况时说:“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庙塔, 桀峙相望,东转,兹为上矣!”可见,当时平城的建筑,寺庙占有相 当大的比重,这使得当时的平城,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而且还是佛教的中心。至今犹存的云冈石窟寺,永远成了历史的见证。 关于北魏京师平城的建筑情况,根据有关史料作了如上的论证,不当 之处,敬请指正。

(原载《北朝散论》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年5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