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说答题角度

小说答题角度

来源:九壹网
小说第一板块:叙述

• 重点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 全知视角: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 • 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 • 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 • 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 受。《项链》

• 有限视角: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 • 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

• 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 受;

• 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 《桥边的老人》

• • • • • • • • • • • • • • 重点二:比较“我”叙述与“他”叙述的不同点。

第一人称“我” 第三人称“他”

视角 有限视角 或有限或全知 局内外 局内人(参与者) 局外人(旁观者) 形象 既是叙事者又是文中形象 仅是叙事者并非文中形象 效果:

①使叙述显得真实真切; ②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③便于抒情议论;

④受于所见所闻所感。

①冷眼旁观,少亲切感; ②局外叙述,有距离感; ③叙述自由,无所不知; ④不受于所见所闻所感。

• 重点三: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作用。 • 1、由“我”来叙事,亲切真实可感

• 2、“我”亲历故事的发展,激发阅读兴趣, 引发读者联想

• 3、“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

• 4、“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 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

• 5、“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 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

小说里的虚构

• 1、情节往往是虚构荒诞的,为了显得可信, 细节往往是可信的,当然有时情节的虚构体现在细节的荒诞夸张上。

• 2、小说的虚构会引起读者对周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 3、虚构依靠想象和夸张和象征,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有深化作用。

• 4、小说的目的是反映“心灵的真实”和社会的真实。

虚构题型鉴赏模式

• 1、从虚构角度赏析本文/谈谈虚构类小说的特征。

• 小说的……是虚构的,// 作者采用……(夸张想象象征) 的手法揭示生活的真实,// 表现了……的主题。// 荒诞手法的运用,具有夸张讽刺的效果,使主题更突出。 • 2、小说的……是虚构的,但是却显得真实,为什么? • 小说虚构了……,// 象征着……;// 看起来荒诞不经, 但是细节真实,……(概括一些细节);// 展现的思 想情感真实,……(主旨)。// 故虚构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 用以上模式鉴赏沙之书。

物象

• “物象”的基本作用有哪些?

1. 对情节的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

展,预示情节走势;(开头)引起下文,作铺垫; (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2. 对人物的作用:衬托(正、反)人物情感、性格;

暗示人物心理、命运;人物情感寄托;

3. 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衬托环境,交代故事背

景,暗示社会环境;

4. 对主题的作用:象征意义;暗示、揭示、深化、丰

富主题;

• 要点一:悲悯情怀——最高尚的情感

• 情感使文学艺术得以升华给读者带来力量与希望。 《山羊兹拉特》、《礼拜二午睡时刻》。 • 要点二:情感的处理 • 1、节制胜于放纵

• 适当的隐忍和节制,将感情包裹于扎实的内容中,交 由人物之口去说或由情节的自然发展去显露。适当地 节制情感,更能打动人。适度的情感使小说充满人性 的温情。 • 2、蓄势待发

• 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它饱满有力,却停留在将 要漫溢而未漫溢的状态,具备爆发和溃决的势头。

• 要点三:情感是小说的动力(书本页)

• 1.情感有时是小说的表现对象,作为题材出现; • 2.作为小说的基调

• 情感也能像雾一样笼罩在小说里,营造小说的 氛围和基调。

• 3.作为小说的线索

• 情感是一条隐藏着的线索。

• 4.小说结构的张力,推动情节的发展。

• 要点四:考查方式——主要穿插在主旨探究题。

• 重点一:结构是一个容器

• 情节,物象,人物,都在这个容器里。以小载 大。(牲畜林,半张纸) • 重点二:结构模式

• 层层推进,双线结构,延迟;横断面,片段式; 心理时序,意识流;

• 重点三:分析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

• 首先整体辨别该小说属于何种类型的小说(线 性结构、“延迟”式;生活横断面式;心理小 说) • 其次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结构安排的特点 及其艺术效果作用。

1 工 1 工 一 ':J4 \"- J入 ..J ---干... - ?

i 己叙 议论 直接抒清(直抒胸腮) 触景生情 一— 一—' 打叶青 表达 方式 表 达 技巧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Ii兑明 正面、侧面,详写、略写,工笔、白描 描写 细节、心理、肖像、语言、行动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以声 衬静)等 修辞 手法 表现 比喻、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反复 、互文、顶真、 双关等 联想想象、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渲染、铺垫、悬念、用 _ 典、赋比兴 、虚实结合 、欲扬先 抑 、先声 夺 人、以小 见大等 起承转合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 手法 结构 技巧 _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