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偶像》与美国文化的价值观
《美国偶像》实际是美国的业余青年歌手大奖赛,源于由英国金牌经理人富勒构思的“流行偶像”
Pop Idol
节目。两年前,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见节目大有可为,便以近亿
美元买入版权,制成了美式的偶像节目。节目于2002年播出第一季,2005年已进入第四季,几乎每一季都能够超越热播电视剧,登上美国收视榜首,可谓是罕见的高收视节目。
提供“三合一”的娱乐
今年超过10万名选手的参与,5亿张选票,也可一窥节目的影响力。来自全国各地逾万名参赛者经过一连串的初试、复试,最后由评委及观众投票,选出心目中的“偶像”。听起来虽然平常无奇,但是麻雀变凤凰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尤其对于无数做着好莱坞梦的年轻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在全国观众(当然包括无数星探眼前)展示自己歌唱和表演才华的好机会。
强大的评委会阵容也是三年来《美国偶像》节目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比如,担任这档节目评委的好莱坞明星宝拉·阿布杜尔,其唱片销量曾达3000万张,是格莱美音乐奖的得主。而制片人兰迪·杰克逊从业20载,曾与麦当娜、惠特尼·休斯顿、席琳·迪翁等携手合作过。现年45岁的塞门·克威尔是现代流行音乐先河的开创者。还在唱片业巨头BMG公司担任资深顾问时,他就曾为爱尔兰歌唱组合“西城男孩”进行指导,使之成为红遍世界的偶像歌唱组合。如此耀眼的明星评委,也难怪成千上万的“灰姑娘”和“青蛙王子”即使面对克威尔的冷嘲热讽,仍旧趋之若鹜了。
“观众收看《美国偶像》,是因为我们提供的是‘三合一’的娱乐。” 节目制作人肯·沃维克如是说。试听阶段因为参赛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各种搞笑场面令观众捧腹不已。中间
的遴选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拨打电话等方式参加评选,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手。最后决赛阶段的激烈竞争也是扣人心弦。集娱乐、参与和艺术为一体。
价值观契合美国文化
《美国偶像》的持续成功,还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与价值观完美地契合了美国传统,宣扬通过自我奋斗与竞争取得成功,这一点从节目的三个阶段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首先在初选阶段有大量的选手采访,包括选手表演之前和表演之后,往往被采访的选手都能在镜头前有出彩的表现,甚至出现大骂评委的情形,由此节目不仅有了“亮点”,而且有力突出了平民选手的参与性,其重点在于“参与”,而非“比赛”。
淘汰阶段更是以选手作为中心,这样的思路在44进24那一集体现得最为明显,整整一小时的内容就是一个一个向选手宣布晋级或淘汰,就是为了向观众展示选手的情绪、心理活动与变化,其重点在于突出比赛的残酷性,选手晋级的艰难,成功的不易,其重点也并非“比赛”本身。
决赛阶段使用了大量的短片回顾选手的参赛历程,其他选手的表现等等,其重点在于突出选手从“平民”成长为“明星”之路的坎坷与艰难。无数人的失败才成就了最后的王者,他所得到的任何奖励都是公平与合理的,“比赛”再次成为配角和延续悬念的工具。
可以看出,选秀比赛的本身,即整个比赛的过程已经成为了一个载体,装载的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肤色的选手们的奋斗历程,因此看《美国偶像》,像看一个人的奋斗史和成功史。这是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节目,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比赛。其背后蕴含的理念就是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天分,就能够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正好与
美国文化的基石“美国梦”完美结合在一起,不仅宣扬了主流的价值观,也间接缓解了社会矛盾,因此《美国偶像》可谓是美国文化娱乐性与宣传性结合的范例,这也正是美国文化能够成为强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美国偶像》的持续成功也标志着美国电视节目完成了从《百万富翁》的“知识改变命运”向“奋斗改变命运”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