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

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

作者:谢晓敏

来源:《科技信息·下旬刊》2017年第06期

摘要:模糊修辞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模糊语言,是有效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语言表达力的一种修辞手段。文章介绍了模糊修辞的本质特点和构成方法,着重论述了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以此帮助人们完善语言交际的功能,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模糊修辞;本质特点;构成方法;语用功能

一般来说,人们在交际时,信息的传递要清晰、明确,才能清楚、明白地表情达意,准确无误地交流思想。但是,由于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之间,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绝对精确的界线,存在着过渡的、不确定的状态,因而表达这种客观事物的概念也相应缺少明确的界线,这种外延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成为模糊语言。模糊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内在属性,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是人们在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属性。模糊语言尽管有时不精确,却有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修辞作用。本文拟论述模糊修辞的本质特点、构成方法及其语用功能。 一、模糊修辞的本质特点

模糊修辞主要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模糊语言,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是恰当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段。模糊修辞无论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普遍地使用。但模糊修辞的构成方法和使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语境,必须与具体的语境相适应。模糊修辞主要有以下特点:形象性、灵活性和含蓄性。含蓄性被认为是模糊修辞的最显著特点。

二、模糊修辞的构成

模糊修辞的构成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运用模糊词语

模糊词语是指词汇意义或语义边界模糊,难以限定其边界的词语。最典型的模糊差异属表颜色的词。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和副词也属模糊差异,如hot,deep,beautiful,ugly等,以及像evening 和night之类的名词也都表达相对模糊的概念,“这些词语只有中心才是十分清晰的,到了边缘就越来越模糊。”虽然它们外延不确定,但具有很强的表达力,能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

2.使用精确词语模糊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精确词语模糊化是模糊修辞常见的构成手段。有些精确词语表面上看并无模糊之意,但一经作者的巧妙手笔,便能形成“丰富想象”的模糊语境,给读者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这些词中不乏大量的数词和量词,如“万水千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at sixes and sevens”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等等。模糊化的词语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效果,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是精确词语无法比拟的。 3.利用修辞格

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双关、夸张、移就、借代等形式。如“They could not know how great a light was going out in my life”(隐喻);“He had some cheerful wine at the party”(移就);“排山倒海”“鹏程万里”都是利用夸张,这些修辞模糊了事物间的界线,造成语义的游离,具备了模糊修辞的条件,起到了各自不同的模糊修辞作用,它们唤起生活意象,使语言新鲜活泼,意蕴优美。 4.运用模糊语

Lokoff在《模糊语:语义标准及模糊概念的逻辑》一书中认为“模糊语就是把那些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是有意使用的一种不明朗或模糊表达,而这种不明朗或模糊是能被听话者完全理解的,一般不会导致歧义或含糊。按其语用特征,模糊语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 变动型模糊语,包括1)程度变动语,此类词语有some,somewhat,in a sense,more or less,almost,to some extend,sort of,entirely,relatively;2)范围变动语:about,or so,roughly,in most respects,essentially,loosely speaking等等,这两种变动语可以避免说话武断,使说话更客观,更为说话者所接受。2. 缓和型模糊语,包括1)直接缓和语,如:seem,probably,I think,hard to say,as far as I can tell等,表示说话人对话题作出的直接猜测或对某事的犹豫态度;2)间接缓和语,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间接地表达说话者对某事的态度,如according to,it is said that…等。所有这些语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5.利用标点符号或感叹词

精心选用标点和感叹词来精进行修辞,利用它们来寄予千情,包容万物,使语言交流意蕴无穷,发人深思,让人在模糊意象探索中求得明晰的答案,起到出人制胜的效果。除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外,模糊修辞更多借助省略号和破折号。其中典型的为《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之时喊着“宝玉、宝玉,你好……”,省略号的使用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6.利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

众所周知,传统语法中有这么一条:副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但近些年来,“程度副词+名词”的语法结构频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和新闻媒体中,如“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她已经变得很美国了。”“很美国”语义不确定,创造了模糊地意象,构成了模糊修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外,还有一些指任何不知名的事物、或一时想不起说话的内容、或不直接提及的人和事的名称的模糊词,也构成了模糊修辞的一个组成部分,如dodos(小玩意儿),whoozis(叫什么的那个人),w hatsis(叫什么名的)等。 三、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

语用学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特定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它和模糊修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交际中的语言有语表意义和语里意义之分。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就是故意制造语表意义模糊,使语表意义和语里意义分离,要求人们透过模糊的语表意义,了解其隐藏语里意义,从而得到得体运用语言的效果。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是多方面的。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详细讨论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以及模糊修辞在日常生活、国际交往、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特定语境中的运用。 1.委婉礼貌 保全面子

模糊修辞的基本的语用功能是为了在交际中实现会话的礼貌原则,或是为了避免偏激话语的产生,保全会话双方的面子。

布朗认为:为了遵循礼貌原则,说话人往往采取不同的策略,使自己的话语达到得体、慷慨、赞誉、一致、同情等目的。因此,从日常生活到国际交往,人们在使用的礼貌用语中,总含大量的模糊语言,运用不少的模糊修辞手段。例如I would suggest you stay at home tonight.用would suggest 避免了强加于人的语气,使对方容易接受。

在外交辞令中经常会用模糊词语,“与他们身份不相符的活动”“不受欢迎的人”,主要是为了避免“间谍活动”“被驱逐出境”等刺激性词语的出现,模糊词语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说话语气,消除了不必要的误会,从而缓和了国家间的紧张关系。 2.提供信息恰到好处

这是模糊修辞的一大主要语用功能。模糊修辞恰到好处地使用,能为人们提供信息的含量和准确度。

(1)增大信息量 由于模糊修辞中模糊语言的外延很广,难以确定其明确的界线。用模糊语言不确切的描述事物有时倒不失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信息。因此,有效地利用模糊语言有助于增加交际的信息含量,有助于提高效率。

在各种谈判中,人们常用一些模糊词语来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想法,让话语接受者从模糊语中获得更加丰富的隐蔽的信息。如:No,I don’t think so. We’ll still lose 8.6 percent on the duty. Besides,there is a comparable mode in Korea at a much low price.这是商贸谈判中的一段谈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判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模糊词语comparable 和 at a much low price,不仅指出对方价格高,而且又能使对方明白他可以从韩国购买价格更便宜的类似产品。

在制定、大纲或拟写公文时,模糊修辞使之简洁,从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较少的语言代码传递较多信息。公文常用“strictly s peaking”“原则上同意”等惯用语,或是“三个代表”“一国两制”等省略语;使用日常用语,如“不定期”“按有关规定”“when necessary”等。它们不仅具有相对模糊性,而且其中都隐含了大量比字面大得多的信息量。

(2)提高信息准确度 在交际中,人们希望得到的信息量不但要大,而且要准确。但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往往不具备确定性,无法都用精确概念来表达,而且有时即使用精确概念来表达,传递的信息反而显得不准确,或难以把握,相反用模糊概念来表达则会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因此,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尤其是在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中,使用模糊修辞来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就屡见不鲜。

实效和准确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因素。新闻报道要求实事求是,尽量及时、准确地对事件或人物进行报道,因此,许多人误以为模糊修辞不可能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其实,新闻报道中常用类似的话语:“据外电报道……”“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It is reported that…”等模糊语言,没有透露消息的准确来源,这说明新闻报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模糊现象,恰到好处地使用模糊修辞。这是由于对某些新闻报道来说,一些模糊表达能够取得很好效果;还有一些新闻报道是对未来局势的预测和推测,不可能用精确地语言来表达;而且模糊词语更符合读者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同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要求使用模糊语言,来到达新闻报道准确、客观的作用。

在学术论文中模糊修辞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认为,学术论文应该是数据精确,表达清晰,用词准确无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来不得半点模糊。但实际上,在学术论文恰当地使用一些动词,如suggest,seem,tend to,be likely to 等,能够更准确、客观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使读者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本质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另外,在学术论文中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动词也是一种模糊语言现象,它起到了其它词所不能替代的语用和修辞作用,使建议方式更含蓄、礼貌,更易于被人接受。 (3)提供不确切信息 除信息量与准确度外,在面对一些尴尬局面,或难以直言的问题,或不愿对方了解太多的信息时,人们还故意采用模糊手法给予不确切的信息。如,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对话:

A:When will you come back? B:Soon. A:Where have you been? B. Out.

以上两个对话中,B的回答用了Soon 和Out两个词义模糊的副词,提供的信息极不确切,究竟是“多久”“哪里”,其外延之广,只有听者自己去领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国际事务和国际交往的许多场合,经常要运用模糊修辞,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尤其是两国或地区关系紧张,出现较大分歧的时候,外交辞令更不能直截了当,而恰当地运用模糊,提供不确切或无法确切的信息,能起到很好的掩饰或回避作用。 3. 美化语言 创设美感

一味按照常规采用规范化的语言有损语言创造性的发挥,使语言交际失去活力。在语言交际中运用模糊修辞可以给人产生各种联想的模糊空间,也能体现模糊语言本身的魅力,使人享受由此产生的朦胧美、内蕴美、残缺美、色彩美和距离美。

模糊修辞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使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巨匠无不有意地在模糊修辞和模糊语言上下功夫。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极具模糊性,引发无数文人、学者和政要的各种解释和无限遐想。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鸣,一寸相思一寸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不留有言外之意的韵味,人们在反复咀嚼吟咏中,体会到了一种景色美、残缺美和朦胧美。

模糊修辞还在广告、教学等许多领域广泛使用,本文就不再进一步展开讨论了。 模糊修辞丰富了修辞学研究的内容。如果我们对模糊修辞的性质特点、构成方法、语用功能更深入的研究,就能在各种情境中恰当、自如地运用模糊修辞,来提高和完善语言的交际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