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古诗文是一幅幅“画”,画中有韩愈《晚春》时书花草树木“______,______”争芳斗艳,有木兰回乡时“______,______”重新梳妆打扮的场面,有王维《竹里馆》中“______,______”的夜深人静、明月相伴。
(2)古诗文是一首首“曲”。曲中有李百《春夜洛城闻笛》“______,______”的浓郁思乡情,有岑参《逢入京使》“______,______”的深情惜别。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办。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xián.菜,都使他觉到满意。他也学会跟朋友们借钱,借了还是不想还;逼急了他可以撒无赖。起初人家都知道他是好体面讲信用的人,所以他一张嘴,就把钱借到。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借到手便顺手儿花去。人家要债,他会作出极可怜的样子去央求宽限,一来二去,他连一个铜子也借不出了,他开始去骗钱花。凡是以前他所混过的宅门,他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见面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yāng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有删改)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便( )宜 xián( )菜 宅( )门 yāng( )求 .
(2)“起初人家都知道他是好体面讲信用的人”中的“都”是______(填词性),“所以他一张嘴”中的“所以”是______(填词性)。(4分)
(3)请参照示例,为祥子“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落”配上文字,要求结合故事情节,用描写性语言表述图画,不超过60字。(4分)
图1 祥子“三超三落”中的“第一落” 图2 祥子“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落” 示例:图1
配文字: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一个行人也没遇上,祥子知道事情要坏。他刚要抄土路走,就连车带人被十来个乱军捉了去!
3.复兴学校开展以“天下国家,少年有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13分)
(1)假如邓稼先爷爷还健在,学校小广播站要介绍核武器知识,而你是广播站的小记者,请你去采访邓爷爷,向他提两个有关核武器的问题,你会如何对他说?(4分) (2)下面是李华同学在活动上所作的演讲,请你帮他修改。(6分)
翻开共和国史册,总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让人仰望。【甲】如锲而不舍为祖国科学事业崛起而奋斗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民族衰微之际钻研典籍探寻文化药方,在警报迭起的紧张形势下,慷慨淋漓怒斥特务卑劣行径的闻一多,为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甘愿居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倾心稻禾,最终树立丰碑的袁隆平……【乙】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始终以炽热的爱国情怀不断奋勇前行,他们的殷殷家国情,给予无数后来者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①【甲】处面线句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②【乙】外面线句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③语段中有一个含错别字的词语,请找出并修改。(2分)
(3)下面是有关爱国主题的书法作品,其中对书体及式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甲 乙 丙 丁 A.作品甲为隶书,蚕头雁尾,圆润对称。 C.作品丙为楷书,形体方正。端庄严谨。
B.作品乙为行书,行云流水,收放自如。 D.作品丁为草书,笔画连绵,纵任狂放。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3分) 小院里的“青春之歌” 龚正光 肖煜 张晓华
一
12月10日清晨,从曲周暂返北京校园前,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蕙骑着电三轮,一路颠簸着,又一次来到白寨镇北油村西的田埂上。
麦苗,仿佛感受到冬雪将至,顽强挺立着。
测了一株又一株。麦苗已正常分蘖(niè),虽然稚嫩,但根茎结实,透着精气神,像一个个倔强戍守的小战士。
“慢慢来,别着急,扎稳根基,才能抗住风雪、长得更壮呢。”
李蕙搓着冻僵的双手,拍了几张麦苗的照片。这大半年的辛苦,她全都灌注在眼前的田地上。春去冬来,送走了玉米,又孕育麦苗,她俨然一位农人。
当晚,2023年入冬后的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飘洒大地。麦田披上冬装,一望无垠。
两天后,我们拨通李蕙的电话,想打听农作物优化施肥处理的技术细节。电话那头,她说着说着,总会不由自主地提起冀南大地上的那片麦田。
“刚还有农户问,雪这么厚咋办?我挺有信心的。下雪不冷化雪冷,接下来,一定要防止冻伤。好想立刻回去啊。”李蕙说。
二
第一次见到李蕙,是今年中秋节前。
白寨科技小院,梧桐树下,挤满了来听讲座的村民。 “玉米地有了红蜘蛛用什么药最好?” “地力不好的地块用什么化肥?” “小麦播种后怎么补水?”
村民们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李蕙一一耐心解答。这个山东临沂姑娘亭亭玉立,圆圆的脸庞上一双大眼睛透着稳重。
白寨科技小院,是曲周第一个科技小院,也是全中国第一个科技小院。
李蕙,是今年春节后到小院的。视频聊天中,亲人们苦劝,母亲脸上写满不解—— “你读研究生,咋进了村?这上啥学呢?那里是盐碱地啊,你不是自找苦吃嘛!”
“这话很熟悉啊,我们就是在自找苦吃!”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坚定地说,神色中流露出浓浓的追忆和缅怀。
三
“走,我带你们去地里看看。”
倒车、掉头,一气呵成,李蕙灵活自如地操控着电三轮。 这是驻扎科技小院的首要技能。下田、去实验站,出行全靠它。
村子在东,玉米地在西。阳光透过云层,泼洒在翠绿的田间。一路上,一株株玉米如同士兵,挺拔伫立着。
“这半年多时间,除了村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玉米地。”李蕙所说的玉米地在村路北侧,与周围的地块比起来,玉米植株更加整齐、高大,秆粗叶肥。
李蕙的研究方向是“小农户粮食绿色生产的土壤制约因子消减技术构建及应用”。从耕作、播种、施肥,到后期的除草、打药、收获,作物整个生长过程都要记录在册。取土样、测量植株、检测土壤养分……密植栽培要求高,每隔十几天,她就要钻一次玉米地。
土地,被浓浓的翠绿包围,尽显大自然的伟力。跟随李蕙,我们钻进3米多高的玉米林中。
挤挤挨挨的叶子如同一柄柄锋利的小剑,划得人皮肤生疼。李蕙说,夏天最痛苦,天蒙蒙亮就得下地,尽量早点完成测量。要不然,等太阳一升起来,里面的温度根本受不了。工作服、防晒帽、口罩、袖套,汗水混着露水,不一会儿,全身就湿漉漉的。蚊虫飞来飞去,有时还会遇上蛇……
“后悔到小院来吗?”
“辛苦归辛苦,却没后悔过。”李蕙笑着说,她喜欢泥土的味道,看到玉米出苗、拔节、开花、吐丝,就觉得喜悦而踏实。“农业稳,天下安——既然总要有人干这件事,为什么就不能是我?”李蕙认真地说。
(选自《河北日报》2023年12月26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第一部分描绘了麦苗旺盛生长的景象,表现了李蕙对庄稼的关注,烘托了李惠的形象。 B.村民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向李蕙提出问题,表明农村需要科技知识,也可见李蕙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C.文章第三部分描绘了一株株挺拔伫立的玉米,也描绘了我们亲身感受到了玉米林中的闷热。
D.李蕙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深入到田间地头,无论酷暑还是寒冬都坚持观测和记录。 5.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章第一、二、三部分的内容大意。(6分) 6.文中写李蕙亲人的苦劝和不解,写张宏彦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7.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6分)
(1)这个山东临沂姑娘亭亭玉立,圆圆的脸庞上一双大眼睛透着稳重。 (2)倒东、掉头,一气呵成,李蕙灵活自如地操控着电三轮。
8.根据全文内容,说说对文章标题“小院里的‘青春之歌’”含义的理解。(4分)
[二](16分) 黄河,让我好好看看你
林湄
①傍晚,车子经过兰州临河的带状公园时,友人说那条河就是黄河。“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景致啊!
②【A】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
③【B】历史上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相传最早与洪水作斗争的是共工氏族,他们靠木、石、蚌器从山丘取土填充低洼,抵挡水浸。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鲧借鉴共工氏族的治水经验将填充低地改为筑土围墙。舜为首领时不满意洪水浸泡即溃的土墙,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几经考察,采取以凿山辟谷疏导为主的治水法,从而减少了洪水的灾患。
④【C】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际里。
⑤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
⑥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后来,我离开了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
⑦现在,我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你静静地横卧在我面前,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南依小西湖公园,北与“白马浪”为邻。
⑧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流光溢彩,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
⑨岸边矗立着著名的兰州水车,那是兰州段家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明嘉靖年间,兰州人段续任云南道御史时见到当地用筒车灌溉农田,于是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他回到故里,仿制出水车。
⑩友人说,四十多年前,有252轮水车林立在兰州黄河的两岸。那是何等壮观、独特的景观!水车源自人类的智慧,像一件艺术品,又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它们咿咿呀呀,日夜欢唱着,歌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着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与启迪。
⑪沿着带状公园的南岸,我来到了黄河铁桥下,这里是古代通羊皮筏子和木舟的渡口,也是明洪武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浮桥遗址。眼前的铁桥则是光绪年间清请德国人建成的。
⑫站在铁桥上,望着桥下平静无波的黄河水,想象着黄河水上涨时羊皮筏子在滚滚波涛中漂流的画面。是不是像漓江上的木筏一样,上面站着一位艄公,他握着一根长竿,在水上悠哉滑行?其实,羊皮筏子比木筏更轻便。将几块羊皮绑在一起,吹足气,即成黄河上来去自如的筏子,即使水流湍急,也能横渡激流。
⑬艄公如何能在羊皮筏上点篙自若,顺水势颠簸而去?是他们的机智镇静制服了波涛,还是因为他们是黄河的主人,在黄河面前自有无畏与淡定?
⑭正流连忘返时,最后一朵晚霞渐渐隐去。
⑮夜色深沉,北岸白塔山上寺院的灯火亮了起来,兰山索道闪着彩色的光。我依然痴痴地伫立在黄河岸边。夜色中的黄河固然另有一番风情,但更让我留恋的还是黄河本来的面目,那不经装饰的母亲般的面容。
⑯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4日)
9.把下面句子还原到文中,确切的位置是( )(3分)
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 A.【A】
B.【B】
C.【C】
10.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4分)
你静静地横卧在我面前,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南依小西湖公园,北与“白马浪”为邻。
12.文章第⑧段运用了怎样的择情方式?抒发了哪些情感?(5分)
[三](16分)
【甲】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节选自《木兰诗》)
【乙】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
【注】①值:碰到,遇上。②皆次当行:都(被)编入征发的队伍。③驱驰:策马疾驰。④凡:总共,总计。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______ .(3)长而益精 益:______ .
溯 黄 河 度 黑 山 转 战 驱 驰。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万里赴戎机 戎机:______ ..(4)数建奇功 数:______ .
②
③
④
①
14.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2)木丝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16.【甲】文中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木兰的什么情感?(4分)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人陪伴激励着你,对你产生重要影响。他/她可能是你的亲人、师长、朋友,也可能是熟悉的陌生人,还可能是你常常想起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请你从中选择一个方面,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10分)
(1)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12分)
(1)pián 咸 zhái 央(4分。每空1分) (2)副词 连词(4分。每空2分)
(3)示例:祥子急了,把拳头握紧,孙侦探急忙掏出手,说:“老实点,把钱拿出来!”祥子直跺脚,几乎要哭出来,只好把钱拿出来了。(4分) 3.(13分)
(1)示例:①邓爷爷,您好,我是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您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核武器吗?②邓爷爷,您好,我是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背景是怎样的?(4分) (2)①“邓稼先”“闻一多”后的逗号都改为分号。(2分) ②“鲜为人知”改为“家喻户晓”。(2分) ③“典藉”改为“典籍”。(2分)
(3)A(3分)【解析】作品甲为隶书,其特点为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圆润对称”表述错误。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4.(3分)C【解析】“亲身感受”错,虽然文中说“跟随李蕙,我们钻进3米多高的玉米林中”,但是“全身就湿漉漉的”“里面的温度根本受不了”的描述,是通过李蕙的介绍。
5.(6分)第一部分:李蕙心系寒冬中的麦苗;第二部分:李蕙耐心解答村民关于庄稼的问题;第三部分:李蕙深入到玉米林中工作。(每点2分)
6.(4分)写李蕙亲人的苦劝和不解,是反衬李蕙深入农村不怕吃苦的精神;写张宏彦的话,是正面肯定自找苦吃的精神。(每点2分) 7.(6分)
(1)外貌描写,表现出李蕙出众的外形和稳重的性格特征。
(2)动作描写,表现出李蕙的能干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每小题3分)
8.(4分)“小院”指的是白寨科技小院,“青春之歌”指的是李蕙这帮年轻人深入农村进行科研,把青春献给农村和农业。 [二](16分)
9.(3分)B【解析】从“历史上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可知。
10.(4分)插叙,插叙了兰州水车的来历,突出段续对当地农业的贡献,引出下文对水车历史作用的议论。 11.(4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东临……”“西连……”“南依……”的整齐句式富有气势,有序地介绍了黄河所处的位置,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2.(5分)直接抒情。抒发了对黄河哺育子孙的感激之情,对黄河朴素、端庄与宁静的赞美之情,对与黄河亲近的喜悦之情。
[三](16分)
13.(4分)(1)只 (2)战事 (3)更加 (4)屡次,多次(每小题1分) 14.(2分)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每处1分) 15.(6分)
(1)将军和将士们征战多年,有的战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2)木兰便女扮男装,买了骏马和马鞍,替父亲出征。(每小题3分)
16.(4分)【甲】文描述了木兰是一个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勇敢坚强又勤劳善良的女子形象。【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木兰代父从军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每点2分)
参考译文【乙】: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民间女子。她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碰到可汗点兵,她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买了骏马和马鞍,替父亲出征。她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三、写作(55分)
17.(55分)略。参考2023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