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经讲义原文填空题

内经讲义原文填空题

来源:九壹网
二、填空题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2.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 3.女子……二七而天癸竭,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4.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5.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6.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7.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 8.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 9.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10.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11.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12.《内经》以五音归五行,角音属木;宫音属土

13.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侯也 14.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5.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1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17.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18.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9.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 20.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 21、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2.阴者,藏精而起焏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3.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4.阳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为绝 25、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6.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27.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28.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29.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30.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3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32.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发泄,薄则通。 33.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薄则泄,厚则发热。 34.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35.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36.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37.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38.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39.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40.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 4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42.夏伤于暑,秋必痎疟(nue4),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43.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44.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45、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46、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47、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48、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49.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

50.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51.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52.中满者,于内泻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53.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54.其惯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55.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56.《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57.《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散者收”

58.《素问·接论》:“肺为脏之长。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 59.与咳证关系最密切的脏器为,肺、胃 60.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61.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62.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63,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65.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精神将夺矣 66,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67.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68,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69.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70.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71.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72.女……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73.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74.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

75.丈夫……三八,肾气平均,筋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76.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77.丈…….五八,肾气衰,发齿槁。

78.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79,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80.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8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82.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83.迎秋气则肺气焦满。 84.逆冬气则肾气独沉。 85.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86.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是谓圣度。 87.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88.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狂并乃。 90.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不通九窍

91.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92.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93.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94.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㢮长。 95.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96.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97.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98.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99.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100.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101.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症。 102.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 103.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104.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105.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106.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107.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108.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109.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于脏。

110.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111.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112.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113.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114.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115.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116.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117.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118.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119.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120.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121.阴阳者,……,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22.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123.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124.善治者……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125.其膘悍者,按而收之。

126.《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气胜者为行痹。 127.《素问·痹论》说;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128.《素问·痹论》指出,卫气循皮肤之中,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129.《素问·痹论》指出,营气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130.《素问·痹论》指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

131、《素问·痹论》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酒陈于六腑

132.《素问·痹论》所载,四肢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是脾痹的主症之一。 133.《素问·痹论》所载,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是心痹的主症之一 134.《素问·痹论》所载,尿以代踵,脊以代头,是肾痹的主症之一。 135.《素问·痹论》指出,肝痹的主症是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136.《素问·痹论》指出,心痹的主症是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137.《素问·痹论》指出,肺痹的主症是:烦满喘而呕。

138.《素问·痹论》认为,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因此是营卫失调是痹病的主要病机。

139.《素问·痹论》认为,六腑痹是以“饮食、居住,为其病本也” 140.《素问·痹论》指出,五体痹的共同特点是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141.《素问·痹论》指出,痹证入,脏者死。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142.《素问·痹论》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 舍于肺。

143.《素问·痹论》说: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144.《素问·痹论》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145.病机十九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46.病机十九条: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147.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148.病机十九条: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149.病机十九条: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50.病机十九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51.病机十九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52.病机十九条: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53.病机十九条:诸禁鼓慓,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54.病机十九条: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55.病机十九条: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156.病机十九条: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157.病机十九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158.病机十九条: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159.《至真要大论》论治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160.(至真要大论》论治法:惊者平之。逸者行之。 161.(至真要大论》论治法;留者攻之。坚者削之。 162.《至真要大论》论治法:散者收之。结者散之 163.(至真要大论)论治法:燥者濡之.客者除之 1.(至政要大论》论治法,劳者温之。急者缓之.

165.《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166.《至真要大论》论治则,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167.《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68.《灵·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 169.(灵·营卫生会》概括三焦的功能,谓上焦如雾,下焦如渎 170.(灵·营卫生会》指出营卫的运行道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171.《灵·营卫生会》说: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172.《灵·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

173.《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174.《灵·水胀》指出,肠覃由寒气客于肠外,石瘕由寒气客于子门 175.《灵·水胀》指出,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

176.《灵·水胀》指出,鼓胀除腹胀外,还有色苍黄,腹筋起的症状特点。 177.《素问·痹论》指出,痹,.……其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178.《灵·营卫生会》说:中焦亦井罱中,出上焦之后.

179.(灵·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180.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18l.《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182.《素问》全称为《灵枢》,共有162篇。

183.现今通行的《灵枢》版本,是以史崧校正刊印“家藏旧本″为蓝本。

184.现今通行的《素问》版本,是王冰整理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 185.张介宾分类研究《内经》的著作是,将《内经》内容分为大类。(百度一下,这个答案错了)

186。《史记》在《内经》成书之前,《七略)在《内经)成书之后 187.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188.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1、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190.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191.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192.寒则气收,灵则气泄。 193.惊则气乱,劳则气耗。 194.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195.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196.(寒气)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197.《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思则气结。

198.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 199.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冲脉者,经脉之海也。 200.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胜风气者,其人易已也。 201.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皮则寒。

202.卫者,水谷之悍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203.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

204.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205.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

206.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濇于小便,上为清涕 207、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208.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 者为着痹也。

209.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10.《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211.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指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巜伤零寒杂病论》 212.《黄帝内经》一书的性质医学论文汇编

213.存最早全注《内经》的著作是的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

214.开创集体注释《内经》先河的是张志聪:注释《素问)功劳最大的是王冰. 215.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