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北京海淀区高一语 文(下)期末

2017北京海淀区高一语 文(下)期末

来源:九壹网
2017北京海淀区高一语 文(下)期末 2017.7

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智者大境界 叶延滨

①生活的智慧是什么?有人会说,脑子灵光,办事聪明。其实,生活的智慧与活得聪明并不太一样。聪明是对事对人,智慧是面对命运。。

②古代的诗人中,聪明的不少,说得上面对命运表现出生活智慧者,非苏东坡莫属。李白无疑是绝顶聪明的天才,神思飞扬,文采绝世。但他的命运多波折也不能全怪别人,顺风时天子面前脱靴放浪,刚一热闹就失宠再坐冷板凳。杜甫是心怀天下黎民的诗圣,只是日子过得苦哈哈,读他的诗总有一张皱着眉头的脸在眼前。命运多舛的是苏轼。【A】一生,不断被朝廷放逐,却挡不住他活得自在,并且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读他的诗,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得志张狂,没有失意惆张,诗句中透出诗家内心的豁达、从容、淡定、自在和幽默,显示出了以微笑面对命运的大智慧。

③生活中的麻烦事,有大有小,各种各样,纷繁杂乱,需要脑子转得快的聪明人去打理。命运中需要大智慧的境况虽然不多,却让一般人难以应付。若说命运的逆顺,无非是“得失”二字。得之受之,是容易面对的,无须大智慧,只有“求不得”,能考量出人的智慧。失之舍之,是难面对的,失财丢官,输理丢脸,别亲丧命,都是人们想躲而难以避开的风险。许多人一辈子的“聪明”,加起来只有四个字:【B】。—生的挣扎,岂有他耳?苏轼是真正悟透人生的智者,不强求,自豁达;能舍得,心淡定。风吹云散思不乱,水转山移心是锚,这样过了一辈子的苏轼让我们懂得面对命运的那份自在。

④惠州是苏轼一生重要的支点,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坛上大起大落,十几年的三次贬谪生活是他命运的主題。惠州是他贬官第二站。惠州也有个西湖也有个苏堤,那是苏轼为官留存的政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落魄时自我调侃的名诗,成了惠州荔枝最好的代言。虽遭放逐,尽力为民做事也不妨啖荔饮酒那是什么样的心态?有东坡文字解疑:“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林末。意谓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说的是一次登山,讲的是人生大悟。心向高处亭宇,脚力却不支。说一句“有什么歇不得”,就地一屁股坐下,让心也像鱼钩上的鱼得到解脱。随遇而安,顺应命运,享受生命的自在自由。最后的结句说得更透底,哪怕是两军对垒,前进则可能被敌人杀死,后退则可能受军法处死,那又有什么关系?想歇一下,那就痛痛快快地歇歇吧!如此坦然面对危局命运,一生的颠沛造就了自由自在大先生。

⑤授人以大智慧的老师,是颠沛的人生和不可预测的命运。悟透了命运的苏东坡,也就习惯了静观危局,处变不惊。东坡先生另有一篇短文《书舟中作字》,记下了乘船时遇到的一次危急险境:“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犖然。【C】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人生乃逆水行舟,处处险滩暗礁。若总是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既不能解脱因局,还枉费一生光阴。苏东坡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幅特写:________________。

⑥先生留下的那些千千秋文字,真的是大智慧的结晶啊!

1 / 6

(有刪改)

1.在文章第②③段AB两处,分别填写与文意相合的成语。(4分)

2.文中第⑤段C处的文字有两种版本,一为“四顾”,另一为“回顾”,你认为哪个版本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

3.文章第⑤段写道,“苏东坡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幅特写”,请根据东坡先生《书舟中作字》的内容,简要描

述这幅“特写”。(不超过40个字)(4分)

4.文章结尾作者感叹:“先生留下的那些千秋文字,真的是大智慧的结晶啊!”请另举苏东坡诗文中的语句,分析

其中所蕴含的“面对命运的大智慧”。(5分)

5.作者认为,古代诗人中“面对命运表现出生活智慧者,非苏东坡莫属”经典名著中,还有许多人物也是面对命

运的智者,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名著内容,加以简要分析。(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10题。

也足亭记 陶望龄

吾越多崇山,环溪多植美竹,每与山为峭衍,上下蒙密延袤,恣目未已,余时常乐观焉。其他罗生门巷藩圃.间者,【甲】畦畹连络,以为窄迫不足游也。

而余北来涉淮,问其人,遂绝不知有竹。又抵京师,则诸名园争珍植之,数干靡靡而已。朱晋甫斋后有两丛特盛,余数饮其下,【乙】徘徊不能去。因自嗤物以希见贵,竹不宝于越而宝于燕,固然。然余向之所欲,意必深箐.广林,纵广其苞山怀溪之胜而后厌。今晋甫有数百竿而已据其最胜,吾从之快然焉。

居无何,晋甫即隙地亭之,即宋人语颜之曰“也足”。语余曰:“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

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耳清目开,脱然忘身,趣足于心,口不得喻。客能来者,觥筹时设,嗒然相对,

与我皆足。【丙】吾子之有好于是也,必为我记之。”余曰:“子之言甚近于道,知道者有所适无所系,足乎己也,殆将焉往不足哉!”

今夫川岩之奇,林薄之幽,是逸者所适以傲夫朝市者也。晋甫释乎世俗秾丽之好而放情乎诗书,处朝市之嚣杂而有林皋之趣,其于竹宜有契者。至夫轨尚超绝而又解其胶固,寄于物而不系焉,视彼数竿,富若渭川之千亩而有以自足,此吾所谓近于道者也。某之有意于斯道久矣。把臂入林,晋甫其尚教之。

(有删改)

【注释】①峭衍:竹子随着崖壁伸展的样子。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阒(qù):寂静,空寂。④嗒(tà)然:物我两忘的神态。⑤渭川千亩:谓竹之繁茂。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恣目未已 .A.辄

(2)然余向之所欲 .

C.虽

7.将下列虚词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使文章语意连贯。(3分)

B.且

8.下列诗句所咏之竹,与第一段所写美竹特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2分)

A.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

(刘兼《新竹》)

B.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2 / 6

(薛涛《竹离亭》)

C.啸入新篁一里行,万竿如瓮锁龙泓。惊巢翡翠无寻处,闲倚云根刻姓名。

(陈陶《竹十一首•其三》)

D.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郑燮《题画》)

9.用现代汉语生动地描绘下面文字所表现的情境。(6分)

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良夕月流,疏影交砌,反著壁上,层层如画,足于吾目。

10.朱晋甫为什么将亭子命名为“也足亭”?请简要回答。(4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3题。

剑阁赋(节选)

李白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剑门(节选)

杜甫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11.李白、杜甫诗文(节选)在表现剑门特点时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12.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与《剑阁赋》“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 (2)杜甫《剑门》诗中“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剑阁赋》写出了巴猿声之哀婉,杜甫《登高》以猿声渲染了凄清秋景:“__________”。 13.将下面这首唐诗,改写成现代诗。要求:符合现代诗的基本特点,想象合理丰富。(6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4.从下列两组文学形象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任选角度(如人物性格、生存环境、社会意义、叙事视角等),

加以比较分析。(150字左右)(6分)

第一组:探春、晴雯、江姐、孙少平、田晓霞、卡西莫多、桑迪亚哥

3 / 6

第二组:狂人、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九斤老太、闰土、阿Q、陈士成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5.请以“我想见到你”为题,结合你阅读过的经典名著,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语文试题答案

4 / 6

1.(4分)A颠沛流离(其近义成语亦可)(2分)B患得患失(2分)。 (成语书写有误,扣1分)

2.(2分)评分要点:分析词语所表现的诗人形象(1分)及处境(1分)。意思对即可。

3.(4分)评分要点:描绘苏东坡所处环境背景(1分),突出其外在形象特点(2分),体现苏东坡的内在精神品格

(1分)。

示例:急流险滩中,一位书生立于逆水之舟上,淡定静气地挥毫写字。

4.(5分)评分要点:结合苏轼诗或文的具体语句(1分),分析其中体现的“面对命运的大智慧”:面对命运的打

击与考验(1分),从容淡定、自在豁达(3分)。意思对即可。

5.(6分)结合名著内容(2分),分析“智者”如何面对命运(4分)。意思对即可。 6.(2分)(1)停止(1分)(2)从前(1分) 7.(3分)甲C(1分)乙A(1分)丙B(1分) 8.(2分)C

9.(6分)意思准确(4分),语意通顺(1分),生动有文采(1分)。

10.(4分)评分要点:(1)朱晋甫借宋人之语将亭命名为“也足”,以表达淡泊名利的志趣。(2)亭建竹间,竹仅

数百,却给人以身心耳目的满足。(3)朱晋甫寄意于物又不为物所囿,他深谙心足之道,知足常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

11.(6分)评分要点:结合具体诗句(1分),分析运用手法(2分)及表达效果(3 分)。

12.(4分)(1)剑阁峥嵘而崔嵬(2)—夫当关万夫莫开(3)风急天高猿啸哀(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不得分) 13.(6分)评分要点:符合原诗意思(4分),符合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有节奏、能押韵等)(2分) 14.(6分)评分要点:对比点明确(1分),结合经典名著内容(2分),比较分析人物的异或同(3分)。可跨组选

人物加以比较。 15.(40分)

评分要点:(1)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经典名著内容使用恰当。 附录: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们越地多高山,沿溪多种植美竹,常随崖壁伸展,上下茂密綿亘,纵目远望,无边无际,我常常喜欢欣赏这样的景观。那些散布生长在门庭里巷、篱笆园圃中的竹子,即使园圃成片相连,(我)也总觉得狭窄窘迫不够广阔茂密,不值得游观。

而我北上渡淮水,询问那里的人,(他们)竟然不知道有竹。又来到京师,则各个名园都以竹为珍宝争着种植,(然而也仅是)无精打采的几根而已。朱晋甫书斋后有特别茂盛的两丛竹子,我多次在竹下饮酒,总是流连不愿离去。于是自笑物以稀为贵,竹在越地不被视为宝却被燕地视为宝贝,本就如此吧。但我从前所欣赏的,一定是深山间的广袤竹林,纵横广阔到能怀抱高山溪流,必欣赏这样的美景而后方得满足。现在晋甫仅有数百竿就已经拥有了最美的竹景,我也能随他而骋一睹之快。

过了不久,晋甫就在丛竹间辟一空地修建了亭子,借宋人之语命名它为“也足”。(晋甫)对我说:“我每天在竹林的也足亭中,随意舒展、闲适而坐,竹林的荫凉让身体得以满足;于清幽寂静中聆听,风吹竹叶簌簌有声,我的耳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美好的夜晚,月光倾泻,竹叶疏朗的影子交错重叠,映照于墙壁之上,层叠如画,我的

5 / 6

眼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双耳清净,双目顿明,轻松舒爽,完全忘却了自身,此中乐趣使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受到不可言传之妙。时有客来,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物我两忘,客与我都感到满足。而且您对此美景也颇为喜好,请一定给我写下这一切。”我说:“您的话很接近于“道”了,懂得“道”的人能享受外物所带来的乐趣,而不被外物所拘囿,内心知足,恐怕到哪里都会深感满足!”

现在那些奇丽的山水,幽静的密林,这是隐逸者所欣赏并借此傲视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的。晋甫摆脱了世俗艳丽的喜好,寄情于诗书,身处喧嚣嘈杂的名利场而有享受大自然风光的情趣,他与竹子应该是相投合的。至于那些追求超凡脱俗而又能摆脱固执拘泥,寄情外物又不被羁絆,将那数竿竹子,视同茂密竹林一般而深感满足的人,就是我所说的接近“道”的人。我钟意此“道”已经很久了。希望与晋甫互挽手臂,相携归隐,还望晋甫多多指教。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