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粤教科技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水和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水和空气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粤教科技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1.清清的水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 刘正学

一、教材分析:

清清的水是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课从自然界到身边让学生认识水,先让学生说说自然界里哪里见过水,从而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接着再通过与茶水的特征对比来认识清水的特征,所使用的观察方法是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自然界的水”。本活动先让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水,然后进行交流,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活动2是“观察一杯水”,在知道了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后,我们就来观察一杯水,了解水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之一,但他们很少会去关注水的特征,并且对水的一些特征,如没有颜色,常常存在迷思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学会用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的方法观察物体,本课让学生使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是对观察方法使用的再次巩固。

三、教法:

本课通过展示多幅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课前让学生收集旅游时曾拍摄过的自然界水的照片,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充分交流在自然界哪里见过水。把清水与茶水倒入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学生猜猜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驱动他们调用多种感觉器官来对清水与茶水进行观察和比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能说出在哪里见过水。

2.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3.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五、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教学难点是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六、教学准备:

有关水的各种图片、一杯清水、一杯茶水、一杯牛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妍妍、波波在动物园里参观,他们看见有三匹马在岸边喝水。

提出问题:动物园里的马有人工喂水,那野外的动物去哪找水呢?

师生交流:动物可以到自然界的哪里找水喝?

出示课题:清清的水。

(二)活动1:自然界的水

媒体出示:自然界中水的照片。

提出问题:在自然界里,你见过哪里有水?

组织活动:在旅游时我们看到过很多自然界中的水,例如湖水、溪水、海水,现在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旅游时拍摄到的自然界中水的照片,并介绍这些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在哪里见过水。

教师小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

(三)活动2:观察一杯水

布置任务:在这两个不透明的瓶子里分别装着清水和茶水,在不把它们倒出来的情况下,你能分辨出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吗?

学生活动: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分辨清水和茶水。

师生交流:说说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

明确任务:把瓶里的液体倒出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清水与茶水还有什么不同特征?

学生活动:观察一杯清水和茶水,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特征。

学生交流:清水的特征是什么,它与茶水的特征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四)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出示一杯牛奶)这是一杯清水吗?

组织交流:清水与牛奶有什么不同特征?

布置任务:课后再观察其他的液体,并比较一下它们与清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八、说板书设计:

1.清清的水

眼看:水没有颜色、可以流动

鼻闻:水没有气味

舌尝:水没有味道

粤教科技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2.往水中加点东西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 刘正学

一、教材分析:

往水中加点东西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往水中加盐”,活动2是“都能溶解吗”。先是重点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分别把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进行观察,对比这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一样。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汤味道咸的原因是汤里加了食盐,食盐会溶解在水中。学生可能不会用“溶解”这个词来描述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他们认为食盐在水中不见了就是“溶解”了。

三、教法:

由于学生对食盐的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头脑中的“溶解”概念有不少是错误的。所以本课从学生的迷思概念入手,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把食盐加入水中再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引导他们实验时不仅关注实验结果,还要关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在学生有了猜测后,他们迫切希望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有了学习需求,实验就水到渠成的进行。

四、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2.愿意继续尝试,进行更多的实验。

五、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将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分别加入水中,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教学难点是比较白糖、沙和食用油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相同。

六、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四杯清水。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媒体展示:情境图片。彬彬和琪琪坐在餐桌旁,他们正在喝汤,琪琪觉得汤很淡。

提出问题:是不是汤里忘记放盐所以才觉得淡呢?

组织交流:将少量食盐加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出示课题:往水中加点东西。

(二)1活动1:往水中加盐

媒体出示:一杯水和一勺食盐的照片。

提出问题:食盐加入水中会马上看不见吗?搅拌后又会怎样呢?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食盐加入水中的现象,接着搅拌,再观察、记录搅拌后的现象。

交流:实验过程的观察发现。

小结: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

(三)活动2:都能溶解吗

媒体出示:白糖、沙、食用油的照片。

提出问题:白糖、沙和食用油加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一些白糖、沙和食用油,观察现象。

组织交流:哪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相同,哪些不同?

课堂小结: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四)拓展

提出问题:大米、味精能在水中溶解吗?

明确任务:课后将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如大米、味精等加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能在水中溶解。

八、板书设计:

2.往水中加点东西

食盐+水——能溶解

白糖+水——能溶解

沙+水——不能溶解

油+水——不能溶解

粤教科技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3.空气是什么样的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一、教材分析:

空气是什么样的是粤教科技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从问题入手:我们看不见空气,哪里有空气呢?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现象来感受空气的存在,从而认识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既然周围都有空气,那我们就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观察一下空气的特点。然后,再与水比较一下,空气与水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空气除了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外,还可以流动,通过在水里挤压装满空气的袋子,让学生观察到空气流出来的现象。本课最后一个活动是加深学生对“空气可以流动”这个特征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空气很熟悉,但他们未必会留意到空气在哪里。学生能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但他们很难说出空气的颜色、气味。在观察能力上,他们有观察水的经历,并会用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观察。一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三、教法:

本课通过比较认识空气,在比较中加深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水与空气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把水与空气进行比较,能加深学生对空气特征的认识,帮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在让学生进行“让空气流出来”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预实验,用吸管在水中吹气。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活动,当吹气时会看到水中有泡泡冒出来,停止吹气泡泡就消失了。教师

引导学生思考:泡泡是从哪里来?学生就能理解泡泡其实就是他们吹的气。进行完这个预实验,再来让学生进行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的实验,这样学生就能解释“泡泡从哪里来”“泡泡是什么”“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3.学会观察空气的简单方法。

4.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

五、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教学难点是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

六、教学准备:

塑料袋、水槽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

谈话引导:万物生存离不开,在你身边看不见。猜猜是什么?

出示课题: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1:我们身边的空气

提出问题:我们周围有空气吗?可以通过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学生交流:《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的图中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阶段小结: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三)活动2:观察空气

布置任务: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

教师演示:用眼睛观察袋子里的空气,用鼻子闻袋子里的空气,在袋子上扎一个小洞听听声音。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空气。

师生交流:空气有什么特征。

教师小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四)活动2:让空气流出来

教师演示:用吸管在水中吹气。

学生交流:泡泡是从哪里来?

提出问题:在装满空气的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把袋子放入水中,挤一挤,会出现现象呢?

学生活动:进行“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

师生交流: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教师小结:空气可以流动。

(五)活动3:比较空气和水

提出问题:这里有两个袋子,你能通过手摸猜出哪袋是空气,哪袋是水吗?

学生活动:学生用手摸两个袋子,猜出空气袋和水袋。

学生质疑:空气和水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第2问。

师生交流:空气和水的共同特征。

课堂小结: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六)拓展

八、板书设计:

3.空气是什么样的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粤教科技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4.空气还藏在哪儿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 刘正学

一、教材分析:

空气还藏在哪儿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海绵里的气泡”,活动2是“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本课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能否挤出气泡来判断干海绵是否藏有空气。然后再去探究更多的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第三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有空气,空气会流动。学生也进行了“让空

气流出来”的实验,他们已经很清楚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就说明有空气。

三、教法:

本课在让学生进行“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那怎样才能知道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呢?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干海绵里面是否有空气。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干海绵、粉笔、土块等物体里面会藏有空气。

2.把干海绵放入水中并挤一挤,观察现象并判断干海绵里是否有

空气。

3.把粉笔、土块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

五、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通过现象能判断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教学难点是把粉笔、土块等材料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能判断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

六、教学准备:

干海绵、粉笔、土块,水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媒体展示:情境图片。彬彬和妍妍在学校的洗手台上用海绵洗饭盒。彬彬的饭盒盛满了水,手挤压海绵时,有气泡冒出来。

提出问题:这些泡泡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交流:气泡是从海绵里来的吗?

出示课题:空气还藏在哪儿。

(二)活动1:海绵里的气泡

组织交流: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海绵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海绵里面有空气呢?

学生活动: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现象。

学生交流:有气泡冒出来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活动: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观察现象。

师生交流:为什么袋子会鼓起来呢?

教师小结: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三)活动2: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

提出问题:粉笔、土块里也藏着空气吗?

师生交流:怎样知道粉笔、土块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学生活动:将粉笔、土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师生交流:有气泡冒出来的现象说明什么?

小结: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

(四)拓展

提出问题:为什么空气能流进海绵、粉笔、土块里?

学生交流:还有哪些物体里面也藏有空气呢?

布置任务:课后把其他物体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八、板书设计:

4. 空气还藏在哪儿

海绵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里面藏有空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