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著作,相传其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
C.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新”在用白话写作,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再别康桥》《雨巷》都是新诗。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校的、记载战国策士谋臣的言论与活动的书。全书33篇,分12策,分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1 / 27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为晋君赐(恩惠) .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礼物) .
B、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
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受) .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
3、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乱易整,不武 .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子犯请击之 .C、使毕使于前 .燕王拜送于庭 .
2 / 27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还也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今意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沛公居山东时 ..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北收要害之地 ..
5、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于事
6、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太子迟之 B、群臣怪之 ..C、粪土当年万户侯 D、以乱易整 ...7、选出语句形式不同的一项( )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 / 27
C、夫晋,何厌之有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8、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此天子气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失其所与,不知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二、默写+断句(13分)
10、根据文意 ,写出上下句(8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 , 。 (2)且君 ;许君焦、瑕, ,君之所知也。 (3)高渐离击筑,……歌曰:
4 / 27
“ , !” 11、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大 家 之 作\\ 其 情 也 \\\\必 沁 人 心 脾\\ 其 写 景 也\\\\ 必 豁 人 耳 目\\ 其 辞 脱 口 而 出 \\无 矫 揉 妆 束 之 态 \\以 其 所 见 者 真\\ 所 知 者 深 也\\ 诗 词 皆然 \\持 此 以 衡 古 今 之 作 者\\ 可 无 大 误 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文言文语段阅读分析(3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
5 / 27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
6 / 27
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暗地里。
B.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私:私下,语:告诉。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侍奉,.对待。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良曰:“长于臣。”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7 / 27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第一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第二句:秦时( )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4)请你从给出的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上面选段的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不少于100字)(6分) 人物:项伯 张良 刘邦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
8 / 27
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心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①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庾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
9 / 27
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瘗②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 【(取材于《宋史•忠义传》) 注:①中人:这里指宦官。②瘗(yì):埋葬。】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开边隙 边:边境 .B. 传首四方 首:首先 .C. 不恤国计者 恤:担忧 .D. 于是亟诏纲入 亟:急忙 .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众脔而磔之 B. 顷之,东具冠带出
C. 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 D. 特以国故,至为之死
(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
10 / 27
一项是
A. 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B. 传旨慰谕,众莫肯去
——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们都不愿意前去
C. 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
——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D. 吾亦知公,安敢相迫
——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 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
C. 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 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11 / 27
四、古诗鉴赏(16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
12 / 27
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2分) (内容)
(4分) (写法)
(4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6题。(14分)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浓眉长髯的老者,就像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上的孔子一样。然而,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
20年前,《齐鲁学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体态、相貌考》。这篇文章有两点使人印象深刻:一是孔子身高超过1.90米,二是孔子可能没有胡须。 说孔子身材高大没有问题,史书中众口一词的说他“长九尺有六寸”,应当可
13 / 27
信。这些典籍所记尺度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等于今191厘米。即使在今天,他也称得上“山东大汉”了。
除了身材高大,孔子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总体上略瘦。他一生坎坷而操劳,《韩诗外传》说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的危局。周游列国时,有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累累”就是劳累、操劳的样子。孔颖达疏说:“丧容瘦瘠,累累然。”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 没有须眉更是他的奇特之处。有一本署名孔鲋所著的《孔丛子》,这是一部相当于“孔氏杂记”的书。在该书的《居卫》篇中,记有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子思说:“吾先君 ① ,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子思所谓“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确说孔子
14 / 27
“ ② ”。所以,孔子天生没有浓密的眉毛,更不会有修长的胡须。
据记载,当时在场的有齐君的宠臣,那人的特点正是“ ③ ”,所以齐君对子思说:“假如相貌可以交换,我可以将他的须眉送给你。”子思则说只是担心不能继承前人的美德,并不担心“毛须之不茂”。可见,不仅孔子“ ④ ”,他的孙子子思也“ ⑤ ”。
以前,人们往往以《孔丛子》为伪书而将这些材料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没有依据。
人们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于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之手,但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查考资料。另一方面,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孔子画像便以讹传讹,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实际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没有须眉,如明陈继儒《群碎录》、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就说:孔子无须,今像多
15 / 27
须,误。
(本文作者杨朝明。有改动)
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本文作者旁征博引,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
B. 孔子身材高大,天庭饱满,一生坎坷操劳,体形较瘦。
C. 作者引用《孔丛子》,意在说明该书不可当作真正的史实。
D. 吴道子之后,便再无人指出孔子的画像是以讹传讹之作了。
16、把“美须眉”“生无须眉”“毛须之不茂”分别填入标序号的横线处(10分) ① ② ③ ④ ⑤
语文必修模块一文言文单元测试答题纸 班级 姓名 成绩 题1 2 3 4 5 6 7 8 9 目 序 16 / 27
号 10、默写(每空1分,共8分)
, ; , 。
;
, 。
11、11、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大 家 之 作 其 情 也 必 沁 人 心 脾 其 写 景 也 必 豁 人 耳 目 其 辞 脱 口 而 出 无 矫 揉 妆 束 之 态 以 其 所 见 者 真 所 知 者 深 也 诗 词 皆然 持 此 以 衡 古 今 之 作 者 可 无 大 误 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12、(共18分)(1) (2)
17 / 27
(共6分) (3) (3分)
(3分)
(4)请你从给出的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上面选段的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不少于100字)(6分) 人物:项伯 张良 刘邦
18 / 27
13、每小题3分,共12分。
(1) (2) (3) (4)
14、(每答对一项得3分)① ②体裁:(2分) 内容:(4分) 写法:(4分) 15. (4分)
16. (10分)① ② ③ ④ ⑤
语文必修模块一文言文单元测试参 1、B 2.A 3.C 4.D 5.B 6.D 7.C 8.D 9.C
10、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且君尝为晋君赐 朝济而夕设版焉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 / 27
11、大 家 之 作 \\其 情 也 必 沁 人 心 脾 \\其 写 景 也 必 豁 人 耳 目\\ 其 辞 脱 口 而 出\\ 无 矫 揉 妆 束 之 态 \\以 其 所 见 者 真 \\所 知 者 深 也 \\诗 词 皆 然\\ 持 此 以 衡 古 今 之 作 者\\ 可 无 大 误 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每错2处扣1分)
12、(共18分)(1)D (2)C (共6分)
(3)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3分) 秦朝时项伯和我一起周游列国(?),他杀了人,是我救了他(使他活下来) (3分)
(4)答案略(6分)
13、每小题3分,共12分。
(1)B. 首:头 (2) B 补充音节
20 / 27
(3) B 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众人不肯离去
(4) A 蔡京、王黼二人执掌大权
14、①B、E (每答对一项得3分)
②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回答绝句也对。回答是七言诗或旧体诗的,不得分。(2分)
内容:(4分)每点2分
(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
深化意境;
(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每点2分,泛泛回答“都做到情景交融”
的,不得分。(2分)
15. A(4分)
16. (10分)① 生无须眉 ② 生无须眉 ③ 美须眉 ④ 生无须眉 ⑤ 毛须之不茂
21 / 27
文言文译文:
陈东,字少阳,是镇江丹阳人。年轻时就有才智出众的名声,不(因出身)贫贱而自感哀伤。蔡京、王甫当时正常权,人们没有敢批评(他们的),只有陈东毫不隐讳。宋钦宗即位,(陈东)带领一批人跪在宫阙下上书,上奏说:“现在的事情,蔡京在幕前败坏(国事),梁师成在背后要阴谋,李彦在西北地区(与百姓)结下怨恨,朱缅在东南地区(与百姓)结下怨恨,王甫、童贯又和辽、金冲突,开始(形成了)边界上的纷争。应该杀掉这六个,把他们的头在四处示众,以此来向天下人。”言词极其愤慨痛切。第二年春天,童贯等人挟持徽宗皇帝向东走,唯独陈东上书请求追回童贯,按国法治罪,另外选派忠诚讲信义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金兵逼近京城,李邦彦主张与金人议和,
22 / 27
李纲和种师道力主抵抗,李邦彦借李纲作战时一些小的败仗罢免了李纲(的职务),割让三镇(给金兵)。陈东又率领太学生跪在宣德门下上书说:“在朝廷的大臣(中),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杀敌,全身心担当国家重任的是李纲,(他)就是所说的国家重臣啊!那些才能平庸、嫉驴贤良有才能的人,动不动就为个人打算,不担忧国家大计的就是李邦彦之流,就是所说的国家的贼子啊。”跟随(他一起上书)的军民有几万人。陈东的上书(皇帝)知道了,(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众人不肯离去,喧闹呼喊震天动地。有个宦官出来,被众人剁成了肉泥。于是(朝廷)急忙下诏让李纲入朝,恢复(他)兼任亲征行营使的职务,派人安抚慰问(从人),众人才慢慢离开。
金人已经解围退去,太学府的看风头(伺机行动),当时宰相议论要除掉仗阙上书的人,首先从陈东开始。高宗登
23 / 27
上皇位五天,任命李纲为宰相,又过了五天召回陈东。还没来得及接见(他),适逢李纲(被)革职,(陈东)就上书要求留下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皇帝)没有答复。适逢李纲(被)革职,(陈东)就上书要求留下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皇帝)没有答复。适逢平民欧阳澈也上书议论朝政,黄潜善马上用话激怒高宗,说(如果)不赶快杀掉(陈东等人),(他们)将再鼓动众人伏阙上书。诏书单独下到黄潜善的住所,府尹孟庾召陈东“议事”,陈东请求吃完饭再去,(他)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写完后便交给了侍侯他的人,说:“我死后,你们回去把(我写下的)这些事告诉我的双亲。”吃完了饭又要求上厕所,(来逮他的)官吏显出很为难的神色,陈东笑着说:“我陈东怕死就不懂讲了,已经讲了哪会逃跑呢?”官吏说:“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过了一会,陈东穿戴好官服走出,于是和欧阳澈一起在集市上被杀。宁波的李猷埋
24 / 27
葬了他。陈东当初不认识李纲。只是为了国家大事的缘故,甚至宁愿为了国家大事献出生命。认识陈东的和不认识陈东的,都为(他)流泪。(陈东死)时42岁。
赏析
赵嘏(江楼感旧诗意图)
“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启逗读者,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诗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将笔荡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
25 / 27
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读到这里,我们才豁然开朗,体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才会有余情余味。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使读者产生无穷的
26 / 27
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友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27 /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