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色彩美之赏析

古诗词色彩美之赏析

来源:九壹网
 ◎王 毅 所谓“诗中有画”,诗歌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他们摄取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情趣盎然的彩色图画。色彩入诗,使得诗美意丰趣蕴其中,产生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与搭配,渲染出浓郁的画意。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山石白、树叶红,而山中主色调则是翠,三种色彩强烈、醒目,反差明显,组合在一起更诱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忆江南》)红蓝两色的冷暖对比强烈,使画面明镜,读者对江南美景也有了一个高度凝练的体验机会。“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红的残阳对碧绿的江水,显示出同一位诗人对同一种调色方法的纯熟使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写自然界瞬间的天气突变,但通过色调的对比,以及动静的调动,使诗句间跳跃出一种画境的“气韵生动”。

诗人还善于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初看不觉得,稍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调,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变化,彼此烘托,构成一幅幅色调鲜明的画面,给人艺术的享受。除了黑白、明暗对比,古诗中常常有红(暖)绿(冷)两色的映衬,“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这些作者或以“红”衬“绿”,使“绿”更为突出,或以“绿”托“红”,使红更加耀眼,或红绿互相映衬,形象鲜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也有诗人所写诗词全篇用色,勾画背景,诗的境界更为广阔,色调更加鲜明。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一开始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一幅春景图。然后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愁云惨淡的天空、纷纷扬扬的飞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多么和谐而又美丽,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塞外图景。

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草的绿色使人想起爱人的罗裙,因而产生一种恋惜之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此,色彩中之情,已经超越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方式了。

还有的诗人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不设色而写了色,显示出色彩清淡的魅力。“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远望处似黄似绿,走近前却又了无春痕。这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观——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诗人以不设色而见春色。 总之,诗人设色犹如画家作画,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的感情色彩和深远的主题,色彩很普通,而融入诗人的笔下,竟收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文美、景秀、情真、意深,既渲染了美妙

的意境又激发了丰富的联想,可谓情趣无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