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①贾生:指贾谊。遭权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一度被召回长安。②宣室:汉代长安城未央宫前殿的正室。③才调:才能。无伦:没人能比得上。④虚前席: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汉文帝刘恒向贾谊问鬼神的本源,“至夜半,文帝前席”。即听得出神,在坐席上膝盖向前移动,靠近贾谊。⑤苍生:老百姓。
[赏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作者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这一情节,构思深妙。诗人采用了先扬后抑的笔法,首二句写文帝的求贤若渴和贾谊的才智超凡。“求”“访”表现文帝求贤心之切,咨询态度之谦诚,正是求贤若渴,后两句诗意陡转,是全诗的枢纽。“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虚心垂询,凝神倾听。虚怀若谷。“更无伦”表现出贾生少年才俊,华采照人的形象,表现文帝对贾生的佩服器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但“可怜”一词令诗意转换了,可惜文帝的求贤,并不在于求问治民之策,却是“问鬼神”的本原问题。“问”与“不问”对照揭示出荒唐之处,讽刺辛辣。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有何意义!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任贤才。所以此诗表面上讽刺汉文帝,实为借古讽今,是对当时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统治者揭露,同时又寓有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构思新奇,立意深刻。借古抒怀,讽汉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孤独者(节选)
鲁 迅
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那时我在S城,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此外还有许多零碎的话柄;总之,在S城里也算是一个给人当做谈资的人。有一年的秋天,我在寒石山的一个亲戚家里闲住;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
④
⑤
②
③
①
佛将他当做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
这也不足为奇,中国的兴学虽说己经二十年了,寒石山却连小学也没有。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但也很妒慕,说他挣得许多钱。
到秋末,山村中痢疾流行了;我也自危,就想回到城中去。那时听说连殳的祖母就染了病,因为是老年,所以很沉重;山中又没有一个医生。所谓他的家属者,其实就只有一个这祖母,雇一名女工简单地过活;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这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谓异样之一端罢。
寒石山离城是旱道一百里,水道七十里,专使人叫连殳去,往返至少就得四天。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
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亲的亲丁,闲人,聚集了一屋子,豫计连爻的到来,应该已是入殓的时候了。寿材寿衣早已做成,都无须筹画;他们的第一大问题是在怎样对付这“承重孙”,因为料他关于一切丧葬仪式,是一定要改变新花样的。聚议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总而言之,是全都照旧。
他们既经议妥,便约定在连殳到家的那一天,一同聚在厅前,排成阵势,互相策应,并力作一回极严厉的谈判。村人们都咽着唾沫,新奇地听候消息;他们知道连殳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两面的争斗,大约总要开始的,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奇观。
传说连殳的到家是下午,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族长们便立刻照豫定计划进行,将他叫到大厅上,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题,而且大家此唱彼和,七嘴八舌,使他得不到辩驳的机会,但终于话都说完了,沉默充满了全厅,人们全数悚然地紧看着他的嘴。只见连殳神色也不动,简单地回答道—— “都可以的。”
这又很出于他们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担都放下了,但又似乎反加重,觉得太“一样”,倒很有些可虑似的。打听新闻的村人们也很失望。口口相传道:“奇怪!他说‘都可以’哩!我们看去罢!”都可以就是照旧,本来是无足观了,但他们也还要看,黄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满了一堂前。
我也是去看的一个,先送了一份香烛;待到走到他家,已见连殳在给死者穿衣服了。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那穿衣也穿得真好。井井有条,仿佛是一个大殓的专家。使旁观者不觉叹服。寒石山老例;当这些时候,无论如何,母亲的亲丁是总要挑剔的;他却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便怎么改,神色也不动。站在我前面的一个花白
头的老太太,便发出羡慕感叹的声音。
其次是拜;其次是哭,凡女人们都念念有词。其次入棺;其次又是拜;又是哭,直到钉好了棺盖。沉静了一瞬间,大家忽而扰动了,很有惊异和不满的形势。我也不由的突然觉到: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地发光。
大殓便在这惊异和不满的空气里面完毕。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预防到,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迟疑了一会,就有几个人上前去劝止他,愈去愈多,终于挤成一大堆。但他却只兀坐着号,铁塔似的动也不动。 大家又只得无趣地散开;他哭着,哭着,约有半点钟,这才突然停了下来,也不向吊客招呼,径自往家里走。接着就有前去窥探的人来报告:他走进他祖母的房里,躺在床上,而且,似乎就睡熟了。 隔了两日,是我要动身回城的前一天,便听到村人都遭了魔似的发议论,说连殳要将所有的器具大半烧给他祖母,余下的便分赠生时侍奉、死时送终的女士,并且连房屋也要无期地借给她居住了。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当不住。
恐怕大半也还是因为好奇心,我归途中经过他家的门口,便又顺便去吊慰。他穿了毛边的白衣出见,神色也还是那样,冷冷的。我很劝慰了一番;他却除了唯唯诺诺之外,只回答了一句话,是
“多谢你的好意。” [精要指导]
《孤独者》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
小说的主人公是魏连殳,这是一个挂着新党头衔的人物。他的举止不合常规,加之出外游学多年,寒石山人把他当做“异类”看待。
小说紧紧围绕为祖母送殓而展开故事,写魏连殳同寒石山人的冲突,冲突中表现魏连殳对封建礼教封建家族制度的憎恶。一个愤世嫉俗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但是,魏连殳毕竟太孤独了。寒石山人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世俗和陋习包围着他,使他难以呼吸。“他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彷徨》是鲁迅先生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收1924年至1925年所作11篇小说。创作这些小说,正值新文化统一战线逐渐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使鲁迅产生了“成了游勇,布不成陈”的感觉,所以题名为《彷徨》。后来作者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诗句,来说明当时的心境和书名的由来。《孤独者》描写了辛亥之后部分知识分子的反抗、挣扎以至妥协、颓废的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性格上的弱点。
魏连殳是“吃洋教”的“新党”,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常说一些“古怪”的话,做一些别人看来“古怪”的事,因而,周围的人都很不明白他,因为找不到知己,内心常处于一种压抑和郁闷的状态,魏连殳的内心是孤独的,魏连殳的生活是孤独的。他憎恶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憎恶从来如此的陈规陋习,但他为力改变这一切,于是他使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他是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中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读鲁迅先生的小说,要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才能准确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孤独者》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平常,却展现着特定的矛盾斗争。鉴赏这类小说,不可因为情节的简单平常而掉以轻心,而应注意体会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世界,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星期三:记精品成语
锲而不舍
[释义]锲:刻;舍;舍弃,停止。不断地镂刻下去。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涌现了大批驰名中外的学问家,荀子便是其一。荀子的思想里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他不信鬼神,更不相信有天命,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而转移。
荀子学识渊博,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写下了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名篇——《劝学》。 在文章的开头,他就写道,人人应该接受教育以获得学问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靛青这种颜料由蓝草提炼而来了但是它的色彩比蓝草还要蓝。言下之意,是说学生可以胜过老师,后人可以胜过前人。 接下来,荀子又写道,在木头上刻字,刻了几下子就停下来,就是烂木头也刻不断;倘若坚持刻下去,就是再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刻穿。
总之,在荀子这篇文章中,包含了许多精辟透彻的比喻,对人很有启发作用。《劝学》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还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成语。除了锲而不舍,还有“青出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许多极富教益的成语。
(出自《荀子·劝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义]青:靛青,深蓝色的染料;蓝:蓼蓝,草名,可以作蓝色染料。原意为靛青是从蓼蓝草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故事]南北朝时期,李温拜孔王番为师,他非常用功好学。过了几年,他的学问就超过了孔王番。孔王番因有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高兴。不仅如此,而且他自己有了疑难问题,还能向学生虚心请教。李谧觉得孔王番是老师,因此解答问题时吞吞吐吐,很不自然。于是,孔王番诚恳地对他说:“我向你请教问题,不要不好意思回答。凡在某一方面有学问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何况是你呢!”
孔王番虚心向学生求教的佳话传出后,人们深受感动。有人编了一首短歌,颂扬孔王番不耻下问的精神:
“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大意是: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然而它却比蓼蓝蓝得更深,颜色更浓。同样,师生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谁的知识多,谁就可以当老师。
(出自《荀子·劝学》)
星期四:读名人故事
玛格丽特·撒切尔 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个名字无疑使人们想起80年代光彩夺目的“国际政治家”,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首相、创造经济奇迹使 “大不列颠再度伟大”的“铁女人”,这一系列出自苛刻的评论家之口,对唐宁街10号第48位主人的溢美之词。的确,玛格丽特·撤切尔在她的10余年首相生涯中,使英国发生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在外交舞台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她无疑是英国历史上的女杰,也是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最伟大的女政治家。
自我奋斗
在离伦敦100多英里的地方,有一个至今只有2.8万多民的小城——格兰瑟姆市。1925年10月13月,玛格丽特就生在这里。她的父亲是一个出身贫寒、靠个人奋斗跻身仕宦之列的意志坚强的人,他曾担任过市议员;、法官等职。
玛格丽特小时候聪明伶俐,刚进亨廷托尔路小学就跳了一级。她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兴趣广泛。她经常参加学校的业余演出并曾获奖,还是学校曲棍球队中年纪最小的队员。10岁时,她跳级考入凯斯蒂文和格兰瑟姆女子文法学校,并获得奖学金。她在该校读书的7年中,学习成绩几乎一直名列前茅。
中学毕业后,玛格丽特决心报考第一流的大学——牛律大学。但是,牛律大学的应试科目之一是她从未学过的拉丁文。为此,她让父亲给自己请来了家庭教师,并在一年内读完了5年的课程,终于考上了牛津
大学索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化学。在大学期间,玛格丽特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优异,在生活上,她十分朴实,从不像别的女孩子那样修饰打扮自己,甚至没有穿过鲜艳的衣服。她把大多数课余时间,花在政治活动上,并结识了不少保守党知名人士,从此她立志从政。这段生活无疑为她日后步入政坛打下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玛格丽特曾先后在一家塑料公司当过化学 师,在莱昂斯当过化学实验员。但她的目光始终在政治舞台上,她参加了当地的保守党协会,继续参与政治活动。
1949年,年仅24岁的玛格丽特作为保守党达特福区候选人参加竞选,虽最后被工党所挫,但她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1年,26岁的玛格丽待做了新娘,两年后,生下一双孪生儿女。她与丈夫丹尼斯·撤切尔感情笃深,家庭生活十分幸福。但这并没有消蚀她的政治抱负。在丈夫的支持下,撒切尔夫人潜心攻读法律,在孩子不足半岁时就参加了律师资格考试并顺利通过。此后,她做了几年处理税务和专利业务的律师。
踏上仕途
1959年,34岁的撒切尔夫人再次参加竞选,在芬奇利选区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登上了英国的政治舞台。她在议会中工作努力、认真,加之她热情、谦和、机敏,很快脱颖而出。1961年麦克米伦首相破格提拔她为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36岁的撒切尔夫人仕途一片光明。
19年保守党下野,她出任该党影子内阁关于住房和土地、财政事务、燃料和动力、教育等问题的发言人。1970年,保守党重新执政,爱德华·希思首相任命撒切尔夫人为教育大臣。不久,保守党下野,撒切尔夫人担任影子内阁财政事务发言人。这个职务给了她充分显露才华的机会。她那当过律师的口才和财务方面的知识使她在议会辩论中大出风头。一次在议会辩论工农财政预算案时,撒切尔夫人熟练地引经据典,举证大量事实和精确数据,驳得工党财政大臣瞠目结舌,她敏捷的思维和犀利的言词使在场的人们感到惊讶和钦佩,以致保守党议员几乎全部站起来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1974年,保守党在两次大选中接连败北,希思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动摇。为挽回颓势,重振旗鼓,保守党决定重新选举领袖。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右翼的支持下,竞选获胜。1975年2月当选为保守党领袖。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位女性领导一个政党。
担任保守党领袖后,撒切尔夫人一方面对影子内阁改组,加强党内团结。一方面开展频繁的外交活动,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中国等20多个国家,会晤各国首脑,发表政论演说,树立“国际政治家”的形象。
在撤切尔夫人刚刚当选保守党领袖之时,当时尚未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里根在初次与她会面之后,就在公开场合说:“我对她有很深的印象。我认为她将是一位伟大的首相。”1979年,里根的这个预言成为现实,
保守党在大选中获全胜,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当之无愧的“铁女人”
撒切尔夫人走进唐宁街10号首相府,首先面对的是一个由“日不落帝国”衰落成的“欧洲病夫”。此时,英国的国民经济长期呆滞,逐渐衰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降到西方国家中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前几任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扩大开支,大搞福利主义以刺激生产和需求,社会保险费急剧增加,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昔日的“大英帝国”已欠外债220多亿美元,仅偿付利息每年就需要一笔资金。经济危机深深困扰着这个国家。
秉性倔强的撒切尔夫人,决心要“恢复和振兴英国”,要指引英国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前进。上台伊始,她就开始对国内经济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和改革。
撒切尔夫人首先实行货币主义抑制通货膨胀。她一方面大力削减公共开支,同时通过英格兰银行严格地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又以提高利率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另一方面,改革税收制度,减少企业和个人负担。其次,大规模地实行国有企业私营化。这一,被称之为“撒切尔”中的“旗舰”。英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业连年亏损,缺乏活力,效率低下。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立即宣布将一些国有企业的资产逐步出售给私产,使英国人拥有自己房子的比例大大增加了。撒切尔重新调整了科技,鼓励发展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建立科学技术和新兴工业开发区,并努力改变以往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倾向,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还制定了被称之为“阿尔维计划”的1983~1988年英国“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希望以此保进英国高级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工业的改造,使英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跃居西方国家的前列。
英国工会的势力十分强大,动辄发动罢工,使正常生产秩序陷入瘫痪,1981年5月失业工人发动了从利物浦到伦敦的大进军。7月,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又发生。对此,撒切尔夫人采取了强硬措施。同时,她又促使议会通过了几项法案,大大了工会权力,使工会人数锐减,势力削弱,罢工次数明显减少,社会得到了一定的稳定。她还改革了工资制度,力图以此改善劳资关系。
撤切尔夫人为坚定地推行其,加强对内阁的控制,几次改组内阁,1981年一年内就改组了两次,对妨碍其的人,不论地位多高、资格多老,一律更换。她说:“不能允许内部争论浪费时间。”
在外交事务上,撒切尔夫人更是以强硬著称,被称为“铁女人”。她主张加强防务,扼制苏联的扩张。在北约与苏联的 裁军谈判上,她力主加强实力,决不对苏妥协。
1982年的英阿冲突,使这位女首相的“铁女人”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叫福克兰群岛),在英国统治下已有近150年,阿根廷以历史、文化和地理
为证明,说明该群岛属阿根廷。1982年4月2日,阿根廷以武力收回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一事件,在英国朝野引起极大震动。国内称这是英国的“奇耻大辱”。撒切尔夫人立即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决定采用“炮舰”,派遣由36艘舰只组成的,配有核武器和反潜深海装置的特混舰队开赴南太平洋,到远离英国本土1.28万公里的马岛作战。同时在经济上、外交上对阿根廷施加强大压力。撒切尔夫人原想利用军事优势,以战逼和。但马岛冲突在阿根廷国内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阿根廷空军连挫英国舰队。在这种情况下,她毫不示弱,决定增派军舰,增派伞兵和步兵,征用后勤民船,扩大冲突规模。这一系列行动,招致了国内外的批评和谴责。内阁中也有人主张采取审慎的态度,许多国家要求英阿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美国出面调停,联合国秘书长也从中斡旋,但均未成功。撒切尔夫人无视国际,坚决扩大军事冲突规模,并于6月14日攻占了马岛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被迫投降。
英国在马岛冲突中大获全胜,使撒切尔夫人的威望在英国大为提高。在不少英国人眼里,她成了“英国”。
撒切尔夫人对“铁女人”这一称号颇为得意,曾说:“依我看,英国现在需要的正是一位‘铁女人’。”
撒切尔夫人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英两国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她起了许多积极的作用。1984年12月18日,她亲自来中国签署中英关于问题的联合声明,以结束英国对100多年的殖民统治。
洒泪辞职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在80年代使英国重振雄风,再次跻身于西方五强行列。然而,80年代末,盛极一时的“撒切尔主义”面临种种严峻的挑战。一切似乎是周而复始,经济危机卷土重来,英国经济又一次进入衰退阶段。而“人头税”又在国内弄得怨声载道。在举世关注的欧洲一体化问题上,撒切尔夫人顽固坚持自己的立场,在统一防务、统一货币等问题上与其它国家分歧极大,使英国在欧共体内十分孤立。保守党为保持其执政党统治地位,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决定逼走撒切尔夫人。
1990年11月,为保守党赢得三连任,执政十余年的撒切尔夫人被迫洒泪辞职。
离开唐宁街首相府,撤切尔夫人并未离开政治舞台,她继续在议会中任职,并在许多国内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贤妻良母
撒切尔夫人虽然在政坛上以铁女人著称,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贤妻良母。甚至在任首相的日子,她
还亲自为丈夫买他爱吃的食物,亲自下厨做饭,亲自做打扫房间等家务。
她的丈夫丹尼斯·撤切尔几十年来一直支持她的事业,也从不介意被妻子的光芒所遮盖。她与一双儿女感情也很好。可以说,无论是作为首相还是普通的百姓,她的家庭生活都是美满、温馨、幸福的。
星期五:赏名家名作 诵美文时文: [走近作者]
黄秋耘 (1918~2001),现代散文家、评论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著作如散文集《浮沉》、《丁香花下》、《锈损了灵魂的悲剧》,评论集《苔花集》、《古今集》、《琐谈与断想》,回忆录《风雨年华》等。
[代表作品]
行吟阁遐想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特别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当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欷觑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之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爱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在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课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无宁说他是以无宁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感情激动着我们。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六年间,那时候正是国事蜩强螗,敌人的铁蹄己经越过了长城,几千里锦绣山河,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巴经沦为豺狼窟穴,就是在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叉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呵!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触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勇。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葫岸,积雪茫茫,素裹红妆,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簌俱寂,连
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了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颈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愤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是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生平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近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述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达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名人导读]
《行吟阁遐想》写的是作者吟阁的感受和遐思。作者从一张照片写起,引起对五年前吟阁的回忆。此阁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并联想到当年听闻一多先生讲《离骚》的情景。这样,就由行吟阁想到屈原,又由屈原想到同样是伟大诗人的闻一多,作者将两位诗人并列,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近似的。”一位写《离骚》,一位讲《离骚》,通过回忆和遐想,将这两位诗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揭示出他们共同的精神内涵。
黄秋耘既抱有理想而又富有人道主义情怀,他的作品大都跟他的为人一致,一贯地具有凛然正气,或显或隐的倾向性:爱我们的祖国、民族,理解和同情老百姓的疾苦、忧虑,讴歌人性的善与美,揭露与抨击人世间的丑恶。他的这篇散文就是这样的呕心沥血之作,读罢叫人荡气回肠,慷慨激昂。
[资料联网]
作者以写散文著称,他的散文记人记事都能与读者保持相当近的距离能够互相交流,给人以亲切的感受。《行吟阁遐想》体现了他的这个特点。
每周一练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 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 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2.第②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 3.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答案】 1.D
2.① 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 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
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
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 ⑤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
⑥对比,将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相对比,突出苦瓜更近于玉的质地。
3.①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②再写出吃苦瓜的经历,表达了由怕吃苦瓜到吃苦瓜是一种享受的情感变化; ③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
道理。 【解析】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